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代黨員》全媒體記者 陳誠 賀興梅 王婉玲

大足石刻數字展示中心。圖/大足石刻研究院
數字化浪潮襲來,古老的大足石刻聽到了新技術的跫音。
如今,在進入重慶市大足石刻參觀前,游客首先可以在大足石刻數字展示中心觀看數字影片。20多分鐘的4K寬銀幕電影《天下大足》將鏡頭對準大足寶頂石刻創刻者趙智鳳,以電影敘事方式,突出大足石刻的開創和歷史演進過程;緊挨著的2 號影院播放的是8K 球幕電影《大足石刻》,采用全球范圍內第一次實景拍攝和CG 動畫結合的方式,向觀眾展示大足石刻的藝術價值。
大足石刻作為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后的豐碑”。但歷經了漫長時光的侵蝕和風化,造像的眉眼開始模糊,身體開始剝落,手足開始斷裂。
于是,與時間賽跑的接力棒在大足石刻的守護者之間傳遞,直到數字化浪潮的到來,他們開始運用數字化手段,與時間對抗、與毀滅抗爭,讓大足石刻“活”起來。
大足石刻寶頂山景區大佛灣的一尊摩崖造像前,燕學鋒久久佇立。
巖體內部畫面從孔洞深處傳來,燕學鋒通過手機查看著造像內部的巖體裂隙發育情況。在以往,判斷巖體裂隙發育情況,純靠經驗。
大足石刻研究院修復師燕學鋒今年63歲,“從醫”40多年,如今依舊活躍在一線,甚至還用上了新技術。
20 世紀80 年代初,燕學鋒進入大足縣文物保管所(現大足石刻研究院)石刻保護所,20歲剛出頭的他此前對大足石刻的了解甚少,對石刻修復的認識更是一張白紙。
跟在師傅王慶煜身后,燕學鋒的第一份工作是購買材料。與現在所見到的大足石刻相比,那時的大足石刻完全是灰頭土臉的模樣。無人管理的大足石刻雜草叢生、荒無人煙,出行只有羊腸小道,山上缺水、沒電、沒通信。
燕學鋒也同樣灰頭土臉,他常常混跡于各種材料市場,選購鋼筋水泥和各種材料。
“作為不可移動文物,大足石刻的自然屬性很強,摩崖造像對巖體滲水、風化等自然的作用比較敏感。”燕學鋒說,“其中,水害首當其沖,不僅侵蝕破壞石刻、滋生微生物,更是加劇風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可以說,治水就是保護大足石刻。”
為了解決水害,燕學鋒和其他修復師們想了各種辦法。雨季地表水泛濫,便開挖截排水溝;巖體存在裂隙,造像滲水,便采用帷幕灌漿技術堵住滲水處;怎樣堵水、怎樣疏水,全靠不停摸索。
經過漫長的搶救性保護階段后,大足石刻保護工作迭代升級,進入數字化保護階段。與此同時,大足石刻研究院的成員構成也越來越多元。
“文物保護涉及多個領域,需要更加專業的人來分析巖體結構、修復材料、病害成因甚至進行數據采集,為整體治水和造像修復提供更加精確的服務。”燕學鋒說。
2012 年3 月,大足石刻研究院監測中心成立,主要負責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的監測和相關研究工作。
“中心成立后,我們積極開展了針對文物本體與載體病害、自然環境、旅游與游客管理、建設控制、機構與能力建設等的監測工作。”大足石刻研究院監測中心副主任趙崗說,“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監測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可以進行信息化施工,確保文物安全和工程質量。”
文物的最終結局是不斷損毀,文物保護者窮盡所能做的事就是與時間對抗、與毀滅抗爭,讓文物保存得久一些、再久一些。
天氣、濕度、空氣成分,甚至人們口中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會讓文物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加速其風化、侵蝕的過程。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工作人員何納的工作,就是“通過各種數字化手段、技術,為文物創造一個穩定、潔凈、安全的保存環境,讓它們能存在得更久一些”。
一直以來,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領域都存在諸多“痛點”:環境監測所得數據應用程度有限,無有效模型用以預測文物及其保護環境的風險,文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長期得不到有效改善。
