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揚州泰富特種材料有限公司,江蘇揚州 225200)
斗輪堆取料機作為重要的現代化裝卸和輸送設備,已廣泛應用于港口、電廠、冶金企業等大型散狀物料原料存儲場[1]。斗輪堆取料機與料場地面膠帶輸送機組成機械化連續、高效的物料輸送系統,使料場物料的堆取料作業更加機械化、自動化。
本文研究的DQLZ3000/4500 41.5 型臂式斗輪堆取料機主體機構(圖1):主體上部機構采用三角結構平衡、雙油缸液壓俯仰式臂架,回轉平臺及門座主體為環行結構,行走機構與門座布置為四腿三支承型式。回轉上部偏心設計為基本對稱于回轉中心,回轉平臺上沒有固定配重。

圖1 DQLZ3000/4500·41.5 型臂式斗輪堆取料機主體機構
俯仰系統參數:俯仰油缸為UY120IR250/160-1 型;仰俯機構型式為液壓雙油缸;驅動裝置型式為雙作用油缸;液壓系統工作壓力小于18.5 MPa;液壓系統公稱壓力23 MPa;仰俯速度小于5 m/min(斗輪中心);大臂仰角+9°;大臂俯角-10.3°;電機功率30 kW。
本機采用了整體俯仰形式,即臂架上下俯仰與上部結構件一起聯動,驅動系統采用液壓驅動,主要由液壓站(包括電機、油泵、電液換向閥、油箱等)、配管及液壓油缸組成。液壓驅動單元主要包括油箱、電動泵及組件、電磁換向閥、安全閥等。其工作原理是:當需要挖取不同的物料層或堆高物料時,通過司機室發出指令,啟動電機、油泵、控制換向閥,向油缸供油使油缸伸縮從而實現斗輪和斗輪臂的俯仰。
本機構的傳動形式為:電機→液壓工作站→油缸。油缸伸縮速度可調范圍為0~12 mm/s;斗輪頭部俯仰速度小于5 m/min;上俯仰角度為+9°;下俯仰角度為-10.3°。在臂架俯仰的極限位置設有兩級限位保護,確保臂架的安全。
同時,該液壓系統設有閉鎖設施,在油缸非工作期間內油缸每24 h 伸縮變化小于5 mm。俯仰時工作平穩、可靠,可防止斗輪臂失穩。對整個系統和元件進行了1.25 倍設計壓力的耐壓試驗,無漏油現象,有效防止內漏造成的斗輪臂下降,避免影響堆、取料作業的穩定運行。
經過10 年生產作業使用,此堆取料機整體結構出現以下問題:雨季、潮濕天氣狀況下,礦粉粘結成塊附著在堆取料機取料斗、斗輪體、前臂皮帶機支架等部位,增加了前臂架的重量,導致取料機的俯仰油缸承受超額負重。俯仰油缸初始提升時,在接近地面低位時不動作,需用吊機帶動提升400~500 mm 高度后,俯仰油缸才能緩慢抬升動作。
另外,生產作業指導要求定期對堆取料機進行積料沖洗、清理,但又產生疊加問題:人工清理效率不能滿足各礦種間的高頻率切換;而水沖洗的清理方式效率高,但對堆場的礦料含水量影響較大,不滿足礦料水分指標的要求。
3.2.1 地基下沉因素
原料場因多年物料的堆載,料條、軌道地基基礎出現自然沉降,但因追求礦粉物料的堆存能力最大化,堆取料機取料時降低了斗輪體的下降限位,由原設計地面20 cm(軌下0.5 m)調整至0 點位,使原油缸的起始點前移,造成了油缸啟動時內部油液運行對自由桿頂升推力不足。
3.2.2 配重平衡因素
堆取料機上部機構配重架已安裝108 t 配重,配重架卡槽中間調整配重塊重量在3 t 左右。根據現場實際使用狀態,已出現堆取料機上部機構前后平衡點改變,原配重已經失衡。
增加配重的方式進行調整平衡:在整個上部機構支撐下,前臂架41.5 m 的外伸距與26.5 m 的配重架。在受力分析后逐步增加調節配重塊2.2 t,俯仰起升效果不明顯。同時考慮到回轉平臺內部回轉支撐的正壓整體受力,不再繼續增加配重來調整整機前后平衡。
3.2.3 油缸本體因素
液壓油缸使用時各閥門、管接口無外漏現象,壓力測試穩定。拆解檢查油缸內壁磨損、密封圈變形等情況,也未發現明顯失效。更換同型號新油缸后,使用效果改善不明顯。
3.2.4 液壓系統的因素
液壓系統的壓力有恒壓變量泵建立的液壓力實現泄壓回路、壓力控制回路、流量控制回路。疊加式平衡閥組件、油泵、管路運行穩定,調節平衡閥至系統壓力最大值28 MPa,俯仰起升效果改善不明顯[2]。
測試過程:
(1)使堆取料機大臂處于水平部位。
(2)俯仰油缸上下腔分別連接1 只精密油壓表。
(3)分別記錄臂架慢慢升起停止和下放停止時的穩態油壓。
(4)通過油壓計算出油缸處的推力N2,再根據圖紙上相關尺寸通過油缸受力N2推算出接地力N1。
油壓測試數據記錄及計算如下(1 MPa=100 t/m2):
油缸處受力為N2,則:
式中,P下、P上、A下、A上分別為下腔和上腔的壓力與截面積。其中:
式中,n 為油缸數量,本機油缸數量為2,油缸活塞直徑d1=250 mm,活塞半徑r1=0.125 m,活塞桿直徑d2=160 mm,活塞桿半徑r2=0.08 m。
計算各取料機的油缸受力N2(表1)。

