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學敏 朱昭旭 圖/ 朱昭旭
一川草色無邊綠。8月底的紅原縣,晴空悠遠,白云閑舒,草原如大地上徐徐鋪開的遼闊綠毯,牛羊如珍珠般散落四處。紅原縣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核心區,也是阿壩州唯一的純畜牧業縣。這里草質資源豐富,養殖牦牛是群眾主要的收入來源。近年來,紅原縣以草原畜牧業轉型為契機,奮力構建“吃生態飯、過牛日子、做牛文章”的發展新格局,努力走出一條“草原增綠人增收”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立足牦牛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補強產業鏈條。通過建設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綜合示范園區,紅原縣“以點帶面、試點示范、逐步實施、全域推廣”,輻射帶動全縣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由“四季放牧+冷季抗災補飼”向“暖季適度放牧、冷季舍飼”轉型,經營方式由千家萬戶分散、粗放養殖向家庭生態牧場+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場轉型,管理方式由“線下粗放管理”向“線上+線下一體化精準管理”轉型。同時,紅原縣強化畜種、飼草、設施與配套市場規劃與建設,積極推動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西南民族大學等6個院所的科研基地落地,形成了牧區“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格局。

紅原牧草基地
創新生產經營模式,多向融合實現增收。紅原縣實施草場分區、牦牛分群、人員分工,“聯牧聯營”生產。以瓦切鎮雅卓陽合作社為例,整合草場,科學劃分利用功能區,降低了天然草地承載壓力。同時,將犢牛、能繁母畜、公牛等分群管理,配套差異化日糧分類飼養,降低犢牛死亡率,縮短出欄周期,初步形成了暖季順勢育肥、冷季錯峰出欄、全年平穩產乳的生產格局。在紅原縣,企業經營、集體統籌、牧民參與的“以企帶農”經營模式備受歡迎。全縣先后引進“省國投”“川發展”等畜牧業龍頭企業,配置相關生產示范基地以及現代化家庭生態牧場,盤活了集體經濟資產,建立了“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庭生態牧場”的訂單型合作模式,有效促進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牧民增收。
此外,紅原縣還創新實施了人草畜智聯一體的“紅原草地畜牧業數字化監管”模式,積極探索牧民為受益主體、集體經濟組織牽頭的“草地碳匯”收儲模式,重點推進牧業生產現代化、基地養殖企業化、科技服務專業化,加快引領畜牧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