在改善文物保存環境方面,何納和同事們用了4年時間,學習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技術,充分挖掘并利用現有的大量環境監測數據,對文物展柜進行數字化建模,提供可以預先識別文物風險的方法。
“保護工作一刻也不能停止,我們想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去搭一座橋,統籌分析和考慮文物本體與保存環境之間的關聯。”何納說。
但文物的損毀,仍舊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任何先進的保護技術,都只能延緩文物的壽命。
而另一種方法——數字化儲存技術,讓永久地保存文物信息成為可能。
2021 年,大足石刻研究院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永久性保存大足石刻,并讓其以全新的方式進行呈現和闡釋。
經過兩年的規劃和探索,2023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博物館)決定聯合中國移動咪咕、海馬云(天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元宇宙文旅項目——《云游·大足石刻》,通過大規模數字采集與實景建模,融合云計算、實時渲染、數字人、AIGC等前沿技術,深度還原大足石刻,打造一個“云上大足”。
大足石刻研究院的肖人源接手了前期的數據采集工作。
肖人源的工作主要分兩部分,用他的話說,就是“上山”和“下山”。前期他需要協同海馬云的數據收集人員,扛著無人機和掃描儀上山對造像進行整體掃描和細節掃描,這個過程既要保證文物安全也要保護數據收集人員的安全;后期,他需要下山同建模師共同研究,處理建模過程中的細節問題。
大足石刻被數據記錄下來,以數字檔案的形式儲存在“云上”,得以躲過時間的摧殘。
如今,參觀大足石刻有了新體驗。
只需要動動手指,便可換上清秀雅致的漢服,穿越時空的隔閡,近距離感受大足石刻藝術的古樸。氣勢恢宏的摩崖造像,精美絕倫的壁畫觸手可及。朝游北海暮蒼梧,寶頂山石刻的千年歷史被濃縮在一日之間。
在《云游·大足石刻》的游覽路線里,游客不僅能近距離欣賞石刻藝術,還能飛翔到空中以獨特視角欣賞大足石刻,甚至可以根據自身喜好改變四季風景。通過對大足石刻景區地形地貌、摩崖造像,及大足石刻博物館館藏文物進行毫米級三維數據掃描和1:1 數字孿生建模還原,大足石刻得以在虛擬空間中呈現。
“依托云計算技術,游客不需要下載大量基礎數據,也不用依賴特殊的終端設備,一秒鐘便能無障礙抵達‘大足石刻云上景區’,開啟一場奇妙的數字文化之旅。”肖人源說。
在這處世界文化遺產中,虛實結合的游覽方式才是最大的看點。
游客在刷票進入景區之后,監測中心便能實時掌握游客流量,選擇觀看《天下大足》和《大足石刻》的游客停留在數字展示中心,另外一部分游客則被分流到石刻景區。對于更多無法親身來到大足的人來說,數字技術打開了一扇遠程感知大足石刻的窗口。
一系列虛實結合的游覽模式目的無非有二:一是有序調節客流,縮短人們在景區內停留的時間,從而更好保護石刻;二是以多元的參觀體驗,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足石刻的歷史與價值。
“我們提倡負責任的旅游,對文物負責,也對游客負責。”趙崗說。
類似于這樣極富前瞻性的思考與設計,不只是在大足石刻。
2022 年9 月29 日,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成集“三館一院”為核心的綜合性文旅融合項目,這是重慶考古人“破圈”的誠意之作。
作為全國首個將考古科普展示與虛擬體驗結合的互動式展覽,考古虛擬展示體驗館打破展館場地的空間限制,將考古成果以三維掃描的方式形成文物數字檔案,運用3D全息投影、全景五面屏等技術,將考古成果轉化為數字展覽,讓公眾能夠多角度觀察文物,體驗文物背后蘊含的豐富內容。
“在考古虛擬展示體驗館,游客可以用VR體驗考古場景、用西洋鏡觀重慶考古遺址,甚至可以親手修復文物。”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眾考古中心主任吳廣說。
幾十年前,走進這些文物保護地的,大多是文博工作者、藝術家或史學家,而現在,數字化場景讓這些地方成為大眾喜愛的打卡地。
同時,文物保護隊伍也出現了更多年輕的身影。面對他們,燕學鋒總要多叮囑一句:“要對時間、對文物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