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崔向禎

秋天應該是四季中最為浪漫的季節。“你別赤腳在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園到處是星星的碎片。”這是伊迪斯·索得格朗在《星星》里寫到的秋天。
你的身體最先告訴你,秋天攜帶爽朗的風來了——夜跑完后,身體感受到了秋天的涼意,害怕晚風傾入張開的毛孔,覺得需要披上外套才好。這么好的季節,總想出去撒野,感知秋意,但忙碌的生活總是告訴我,因為各種緣由我出不了遠門,沒關系,就在昨夜,夢把我帶到了想去的地方——德令哈。
夢里,我坐上了前往青海的綠皮火車,經過德令哈時,望著窗外許久許久,遼闊壯麗的美從遙遠的天際降臨,豐茂的水草如燦爛的地毯一般,無邊無際鋪滿了視野所及之處,映襯著耀眼的陽光和湖泊,光芒四射。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朦朧。”在上世紀80年代末,海子坐火車經過德令哈時,看到那時的德令哈四周涂壁、人煙稀少,就在荒涼的背景下寫了一首詩《日記》,詩句中透露著如火般的煎熬還有生與死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寂靜冷落的,而是在內心掀起了洶涌的狂潮,熱烈奔放。在強大的孤獨面前,海子一無所有,只有這首詩,“這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當苦難與詩意碰撞,救贖與詩心融合,還出現了李滄東導演的《詩》。整個電影節奏平靜又滌蕩,影片中有一位美子阿姨,在65歲那年患上了阿茲海默癥,面對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不愉悅和困難,直到無路可走身處困境的時候,還是依然每周打扮優雅地去上詩歌課。在最后的結業課上,她是唯一交出作品并送給老師現摘的花的學生。
海子和美子阿姨一樣,孤獨而熱愛著生命之美,他們擁有敏感熱情的心,在用詩的方式愛著這個世界。在這個快餐時代,你還會看詩嗎?在詩情的這個世界里,我們還會去思考嗎?我已忘記了瑣碎生活中的那些無用之美,忘記望向窗外,看一棵樹,感受從嫩綠到枯枝的四季輪回。
前一段時間,和朋友約好,看到喜歡的詩就互相讀給對方聽,也就持續了兩個月,便終止了這個活動。現代生活中,好似我們都太過忙碌,來不及做這樣的“靜態”活動。昨天,朋友發來微信說:“中秋馬上就要到了,這么浪漫的節日,不祭祀,不慶豐收,人們聚在一起,只因為今晚月亮很美,要不要再讀首詩給我聽。”
于是,我們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吟誦、聆聽……
六月,是一切繁盛的開始,
稻子、麥穗、高粱,
還有人的思想、心態,都開始了忙碌,
我還沒有來得及做所有的事情,
搖下車窗,風吹到你的臉上,
秋天,來了。
在這初秋里,
你還會感知到夏天的余味,
陪你一起奔跑的有呼吸聲、風聲,
一起穿越時間的屏障回到了18歲的操場上。
校服、雙杠、單車,
一樣的桂花香,一樣的汽水和冰棒。
憧憬與哀傷,
沒有人永遠18歲,
卻永遠有人18歲,
但月亮一如既往,美麗如斯,
我們的目光,
終會在月亮上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