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清

樂山市退耕還林
8 月15 日,首個全國生態日,全市各地和市級相關部門緊密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主題,開展各類宣傳活動,普及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進一步增強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營造了自覺守護美麗家園的濃厚氛圍。樂山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扛牢上游責任,持之以恒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樂山。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7 年位居全省第二,生態環境狀況持續為“優”,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1.03%。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金額雀鹛
以規劃為引領構建綠色發展格局。編制《樂山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高質量完成“三線一單”優化完善工作及成果發布,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分區管控的空間格局和準入體系進一步優化。全市現有世界、國、省、縣級自然保護地18 個;金口河區、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全境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占市域總面積的52%。
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在原有5 部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基礎上,去年以來新制定出臺《樂山市三江岸線保護條例》《樂山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夯實守護綠水青山的法治保障。常態化開展“五清”行動,動員黨員群眾力量參與城鄉環境治理。
提升濕地生態修復功能,全市濕地總面積達30990.25公頃,已成功建成大瓦山、桫欏湖、沙灣大渡河國家濕地公園。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強化森林資源和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建立了以保護大熊貓、四川山鷓鴣等珍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森林生態系統為目的的4 個自然保護區和14 個自然公園為主體的保護網絡體系,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舉全市之力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深入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全力打造以光伏全產業鏈為重點的中國綠色硅谷,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 7 戶、省級綠色工廠 19 戶、省級綠色園區1 個,6 家礦山列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庫,樂山高新區進入全省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名單。
把生態優勢轉變為資源優勢,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勝勢。峨眉山市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入選全國試點名單,探索形成“生態環境治理+旅游開發+綠色產業”集約開發模式,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深度融合發展。沐川縣被命名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雙向轉化路徑,形成了以“一根竹、一葉茶、一顆芋、一幕劇”為代表的“兩山”轉化“沐川樣板”。
持續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截至2022 年底,中心城區公交車實現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全覆蓋。

金口河大瓦山濕地公園小天池風光
保一江清水。實施岷江流域水質管控和小流域攻堅兩大行動,開展“五清”行動。我市出境斷面(月波)長期穩定在Ⅱ類水質,6 個國考、8 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市水環境質量創近20 年來的最好水平,峨眉河入選全省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守一片藍天。深入推進“減排、壓煤、抑塵、治車、控秸”五大工程,開展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三大專項整治行動,扎實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護一方凈土。統籌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等工作,筑牢土壤安全防護墻。加快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初步建成樂山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五通橋循環產業基地、峨眉山水泥產業協同處置基地、犍為危險廢物處置利用基地“四大無廢處置基地”。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現身金口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