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靜 梁木榮 唐映蓮 羅艷慧
連州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連州 513400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臨床高發,據文獻報道,55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每4 人中就有1 人患有KOA[1]。KOA 主要以膝部疼痛、局部腫脹及活動受限等為主要表現,嚴重時可出現關節畸形。目前,臨床針對KOA的治療主要是減輕患者痛苦,促進關節功能的康復[2]。浮針療法是中醫學中有效的針刺方法,其是在局限性疼痛部位周圍用浮針行掃散等針刺行為,有使用簡便、無痛感等優點,臨床實踐中發現,浮針療法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解除KOA關節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提高活動范圍,具有簡便易廉的優點[5-6]。但浮針治療后仍有部分患者遠期預后不佳,而較低的康復依從性是關鍵誘因。目前,對于KOA 的護理行為主要是通過口頭宣教或宣教手冊的方式,但受護士宣教能力、患者年齡及文化程度等差異,導致宣教效果不一。思維導圖是利用圖片、顏色、線條以及重點詞語等將發散性思維具體化、形象化的有效工具,其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在患者康復教育中發揮較佳療效[7-9]。故本研究利用幕布軟件制作浮針治療KOA 患者康復思維導圖,并探討其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為隨機對照試驗,樣本量設計參考相關統計標準,并結合以往臨床研究經驗,根據樣本量公式:n1=n2=(tα+tβ)×2s2/δ2,α=0.05,得出每組需至少47 例,即共需至少94例患者參加研究,考慮研究中的脫落率,以增加≥15%(計算值)的樣本量數據,最終研究選取2022 年1 月至10 月連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10例KOA 患者為研究對象。參照隨機數字表,將其分成兩組。參照組55例,4例失訪,3例因中途更改治療或干預方案予剔除,共48 例完成觀察,其中男25 例、女23 例,年齡40~70(58.82±3.71)歲。思維導圖組55 例,5 例中途失訪,2 例更改治療或干預方案予剔除,共48 例完成臨床觀察,其中男27 例、女21 例,年齡40~70(58.34±3.54)歲。兩組KOA 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存在可比性。⑴納入標準:以《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 年版)》[10]中KOA 標準為參考,屬于輕中度,未達手術標準的患者;年齡40~70 歲,無糖尿病病史;研究期間未應用其他藥物或手段治療;自愿參加,遵從研究者安排,配合干預的實施。⑵排除標準:精神異常或老年癡呆;非肌肉骨骼性疼痛、轉移性惡性腫瘤或不明原因的疼痛等;不適合進行針刺操作。
本研究經連州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20220501),入組對象均知情同意。
兩組患者均選用符仲華一次性浮針(規格為 6 號,0.6 mm×32 mm)進行治療。
2.1.參照組 實施常規干預,包括疾病知識、飲食原則、運動方法、浮針療法、鎮痛藥物等指導。
2.2.思維導圖組 在參照組基礎上建立思維導圖干預設計小組,通過搜索知網、萬方、PubMed 及谷歌學術、百度學術等數據庫中的相關文獻以及共識或書籍等,最終確定中心詞為“疾病治療與康復”“居家康復運動”,以這兩個關鍵詞為核心設計思維導圖。選擇本科及以上學歷、中級及以上職稱及在骨科工作大于10 年的專家5 名,召開專家討論會議,并最終確定整改意見。根據專家意見進行修改,以5名專家意見一致為最終定稿版。根據預試驗結果發現,兩大模塊內容形式較全面,基本包含KOA 患者康復教育的全部內容,宣教時間點適當,可提高患者依從性。具體內容如下:⑴疾病治療與康復。結合患者需求擬定了KOA、浮針療法和康復教育3 個一級分支,其中,KOA 分支包括KOA 概念、影響因素;浮針療法包括概念、效果、局限性;康復教育包括概念、益處及具體的康復方法。⑵居家康復運動。以時間為單位,分為第1 周、第2 周、第3 周、第4 周、第5~12 周共5 個一級分支。第1 周:主要進行小組健康講座,重點強調康復運動的益處,并一對一指導平衡訓練和活動范圍;第2 周:講解KOA 疾病的相關誘因及藥物基礎知識,啟發其建立運動習慣,講解勾腳對抗、坐位伸膝與臥位直抬腿的訓練方式;第3 周: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保健習慣,以防止膝關節受傷,對于條件允許的患者進行單腿站立訓練;第4周:患者間經驗交流,共同解決康復進程中碰到的困難;第5~12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跟蹤及隨訪。⑶將兩大模塊的具體內容用幕布文檔進行書寫并生成思維導圖圖片,形成初稿。見圖1、圖2。
圖1 疾病、治療與康復的思維導圖
圖2 居家康復運動的思維導圖
⑴膝關節功能:應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OMAC)[11]評價關節功能,內容涵蓋疼痛、僵硬及功能活動3項,分別為20分、8分及68分,總分為96分,得分越高說明病情越嚴重。⑵平衡功能:應用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進行評估[12]。BBS 內容包含由坐到站、獨立站立、閉眼站立、轉身等14 個項目,量表得分0~56分,評分越低代理平衡功能越差。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應用改良Barthel 指數評分量表[13]進行測評。量表包含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大便、小便等10 項內容。得分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試者自理能力越好。根據評定結果可將自理能力分為四級,無依賴:100分,輕度依賴:>60~<100分,中度依賴:>40~60 分,重度依賴:分值≤40 分。⑷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問卷由Bandura[14]開發,測量在一系列情境下,患者實現規律運動的可行性(≥3 d/周)。該問卷有18 個條目,共11個等級,分值為0~10分,分別代表“一點也不能夠進行規律運動”到“完全能夠進行規律運動”,總分180分。
