張錦繡

社會保險基金是社會保險制度運行的基礎,事關社會穩定大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社保基金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為新時代新征程做好社保基金監管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提高站位,增強做好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保險基金收支規模龐大。國家人社部和醫保局公布資料顯示,至2022年底,全國養老、工傷、失業、醫療、生育五項保險資金,收入8.68萬億元,支出3.17萬億元,累計節余11.68萬億元。巨量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為全國社會保險體系的正常運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為穩定廣大參保群眾的生活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社會保險基金運行管理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增長不平衡。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平衡是社會保險事業穩定長遠發展的基本要求。2018年至2022年,全國居民基本養老基金收入同比增長25.32%,支出同比增長33.13%;失業保險基金收入同比增長36.29%,支出同比增長120.55%;工傷保險基金收入同比15.33%,支出同比增長38.14%;基本醫療保險(含生育保險)同比增長38.02%,支出同比增長44.60%,五年來各項保險基金的支出增長比例明顯高于收入的增長。我國人口結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22年未,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8億,占全國總人口19.8%。預計到2035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30%。老齡人口的快速增加,必將帶來養老、醫療需求的快速增長,必將帶來社會保險基金的支出更加快速的增長,也必將給予社會保險基金的穩定帶來嚴重考驗。
(二)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弱。2022年全國養老基金用于保值增值的投資資金收益不理想,年投資入益率只有0.08%,而2022年的銀行存款1年基準利率為1.5%,投資入益率低于存款利息;用于投資的權益類資產出現虧損,年收益率為-16.91%,虧損了275.39億元。2022年全國醫療保險資金累計節余4.26萬億元,但是醫保基金至今沒有批準投資入市,大量資金沉淀在各省市賬戶上。2022年我國的通貨膨脹率是2.74%,而國內銀行的1年期存款利息普遍低于2.0%,節余的醫保基金實際上處于貶值狀態。
(三)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體系不健全。近年來,盡管國家對社會保險資金的監管力度越來越大,但是由于社會保險資金涉及部門和環節多,各項監管制度缺乏有效銜接,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2022年,全國醫保系統有39.8萬家機構違法違規,12029家機構受到?政處罰,3189家機構被解除醫保服務協議,657家機構和2025人移交司法機關,涉及醫保資?188.4億元。一些地方的監管體系存在明顯漏洞,相關職能部門監管失職、失守。如湖南省衡南縣人社局農保中心征繳股股長陽某先后收集死亡人員社保卡900多張,又拉攏買通其他黨員干部,持續通過待遇續發、待遇補發和待遇調整等方式套取并貪污養老金高達1700多萬元。
上述問題的存在損害了參保群眾的利益,也影響了黨委政府的形象。管理好社會保險基金不僅是重大的社會責任,也是重大的政治責任。各級社會保險基金的行政管理部門、監督部門和經辦機構應強化責任擔當,大力加強基金監管制度機制建設,加快健全基金監管體系,更加有力有效維護社保基金安全。
二、增強運營能力,實現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
(一)確保社保資金交費穩定增長。2022年未,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0.53億人,占可交納養老保險總人口量90.93%;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45億人,占全國總人口95.33%,都沒有實現人人盡保。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參保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養老保險資金可多交納數百億元,醫療保險資金可多交納100多億元。一些群眾之所以沒有參加社保、醫保,主要是對政策了解不充分不全面。只有將社保政策的優越性和利害關系講清楚,才能提高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吸納更多的居民參保。在加大報紙、電視專題、短視頻宣傳、大屏投放、短信、微信等媒介宣傳的同時,相關部門應組織工作人員進社區、進家門等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宣傳。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的作用,宣傳好社保、醫保政策,激發群眾參保積極性。加大社會保險欠費清欠力度。對征繳確有一定困難的企業,幫助他們制定計劃、制定措施、分期分批繳納;對有繳費能力而拒不交納的單位,依法開展清欠。
(二)擴大社會保險基金投資規模。在確保社會保險基金待遇正常發放前提下,各省級人社、財政部門應充分利用相關金融政策,制訂理財計劃,適當增加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比例,最大限度減少社保基金貶值。加快批準醫保資金進入資本市場進程。醫療保障基金已經累計4萬多億元,盡管醫保基金的被批準的投資比例可能不會像社保基金那么大,但是醫保基金一旦入市,可帶來數千億級的增量資金,不僅對資本市場是重大利好,也有利于醫保基金保值增值。
