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慧 索敬鈞 周船船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腎移植腎臟病診療中心,鄭州,450000
腎移植是治療終末期腎臟病的有效方式,可減輕血液透析帶來的生理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術后患者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等藥物以抑制排異反應,會對人體免疫產生影響,患者繼發感染風險較高[1]。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腎移植術后患者感染發生率高達45.71%[2]。尿路感染為常見腎移植術后感染,患病者會出現血尿、腎臟疼痛等,影響患者術后恢復[3]。因此,采取合理護理干預措施以減少術后感染、改善患者生活狀態,一直是臨床研究重點。基于循證醫學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是護理人員對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預測,以臨床經驗、科研結論及實際需求為決策依據,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并以此為指導開展護理實踐,以防控不良事件的發生[4-5]。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循證醫學的預見性護理干預在腎移植患者術后尿路感染中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為前瞻性對比實驗研究,選取于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就診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腎移植腎臟病診療中心的80 例腎移植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2~64(43.67±7.25)歲;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8 例,多囊腎9例,痛風腎3例,糖尿病腎病5例,其他5例;術前血液透析時間3 個月~4 年[(2.24±0.68)年];主要照顧人:父母13例,子女14例,配偶13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25~67(44.39±8.15)歲;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17 例,多囊腎7例,痛風腎4例,糖尿病腎病6例,其他6例;術前血液透析時間3 個月~5 年[(2.03±0.74)年];主要照顧人:父母15 例,子女11 例,配偶14 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均P>0.05)。
本研究已通過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202012068)。
⑴納入:經臨床診斷確診為終末期腎病,符合相關標準[6],均接受腎移植手術治療;年齡≥18歲;卡氏功能狀態評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7]≥70 分;患者意識清醒,可進行正常交流;患者及近親屬對研究方案知情,自愿簽訂同意書。⑵排除:基礎病情未得到控制;非首次接受腎移植治療;存在精神、認知障礙;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凝血或代謝功能異常;術后出現嚴重排斥反應;研究中途自愿退出或轉院;失訪。
兩組患者均接受同種異體腎移植手術治療,術前行單免疫誘導干預,術后給予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兩組均護理1個月。
3.1.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⑴常規健康宣教:口頭向患者講解疾病知識、腎移植手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⑵術后監護:術后監護患者生命體征,每天規范消毒換藥,保持敷料清潔衛生,警惕感染等并發癥癥狀。⑶導尿管護理:監測尿液反流情況,保持引流通暢,每日清洗1 次,每日更換引流袋,每周1 次更換導尿管。⑷飲食指導:指導家屬為患者準備高營養食物,保證營養供給充足。⑸出院指導:囑家屬保持規律作息,杜絕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日常遠離人群聚集區域,定期入院復查。
3.2.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基于循證醫學的預見性護理。
3.2.1.循證問題 ⑴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領導,篩選工作3 年及以上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入組,成立循證護理小組。⑵臨床問題:護理人員需對每位患者病情程度、手術情況、既往病史、生活習慣、用藥情況、疾病認知及情緒狀態等進行詳細了解,并標注特殊病癥,依據腎移植術后風險、患者認知程度等,小組協商確定,將提升疾病認知水平、降低尿路感染等風險、改善情緒狀態作為循證問題。
3.2.2.循證支持 根據小組確定的循證問題,在圖書館、期刊雜志網站檢索、查閱醫學數據庫中相關的中英文文獻,以腎移植、并發癥、心理狀態、術后護理等為主要檢索詞,選擇高質量文獻,循證驗證后選取最有效護理方式。針對每名患者的疾病認知程度,結合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實際情況制定安全合理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方案。
3.2.3.基于循證依據引導預見性護理 ⑴預見性認知干預。①術前一對一宣教:術前以知識手冊、宣教圖片、宣教視頻、思維導圖等方式一對一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包括腎移植手術護理注意事項、如何自查及應對感染等突發情況、合理鍛煉及飲食的意義等,重點對手術治療的優勢、效果、醫生專業性進行闡述,提高患者治療信心。②團體宣教。每周1 次,至少2 名護理人員負責組織團體宣教活動,邀請病情相似患者積極參與活動,以理論知識講解、病友分享、小組討論等形式學習疾病相關知識。③出院后延續宣教。由相關科室臨床專家每周1 次開展抖音知識普及,講解終末期腎臟病相關知識,現場回答患者問題,每次1~2 h。⑵預見性心理護理。①及時心理狀態評估:于患者入院時,了解患者性格特點,住院期間每日評估患者心理狀態。②及時心理指導:對于出現明顯情緒低落患者,與家屬聯合通過深入溝通、加強陪護、語言鼓勵,幫助患者疏導負面情緒,并指導患者學習松弛訓練、呼吸調節法、音樂療法等方式,學會自我情緒調節。若1 周內患者情緒仍未好轉,可尋求心理咨詢師幫助,進行一對一心理疏導。⑶預見性尿道感染護理。①強化導尿管清潔護理:每日記錄導尿管情況,尿液量、顏色、質地,評估患者排尿功能,每周進行尿液分析,記錄尿液成分含量及酸堿度,警惕感染;每日以生理鹽水清洗2 次導尿管,每日更換2 次引流袋,每周1 次更換導尿管;每次留置導尿管時,在尿道口與導尿管銜接處涂抹紅霉素軟膏。②科學飲水指導:向患者強調飲水的重要性,由家屬為患者準備合適杯具,督促患者每日飲水2 000~2 500 ml,夜間20∶00 后減少飲水量。③膀胱排尿訓練:膀胱區按摩每日2次,每次3~5 min,于患者術后疼痛緩解后進行,協助患者保持舒適體位,護理人員掌心向臍下深壓3 cm,放松、力度適中、動作輕柔;提肛訓練:指導患者自主進行收縮、放松肛門訓練,15次為1組,每日2~3組。