比較干預前、干預12 周后,兩組患者BBS 評分、改良Barthel 指數評分量表、自我效能評分差異及WOMAC 指數差異,各項評價指標均由患者自行完成,醫護人員在旁指導,但不對患者評估過程產生干涉。
數據應用SPSS 22.0 軟件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12 周后,思維導圖組WOMAC 指數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12 周后,思維導圖組BBS 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KOA患者干預前后BB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KOA患者干預前后BBS評分比較(分,)
注:參照組實施常規干預,思維導圖組給予浮針療法結合思維導圖康復教育;KOA為膝關節炎,BBS為Berg平衡量表
?
干預12 周后,思維導圖組改良Barthel 指數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KOA患者干預前后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KOA患者干預前后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
注:參照組實施常規干預,思維導圖組給予浮針療法結合思維導圖康復教育;KOA為膝關節炎
?
干預12 周后,思維導圖組自我效能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KOA患者干預前后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分,xˉ±s)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速,KOA患病率日益增高,給老年人群造成很大困擾。浮針療法可解除關節痙攣,改善疼痛癥狀及活動范圍,在KOA 治療中獨具特色[15-17]。本研究發現,浮針療法結合思維導圖康復教育可明顯提高KOA 的療效,患者治療后疼痛程度減輕,關節功能逐漸恢復,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更好的提升。
思維導圖是可高效提高知識可視化的新型工具,可將深奧難懂的理論知識通過關鍵詞、圖片、顏色等可視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易于理解、記憶[18-20]。本研究KOA康復教育思維導圖由小組成員經查閱文獻、共識、書籍等確定內容,制作初稿,并按照專家小組成員的建議修改后,以關鍵詞、圖片及線條等形式呈現。KOA康復教育思維導圖包括兩大模塊,分別為“疾病治療與康復”與“居家康復運動”,兩大內容詳細且規范的呈現了KOA 預后康復相關的內容,形成院內院外間有效聯系,便于患者進行康復管理。同時,“居家康復運動”模塊中將運動內容、時間及注意事項等知識邏輯更加清晰,可視化形式更加利于患者通過觀察思維導圖以明確知識,提高自己要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運動依從性更好,并且可打印成紙質版隨時隨地學習。
本研究針對KOA 患者設計并實施思維導圖康復教育,干預后,思維導圖組患者WOMAC 指數評分低于參照組,BBS評分、改良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較參照組,這說明思維導圖康復教育有助于提高膝關節功能,改善患者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可能是由于在思維導圖康復教育指導下,可讓患者更好地掌握疾病的影響因素,能夠認識到運動康復重要性,提高患者運動的主動性;而心理疏導、互動交流等,有助于建立積極心理,可促高患者護理配合度,利于早日恢復身體機能。這與祁建梅和賈艷[21]研究結果相似,即思維導圖模式下康復管理有助于促進腕管綜合征患者功能的恢復。因此,采用思維導圖康復教育模式干預KOA 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
自我效能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發揮保護作用[22-24]。本研究表明,KOA患者實施思維導圖康復教育模式后,思維導圖組自我效能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這說明思維導圖康復教育模式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于康復有利。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護理小組在患者就診及居家階段均十分重視康復訓練的重要性,通過健康教育,幫助其積極配合康復護理,疾病知識指導、康復運動指導有助于患者擺脫病痛,改善患者自我效能。這與孫建云等[25]利用思維導圖干預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患者研究結果一致,即思維導圖可顯著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
綜上所述,對KOA 患者進行思維導圖下康復教育模式干預,可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改善患者平衡與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自我效能,值得推廣和應用。
作者貢獻聲明馮曉靜:直接參加研究設計、采集數據、文章撰寫;梁木榮:草擬文章、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責備性批閱;唐映蓮:直接參與研究、分析/解說數據;羅艷慧:行政、技術或資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