(三)增加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收益。落實好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省級統籌”要求。各省級政府應加強協調聯動,分析預測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情況,定期制定保值增值計劃。加大委托投資力度。各省級財政部門應定期進行社保資金測算,明確委托投資額度,將資金委托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或類似職業年金方式進行投資運營。完善投資組合品種結構。在關注銀行存款、國債、股票和基金等傳統投資品種的同時,適度加大優良企業債、不動產、自然資源以及用于風險管理的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的投資。爭取存款優惠利率。由省級財政、人社、醫保、稅務等相關部門統一與開戶銀行協商談判或采取統一招標方式,爭取各商業銀行給予社會保險基金存款優惠利率。支持社會保險行政管理部門、委托投資機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開戶商業銀行等加強對金融領域專業人才培養,加大金融高端人才、財富管理專業研究人才引進力度,提高運營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三、夯實管理根基,健全社會保險基金安全監管體系
(一)進一步完善長效監管機制。加快推進《國家醫療保障法》立法進程,制定和完善《社會保險法》《社會保險基金行政監督辦法》等法律法規實施的具體辦法和細則,為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提供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保障。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基金內控制度。社會保險基金的行政管理部門和各經辦機構應根據工作需要科學設置崗位,明確每個崗位的具體職責和工作內容,建立并嚴格落實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制度。推進定點運營社會保險基金的機構、企業、人員信用分級分類管理,探索建立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告知承諾制,將履行承諾情況納入信用記錄,與監督檢查頻次、處罰裁量等掛鉤,推動定點機構通過自查自糾規范社會保險基金使用行為。
(二)進一步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增加基金信息透明度,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智能化技術定期披露社會保險基金的相關信息。充分發揮社會保險監督委員會的監督職能,及時掌握、分析社會保險基金信息狀況,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資運營情況進行年度審計和專項審計,并及時向社會公開審計結果。進一步暢通社會監督渠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相關行政部門應當定期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保人員代表等對社會保險基金使用的意見。鼓勵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對涉嫌社會保險基金使用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鼓勵對涉及社會保險基金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合法舉報,落實好舉報獎勵制度,調動全民參與社會保險基金使用監督的積極性。
(三)進一步打牢常態化監管工作基礎。各級人社、醫保等行政部門應落實好常態化監管責任,完善社會保險基金使用日常監管辦法,加強日常監管信息報送,做好預警監測和提前研判,細化監督檢查工作規范和要求,出臺統一明確的監督檢查事項清單、檢查工作指南等。推進智能監控常態化。充分運用智能監管系統,建立行政檢查和執法全流程指揮調度平臺,加強對社會保險基金使用行為的實時動態跟蹤,實現事前提醒、事中審核、事后監管全過程智能監控。專項整治常態化,積極轉化專項整治成果,推廣可復制、可借鑒的查辦經驗和管理經驗。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欺詐騙保、套保和挪用貪占社會保險基金的違法行為,強化案件線索通報,健全重大案件同步上案和掛牌督辦制度,積極開展部門聯合執法,形成一案多查、一案多處的聯合懲戒機制。
(四)進一步加強社保隊伍建設。堅持黨建引領。各級社會保險機構的黨委、黨組應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與社保、醫保業務經辦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把好社保人員“入口關”,優先招用思想品質好、服務意識強、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溝通能力的人員。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加強對窗口單位經辦隊伍和基層一線社保、醫保專管員的培訓,科學設計培訓課程,突出思想政治、政策法規、業務經辦、服務意識、崗位紀律、應急處理等內容。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崗位練兵和技能比武活動,激發社保人員學政策、鉆業務、練技能、強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格工作紀律,促使社保人員自覺履行崗位職責和工作流程。經常性地開展社會保險基金風險警示教育活動,打造一支高素質、高質量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工作隊伍,為社保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作者單位: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