表1 油缸壓力測試 MPa
由以上關系推算出對應堆取料機平均接地力為18.5 t。
通過測試發現接地力明顯過大,將導致工作停機時(臂架皮帶上有物料的情況)臂架抬起困難,可通過增加配重的方式減小接地力,從而減輕液壓系統油缸工作壓力。也可通過調整液壓缸有桿腔與無桿腔之間的壓力差消除抬起困難,但并不能減小接地力(圖2)。
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有著一定的導向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時,當柱與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使評價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圖2 堆取料機接地力計算示意
圖2 中,L1=41 500 mm;L2=19 011 mm,配重G 與接地力N1的關系為:
由式(4)可知,要通過增加配重減小接地力,每減小1 t 接地力需要增加2.18 t 配重。
根據雨季天氣料場料潮濕粘料特點,在俯仰油缸初始動作處于受力最大的狀態,對俯仰系統起升狀態時粘附的積料進行收集并稱重,測得斗輪體積料為5.2 t。
根據原油缸及增加的配重計算,單個油缸受力約150 t。系統額定壓力為25 MPa,實際使用壓力為22 MPa。具體參數調整后如下:
(1)系統額定壓力25 MPa,原推力為122 t,加大后推力為176 t。
(2)系統額定壓力25 MPa,原拉力為72 t,加大后拉力為126 t。
(3)前后安裝距不改變,安裝孔不改變,油口尺寸不變。
(4)加大后油缸重量在原油缸基礎上增加約800 kg。
5.2.1 缸徑的選擇
5.2.2 桿徑的選擇根據設計手冊和行業標準,計算桿徑d=D×(0.62~0.65)=186~195 mm,圓整確定桿徑為200 mm。
5.2.3 密封的選擇
考慮俯仰油缸傾斜安裝,露天使用,工況比較惡劣。所以活塞桿活塞密封均采用進口品牌V 組系列密封。此密封形式為5 片一組,對于工況惡劣的環境使用效果很好。
5.2.4 支承導向的選擇
考慮俯仰油缸傾斜安裝,側向力比較大,所以桿端采用自潤滑軸承作為導向,自潤滑軸承具有摩擦因數小,耐磨耐腐蝕,最大承載荷為250 N/mm2,使用壽命長。另外為了增加油缸導向性能,油缸內部活塞端增加了一段450 mm 長的行程隔套,從而更好地保證油缸動作時的穩定性。
綜上所得,現將原UY120IR250/160-1700 型俯仰油缸的缸徑加大至300 mm,調整為UY120IR300/200-1700 型,其技術參數為缸徑300 mm;桿徑200 mm;行程1700 mm;工作壓力25 MPa;測試壓力32 MPa;緩沖行程70 mm(圖3)。

圖3 俯仰油缸設計
(1)液壓系統通電,油路自循環檢查及各閥塊連接檢查。
(2)抬升俯仰5~10 cm 臂架,往復5~10 次清除液壓缸內空氣,至液壓系統正常工作。
(3)俯仰運行測試,檢驗有無干涉部位,修正處理。
依據設計將臂架俯仰到最高點(用長卷尺測量斗齒的離地距離)安裝俯仰最高極限限位:
(1)以斗輪臂仰起時斗輪的斗子的最下位置至軌道面上平面13 m,俯下至軌道上平面以下0.5 m 為準各10 次,調準俯仰限位開關位置并確保安全可靠。
(2)用儀器或小繩將斗輪的斗齒系住并量出13 m 時,碰限位開關停止動作,同時調整電磁溢流閥的調壓螺釘,將壓力表調至18.5 MPa。
(3)俯下至軌面以下約0.5 m 碰限位開關停止,當上、下位置限位準確后,試調單向節流閥根據秒表測量在13.5 m 內仰起要多少時間,根據時間和距離計算俯仰速度是否在3.0~5.0 m/min 范圍。
(4)在液壓變幅調試過程中首先只能向上升100~120 mm左右(以臂架前端輔助支承架上平面為基準),慢升、慢下試驗4~5 次,一直到調準為止。
設備安裝后在空載狀態下,吊裝配重時油缸顯示數值:
(1)前臂架水平放置,油缸受拉,有桿腔壓力-2.85 MPa。
(2)臂架向上仰9.0°,油缸受拉,有桿腔壓力-13.47 MPa。
(3)臂架向下俯-10.3°,油缸受壓,無桿腔壓力5.23 MPa。
通過將DQLZ3000/4500 41.5 型臂式斗輪堆取料機的問題分解,結合受力分析和有效的儀器檢測、核算,新設計增大型俯仰油缸的方案符合使用要求,同時滿足機構受力要求,經過半年跟蹤監測,設備達到了預期的使用效果,保證了堆取料機作業的正常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