⑴對比兩組導尿管留置時間、排尿功能。拔除導尿管后1 d 根據患者排尿情況,參照排尿功能障礙處理意見[8]評估排尿功能:0 級表示存在尿滯留,記為0 分;1 級表示患者排尿費力,存在高度困難,記為1 分;2 級表示患者出現尿頻、尿急等輕度困難,記為2 分;3 級表示患者可自行排尿,排尿功能恢復正常,記為3 分。⑵對比兩組住院期間出現尿路感染、腹脹、壓瘡、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尿路感染診斷標準[9]:出現尿頻、尿痛等臨床癥狀,尿液培養顯示,菌落數≥1×105 個/ml,若檢測中發現尿液中出現2 種及以上的雜菌生長,表示樣本污染,需重新取尿送檢。⑶對比干預前后兩組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0]、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11]評估,兩量表滿分均為100 分,SAS≥50 分提示患者存在焦慮情緒,SDS≥53 分提示患者存在抑郁情緒,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狀態越差。⑷對比干預前后兩組生活質量,以腎移植患者生活質量相關評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Patients of Renal Transplantation,QOL-RT)[12]評估,量表涉及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疾病治療共4 個方面及總體生活質量,共34 個條目,按“從來沒有”至“一直”賦值1~4 分,總分136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⑸對比干預后兩組滿意度,以紐卡斯護理滿意度量表[13]評估,量表評分為19~95 分,>94 分為非常滿意,>75~94 分為滿意;>56~75 分為一般;>37~56 分為不滿意;19~37 分為非常不滿意。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及滿意之和。
采用EXCEL 軟件建立數據庫,常規邏輯檢錯,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當總例數<40 例或理論頻數T≤1,采用Fisher 精確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導尿管留置時間較對照組短,排尿功能較對照組好,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腎移植患者導尿管留置時間及排尿功能比較()
表1 兩組腎移植患者導尿管留置時間及排尿功能比較()
注: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基于循證醫學的預見性護理
?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尿路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腹脹、輕度壓瘡、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腎移植患者并發癥比較[例(%)]
干預后,兩組SDS、SAS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均P<0.05);QOL-RT 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腎移植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腎移植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基于循證醫學的預見性護理;SDS 為抑郁自評量表,QOL-RT 為腎移植患者生活質量相關評定量表,SAS為焦慮自評量表;與同組干預前對比,aP<0.05
?
觀察組滿意度為100.00%(40/40),高于對照組[80.00%(32/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06,P=0.009)。見表4。
表4 兩組腎移植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腎移植術后患者免疫功能較低,感染風險較高,防控感染是護理重點[14-15]。常規護理多依據臨床經驗開展工作,護理措施缺乏針對性、預見性,護理質量仍待提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導尿管留置時間較對照組短,排尿功能較對照組好,且觀察組尿路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提示基于循證醫學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應用效果良好。黃歡和李慶[16]研究表明,循證護理干預可降低患者并發癥風險,與本研究觀點相似。分析原因:本研究以循證醫學理論為依據,通過小組討論結合臨床實際提出循證問題,進而查閱高質量文獻尋求循證支持,最后制定護理方案,護理措施有證可循、有據可查,可保證護理措施的合理性、規范性和科學性[17]。研究指出,留置尿管時間過長、存在有創操作等會增加術后尿路感染風險[18-19]。本研究護理人員對導尿管護理進行細節優化,通過強化導尿管清潔護理盡可能杜絕感染來源,以紅霉素軟膏涂抹尿道口與導尿管銜接處以封閉間隙,實現全程封閉引流,可防止引流系統逆流引起感染,且能減少非必要性集尿系統長期性開放,可進一步降低感染風險[20]。禹小溪等[21]研究證實,聯合膀胱功能訓練對提高患者控尿能力具有積極作用。本研究給予膀胱區按摩、指導提肛訓練等干預,可改善患者膀胱功能,促進自行排尿,有助于縮短導尿管留置時間。護理人員依據循證理論開展強化導尿管清潔護理、科學飲水指導、膀胱排尿訓練等預見性尿道感染護理,可控制感染風險,促進預后恢復。疾病知識不足、健康意識較低患者疾病恐懼感較高,其心理狀態較差[22-23]。腎移植術后患者初期軀體疼痛明顯,身體不適感強烈,患者心理恐懼感較高,情緒狀態較差。本研究預見性關注患者疾病認知及情緒健康,以其心理狀態為出發點,通過術前一對一宣教幫助患者明確腎移植手術治療的優勢、效果等,能減輕患者緊張及恐懼感,增強治療信心,同時通過團體宣教、出院后延續宣教可長期為患者提供專業知識講解服務,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增強健康意識[24]。在此基礎上,護理人員給予預見性心理護理,通過及時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及時進行心理指導可給予患者有效情緒支持,避免負面情緒堆積,有效緩解其情緒障礙。因此,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情緒狀態較對照組好(P<0.05),與王紅等[25]研究結果相符。同時,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及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在循證理論指導下,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及軀體健康進行全面評估,實施預見性干預,可轉被動應對為主動防控,從而滿足患者身體及情緒護理需求,有助于促進患者預后恢復,進而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滿意度。
綜上可知,基于循證醫學的預見性護理干預一方面能緩解腎移植術后患者排尿障礙,減輕感染風險,另一方面可減輕患者不良情緒,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滿意度。本研究主要針對尿路感染進行改進護理,取得良好實踐效果,但干預時間較短,且腎移植術后患者面臨多種并發癥風險,下一步還需擴展研究范圍,探索全面的并發癥預案。
作者貢獻聲明楊智慧:撰寫論文;索敬鈞:研究設計;周船船:數據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