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正鳳
2023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組織開展“保護生態,綠色同行”主題宣教系列活動,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近年來唐家河片區既要綠水青山的“顏值”,又要金山銀山的“價值”,擘畫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新時代“富春山居圖”,共筑生態長城,文明永續發展。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位于四川盆地北緣,秦嶺山脈西麓,獨特的地理條件為珍稀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天然的棲息地和避難所。四川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78年經四川省革命委員會報國務院批準成立,以全面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為宗旨,協同多家野生動物科研院所和國際組織、公益機構開展自然生態保護、科研監測、生態旅游、自然教育、社區發展等工作。目前,區內分布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24 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93種;國家Ⅰ級保護植物3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30種;國家鳥類67科373種,候鳥達到46%;大型真菌667種,占全國大型真菌總數的65%;建區45年,無獵殺大熊貓、川金絲猴等重特大案件發生;區內大熊貓種群數量從39只穩步上升到54只,四川羚牛數量由600多只上升到1300多只,特別是歐亞水獺在社區的出現,消失100多年的灰冠鴉雀、新物種扁顱鼠兔在唐家河的發現,充分證實了唐家河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顯著成效。

綠尾虹雉、斑羚同框
按照《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按照“點、線、面”保護發展框架,聚力推進唐家河高速度、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發展。積極開展片區內環保督察整改、生態修復、企業特許經營管理和社區共管共建聯席機制等,建立健全唐家河管理機構隊伍,建成“8+4+3”部門+保護站+中心的管理模式,創新開展科研監測、野生動植物保護、科普宣教和社區共管共建共贏的保護發展模式。全力以赴推進公園內勘界定樁,理清唐家河核心區和一般控制區管轄范圍,完成3處小水電整改清退工作,全面提升公園內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完成科普宣教設施建設、生態修復(珙桐、銀杏、紫荊花)、巡護步道維修和泥石流災后恢復重建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保護站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地質災害治理和科普步道建設等項目,多角度全方位推動唐家河建設發展。
堅持“區內防控,區外聯防”管理理念,建立川甘陜三省六縣聯防聯控機制,打破行政邊界限制,創新聯防聯控協作機制,加強大熊貓國家公園岷山北部23個保護地聯防聯護行動,聚焦森林防火、反偷盜獵、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和重點區域監測調查等方面形成合力,增強大熊貓棲息地的連通性和完整性,促進不同保護地建成合作、溝通、聯動長效機制,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川甘陜三省六縣聯合巡護行動5 次,開展跨區域聯合巡護監測10 次,參與隊員49人,巡護線路12條,巡護里程1000 余公里,承辦大熊貓國家公園川陜甘省際聯席會議,輪流舉辦跨區域聯防交流會2次。常態化開展生態環境治理,落實“河長制”“林長制”,做好火源管控,抓好長江流域十年禁漁計劃和嘉陵江上游水源保護。做實做細安全生產工作,持續抓好森林防火、防汛減災、疫源疫病、有害生物等工作,切實加強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維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安全,為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示范樣板作出示范。
健全巡護監測體系,提升信息化能力建設,強化科研監測數字化,推動巡護監測、物種分布調查、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和重點區域監測調查等方面與數字信息化深入融合。科學劃定監測樣線48條,利用紅外相機全天候、不間斷實施網格化監測,采集有效照片和視頻數據約60萬條。劃定大熊貓調查區域網格207個,開展大熊貓種群DNA檔案管理工作,通過對大熊貓糞便和毛發DNA樣品進行實驗室檢測獲取大熊貓個體數量、性別、年齡和活動區域。持續監測川金絲猴猴群,監測目標猴群約110只,制作《川金絲猴保護與科普教育研究項目未來十年科研規劃》《川金絲猴科普視頻》。通過鳥類環志監測,環志鳥類1105只,新發現唐家河鳥類分布14種,出版《世界本來的樣子:唐家河鳥獸物語》專著,科普讀物20類。

羚牛

大草堂風光

唐家河紅軍橋
依托“1中心+2 基地+2 站所”為抓手,“五館五谷”為載體,擦亮“唐家河”金字招牌。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自然教育、森林康養等特色活動,上半年開展60 批次的公益自然教育活動,累計參與人數達10200人次。成功入選四川省第十四批省級科普基地,與平武縣闊達藏族自治鄉光明博愛小學簽訂科普幫扶協議。持續提升大熊貓公園唐家河建設傳播影響力,全方位提升唐家河社會知名度、美譽度。
推動入口社區鄉村振興與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融合發展,通過低質低效殘次林改造,打造“1園1基地5谷”。持續引導社區產業轉型,堅持生態優先、統籌兼顧、適度調整的原則,幫扶社區發展特色林果木、林下中藥材、生態養殖、山地種植等綠色特色產業扶持力度,爭取資金項目,持續做好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500畝竹林日常管護。深入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新建10座便民橋,修復寺溝水毀道路4公里;深化“政府+社區+公園”共管共建共享機制,發展生態農家樂(民宿)143戶,設立“生態管護員”“公園環衛員”公益崗位48名,讓社區百姓轉變角色,主動參與到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中。依托唐家河資源稟賦,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促進旅游與保護融合發展,做強做靚社區協調發展唐家河模式“點上聚居、線上旅游、面上保護”,“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著力實現生態美、百姓富,建立國家公園社區發展“唐家河”典范。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一年,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將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堅定不移守護綠水青山,為生態文明添彩,為持續發展助力,綻放山青水美的生態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