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輝,周 欣,陳 靖
(南京市江寧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南京 211100)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病因,特別是在亞洲人群中[1]。其中,大腦中動脈(MCA)粥樣硬化性狹窄導致的缺血性腦卒中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和致死率高的特點[2]。脂聯素(APN)是脂肪細胞特異性分泌的一種細胞因子,具有抗炎、抗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作用[3]。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在炎性反應介導的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和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關于顱內動脈血管狹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與APN、sICAM-1水平關系的研究較少見。本研究探討了MCA中重度狹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與血清APN、sICAM-1水平的關系。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本院神經內科住院的MCA中重度狹窄患者62例,根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情況分為穩定斑塊組(25例)和不穩定斑塊組(37例),同時選擇因頭暈等癥狀住院患者[經頭顱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檢查證實無MCA狹窄]33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年齡18~80周歲;(2)完成頭顱磁共振(MRI)和MRA檢查,且頭顱MRA提示MCA存在中重度狹窄;(3)能夠配合完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檢查。排除標準:(1)惡性腫瘤;(2)嚴重感染,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3)存在頭顱MRI平掃或增強檢查禁忌;(4)動脈夾層等其他非動脈粥樣硬化性原因導致MCA中重度狹窄。
1.2方法 收集患者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等基本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進行空腹血糖、血脂等常規生化檢查,完善頭顱MRI+MRA檢查,且穩定斑塊組和不穩定斑塊組需要完善頭顱HRMR-VWI檢查。于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3~5 mL,離心后保存至-80 ℃冰箱中待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sICAM-1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法測定血清APN水平。試劑盒由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用西門子3.0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完成頭顱MRA及頭顱HRMR-VWI檢查。基于頭顱MRA計算MCA狹窄程度。狹窄程度=[(1-病變管腔面積)/狹窄近心端正常管腔直徑]×100%;狹窄率小于50%為輕度狹窄,50%~<70%為中度狹窄,70%~<100%為重度狹窄[4]。行頭顱HRMR-VWI檢查,評估MCA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分類依據[5-6]:(1)富含脂質的壞死核心增大、纖維帽變薄或破裂,出現斑塊潰瘍是斑塊不穩定性的重要標志;(2)斑塊內出血;(3)新生血管的形成及炎癥浸潤等導致的斑塊強化。

2.13組基本臨床資料比較 3組在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糖尿病史、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高血壓史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基本臨床資料比較
2.23組血清sICAM-1、APN水平比較 穩定斑塊組、不穩定斑塊組血清sICAM-1、APN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定斑塊組血清sICAM-1、APN水平與穩定斑塊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間血清sICAM-1、APN水平的比較
2.3血清sICAM-1、APN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相關性分析 血清sICAM-1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性呈正相關(r=0.390,P<0.05);血清APN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性呈負相關(r=-0.537,P<0.05)。
2.4MCA中重度狹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危險因素分析 血清sICAM-1、APN水平均是MCA中重度狹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MCA中重度狹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危險因素分析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血管壁的僵硬、彈性下降及管腔縮小,內皮細胞損傷及慢性炎癥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腦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主要因素,顱內最易累及的血管為MCA,而MCA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決定了缺血性腦卒中發病風險[7]。
APN是脂肪組織特異性分泌的一種由244個氨基酸組成的血漿激素蛋白,是血液中含量最豐富的脂肪因子。APN在血液循環中以高、中、低相對分子質量異構體的形式存在,通過與APN受體結合,發揮重要的代謝調節功能。APN具有改善胰島素抵抗、抗動脈粥樣硬化、調節體內脂質代謝、神經保護、抗炎抗氧化等多種作用[8]。APN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機制如下:(1)抑制氧化應激介導的血管內皮損傷,誘導NO產生,抑制內皮細胞凋亡;(2)抑制炎性因子產生和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分化、遷移和血小板活化;(3)抑制泡沫細胞形成,提高HDL-C水平,促進脂肪酸代謝,降低血液中TG和游離脂肪酸水平[9-10]。既往研究發現,APN與腦梗死存在相關性,特別是大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11-12]。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不穩定性是斑塊進展和缺血性腦卒中發生及進展的重要危險因素。有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血清APN水平呈負相關,血清APN水平顯著低于健康人群,且有斑塊組顯著低于無斑塊組,提示APN可能具有抑制高血壓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的作用[13]。本研究結果顯示,穩定斑塊組、不穩定斑塊組血清APN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且不穩定斑塊組顯著低于穩定斑塊組。APN與MCA中重度狹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存在相關性。
sICAM-1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員,是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一種黏附因子。sICAM-1介導了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黏附的白細胞活化后能夠釋放更多的炎性細胞因子及各種酶,從而造成內皮細胞損害,其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4]。毛洋等[15]研究發現,sICAM-1與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新生血管有關,其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進展和不穩定性。APN在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中具有保護作用,sICAM-1可能參與了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過程[16]。血清sICAM-1水平可能對于頸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具有預測價值,這種預測價值獨立于傳統的危險因素和超敏C反應蛋白[17]。本研究結果顯示,穩定斑塊組、不穩定斑塊組血清sICAM-1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且不穩定斑塊組顯著高于穩定斑塊組。高水平的sICAM-1可能與MCA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進展和不穩定性有關。不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早期對于血清sICAM-1水平的干預,可能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風險。
綜上所述,血清APN、sICAM-1水平是MCA中重度狹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MCA中重度狹窄患者血清APN、sICAM-1水平的干預,可能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