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星 陳俊霖
九月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走進瀘州市合江縣先灘鎮國平中藥材基地種植區,中藥材長勢正旺,黃精、白芨、重樓藥香撲鼻、沁人心脾,種植場負責人王國平正在田間忙碌著指導工人進行種植管理。“目前我們基地分三期共發展中藥材1000 余畝,主要發展黃精、白芨、重樓、竹節參、黃柏、杜仲、金果欖等10 余個種植品種,上市后每年能為企業創收480萬元,帶動鄉村振興脫貧戶30戶就地就業,人均收入超15000元”。王國平說著,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寫好鄉村振興這篇文章,關鍵在人,鄉村“能人”隊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合江縣圍繞“產業鏈”精準引才、“需求鏈”系統育才、“服務鏈”用心留才,以人才振興撬動鄉村振興。

基地栽種的重樓
王國平,先灘鎮文明村6 社青年農民、社長,四川佳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合江縣樸興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合江縣國平中藥材種植場負責人,被評為“荔城英才·鄉村振興之星”、“荔城最美青年”,當選合江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聘請為文明村鄉村振興“職業經理人”。
王國平16歲初中畢業后外出務工,憑借自身努力當上重慶廣達電子集團PI產區資深指導員。在外打拼多年,王國平萌生了讓鄉親們在家門口掙錢的念頭。王國平發現,自己的家鄉文明村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質極佳,非常適合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2017年,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合江縣立足資源稟賦,充分盤活資源筑巢引鳳,大力發動當地“田秀才”“土專家”等致富能人返鄉創業,帶領鄉親共同致富。在詳細了解合江縣的扶持政策后,王國平更加心動。和家人商量后,王國平毅然辭職返鄉發展中藥材。他流轉了400 余畝殘次林地,投資400 余萬元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中藥材種植場。

基地的工人正在辛勤勞作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王國平的帶動下,基地采用“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農戶”融合發展模式,帶領小業主、小農戶抱團發展,吸納周邊脫貧戶到基地務工,定期對中藥材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知識進行系統培訓,實現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目前,專合社成員由最初的7人發展到72人,常年聘請當地脫貧戶100 余人,探索出了一條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成功路子。
“家門口建成了中藥材種植基地,像我這把年紀的老人也能在這里掙些零花錢了,我流轉了30畝土地給基地,每年土地流轉費近3000 元,加上務工工資每天100 元,一年下來會有2萬多元的收入,平時還能忙下家務,掙錢顧家兩不誤。”60歲的村民張太瓊高興不已。
談起返鄉創業的初衷,王國平感嘆到,“我是從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祖祖輩輩都面朝黃土背朝天,只能守著一畝三分地獲得一點微薄的收入。現如今黨和國家的政策這么好,我將為家鄉的發展盡綿薄之力,繼續發展中藥材種植事業,帶領父老鄉親走上鄉村振興致富路,靠勤勞的雙手過上好日子。”
合江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程邦國介紹,中藥材種植基地建成投產后,不僅讓文明村有了特色支柱產業,還可長期帶動當地低收入家庭勞動力穩定就業,預計務工人員年收入在1萬元以上,既增加了群眾收入,又實現了產業振興。
當問到基地今后的發展前景,王國平說,“今年,我們基地的100萬余株重樓、40萬株草珊瑚種苗和20萬株黃柏種苗可以全部出售。按照當前的市場價,能夠為村上帶來40萬余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接下來,我計劃發展1500畝林下中藥材,新投資60萬元養殖生態豬,新發展40 余戶農戶入股搞生態養殖,為農戶拓寬增收渠道。”
人才聚鄉村,發展添活力。在合江,像王國平這樣的返鄉創業“能人”還有很多。近年來,合江縣通過政策激勵、搭建創業平臺、創業幫扶、提供指導服務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家、返鄉創業青年、土專家等各類“能人”優勢特點,引導返鄉創業“能人”回歸,一大批像王國平一樣有本事、有情懷、有擔當的“能人”活躍在鄉村振興舞臺上,成為帶動鄉村走上振興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