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鵬,徐 鶴,張瑩瑩,尹 萍,謝爾婷△
(1.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2.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浙江 杭州 313030)
目前,有正畸需求的患者數量逐年增多。矯治技術從方絲弓矯治技術發展為直絲弓矯治技術、隱形矯治技術;矯治器從傳統的直絲弓托槽升級為自鎖托槽、隱形矯治器等。雖然矯治技術不斷進步,矯治器不斷更新換代,但初戴矯治器給患者帶來疼痛的問題卻一直存在[1]。大多數患者在初戴矯治器及每次復診加力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反應[2],其影響到患者正畸依從性、矯治效果、生活質量等,甚至有些對于疼痛敏感的患者因忍受不了疼痛而在治療期間拆除矯治器[3]。近年來,關于正畸治療中的疼痛問題引起了廣大正畸醫生的重視。目前,固定矯治器與隱形矯治器引起正畸疼痛的比較[4]、各種藥物對矯治器初戴后疼痛的影響[5]、各種心理干預對于矯治過程中疼痛的影響[6]等相關研究較多見,而年齡及性別對矯治器初戴后疼痛影響的相關研究還不夠深入。本文探討了不同年齡、性別正畸患者初戴矯治器后的疼痛反應,旨在為臨床提供一定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于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口腔科就診的固定正畸患者80例,按年齡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納入標準:(1)根據正畸專科檢查及矯治方案,均為拔出4顆第一前磨牙[7];(2)恒牙列擁擠度5~8 mm;(3)無正畸治療史,無嚴重口腔不良習慣;(4)口腔檢查未見嚴重牙體及牙周疾病;(5)無心理及全身系統性疾病;(6)根據頭影測量分析,均為骨性Ⅰ類錯頜畸形。研究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12~14歲,平均(12.93±0.83)歲。對照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22~30歲,平均(26.55±2.49)歲。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填寫調查問卷。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4顆第一磨牙均粘接頰面管(杭州新亞公司),第二磨牙暫時不粘接矯治裝置。初始矯治弓絲為0.014含銅鎳鈦絲(美國Ormco公司)。傾斜扭轉較嚴重的個別牙齒采用輕力懸吊,不結扎入托槽。矯治弓絲末端回彎,避免對軟組織黏膜進行刺激。第1次安放弓絲入托槽后,向患者及家屬交代矯治后的注意事項等,給予患者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緊張情緒。所有操作及溝通宣教均由同一名正畸經驗豐富醫生完成,患者口腔內除矯治弓絲外不增加任何輔助加力裝置。
粘接完成上下頜矯治器且弓絲入槽后向患者發放正畸疼痛調查問卷,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8]評估疼痛對生活的影響,其中0刻度為無痛,10刻度為無法忍受的劇痛,刻度越大表示疼痛越嚴重[9]。向患者交代問卷填寫注意事項后,讓患者記錄初戴矯治器后4、8、24 h及2~7 d時的疼痛情況。1周后回收調查問卷,由同一名醫生將相應刻度數據化,進行統計分析。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4份,有效回收率為92.5%,其中研究組36份(男性及女性患者各18份),對照組38份(男性及女性患者各19份)。

2組初戴矯治器后均出現不同程度疼痛或不適。2組疼痛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初戴矯治器后4、8、24 h及2 d時,研究組疼痛反應更為敏感,且研究組疼痛峰值比對照組提前,2組V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初戴矯治器后3~7 d時,2組疼痛呈緩解趨勢,且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各組中,不同性別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1 2組初戴矯治器后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

表2 研究組中不同性別患者初戴矯治器后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

表3 對照組中不同性別患者初戴矯治器后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
患者初戴矯治器時無法避免疼痛反應,疼痛的性質及程度受多因素影響[10]。疼痛是機體所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感體驗[11],其已經成為目前患者治療錯頜畸形過程中的一種心理障礙,甚至有些患者因此而錯過了最佳矯治時機。正畸疼痛是牙齒矯治時不可避免的、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牙齒矯治是通過生物力學使牙周組織產生生理性改建,從而達到牙齒移動的目的[12]。當牙齒受到矯治力后,其牙周組織根據牙齒移動方式不同分為“壓力側”及“張力側”。牙周組織中的壓力側毛細血管受到壓迫,導致局部血液微循環障礙,使破骨細胞及骨吸收改建活躍[13];張力側成骨細胞活躍,骨形成反應不斷進行[14]。在骨形成及骨吸收過程中,牙周組織中的各種炎癥介質如5羥色胺、白三烯、組胺、前列腺素等不斷釋放,從而引起組織水腫及疼痛[15]。因此,在牙齒矯治過程中無論使用何種矯治器都不可避免地會引起組織改建過程中的疼痛。
引起正畸疼痛除了生理性因素外,還有其他諸多因素,如每名正畸醫生的臨床操作熟練程度、末端回彎的長短及角度、操作過程中對于口腔軟組織的牽拉、整個診療過程中對于患者身心的安撫等[16]。患者的心理因素也是影響正畸疼痛程度的原因之一。患者的生活狀態不同,其心理壓力及焦慮程度不同,這些因素會影響患者對疼痛的反應[17]。性別及年齡也影響著患者初戴矯治器時對疼痛的反應。有研究顯示,正畸疼痛常在加力后4 h開始,前期較敏感,第7天開始消散[18]。因此,本研究以4、8、24 h及2~7 d為時間點來檢測疼痛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在戴矯治器后2 d時疼痛反應較明顯,其峰值大約出現在第24 h時,隨后疼痛反應逐漸緩解;對照組初期疼痛反應較研究組輕,且疼痛峰值出現時間靠后,其原因可能是青少年患者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其機體代謝及組織改建較為活躍,對疼痛反應相對敏感[19],但因其成骨細胞、破骨細胞及各種炎癥介導因子在牙齒受力后反應迅速,牙槽骨代謝較快,因此疼痛峰值過后緩解迅速。本研究結果顯示,矯治初期女性患者對疼痛的反應較男性患者敏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可能與各種激素分泌水平及心理狀態不同有關,具體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青少年患者對于初戴矯治器引起的疼痛反應更為敏感且適應能力更強,性別對于矯治器初戴后疼痛的影響不大。本文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首先,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具有較強的個體差異[20];其次,每例患者對于正畸醫囑的依從性不同,且其生活環境及文化差異等都會對試驗結果產生一定影響。諸多問題還需要相關臨床試驗來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