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學
(宜昌市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湖北宜昌 443000)
2021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這是繼1962 年出臺《關于加強種子工作的決定》后,中央再次對種業發展作出重要部署。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從2015 年10 月起,湖北省宜昌市僅用16 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宜昌本地黃牛品種——夷陵牛的資源挖掘和鑒定工作,2018 年1 月8 日農業農村部發布2637 號公告,正式把夷陵牛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目錄》,成為中國第55 個黃牛品種,實現了夷陵牛從無到有的原始創新,為提升畜禽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奠定種質基礎。
夷陵牛體型中等,外貌基本一致,毛色主要以棕黃色、板栗色、黑色為主,公母牛均有角,頭清秀且稍長,腰背比較平直,腹部圓大,尻下斜,尾帚大過飛節。公牛頭頸粗短,肩峰較高,母牛頭頸細長,肩峰較小,最主要的特征是“兩黑一筍”,即黑眼圈、黑鼻鏡、筍角[1]。夷陵牛的中心產區在宜昌市,適合在夷陵區、枝江市、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養殖[2]。
夷陵牛雪花牛肉脂肪沉積于紅肉中,紅白相間,雪花紋理分布均勻且穩定,大理石花紋,呈白色雪花狀,光澤度高、肉質細膩、紋理清晰、柔軟多汁、富有彈性,口感柔嫩,并有特殊的香味和鮮味。夷陵牛雪花牛肉外脊、眼肉、上腦等肉塊肌雪花狀脂肪含量可達A3 級以上。在育肥期間,夷陵牛盡可能采食高能量低蛋白質的飼料,加速脂肪沉積,加工分割后,需要進行排酸處理,以確保產出優質的雪花牛肉,保持肉質的鮮嫩度。
夷陵牛雪花牛肉品質已達A4 級別,A2、A3、A4級的雪花牛肉年產量可達20 t,產值達2 000 萬元。2020 年12 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京舉辦了首屆中國牛·優質牛肉品鑒大會,夷陵牛雪花牛肉榮獲最具特色獎和最具效益獎2 項大獎。
夷陵牛具有抗高溫、耐高濕、耐力持久、便役使等優點,對濕熱及寒冷環境具有較好的抗逆能力。夷陵牛草料主要包括天然牧草、人工栽培牧草及蔬菜類飼料等,其養分比較豐富,粗蛋白質含量較高,一般達12%~25%,質量比子實類及農副產品要好。青飼料包括糖蔗3 號、黑麥草、菊苣、甜象草、墨西哥玉米、花椰菜、白菜、甘薯藤、花生藤、野青草、甘蔗尾、胡蘿卜等。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實現,耕牛已被“鐵牛”代替,本地黃牛從1970 年的30.3 萬頭下降到2015 年的1.5 萬頭,且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是由于育種創新的種質資源開發利用深度不夠,沒有建立保種場、保護區,保種、選育、復壯工作處于自發的無序狀態,以及地方畜禽資源品種普遍存在個體小、生長周期長等問題,導致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成產業優勢,經濟效益較差,保種、推廣難度較大[3]。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導下,將本地黃牛遺傳資源作為踐行的一項具體行動,下定決心破除思想保守、禁錮的束縛,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強大動力,推動本地黃牛遺傳資源鑒定工作有序開展。
2010 年以來,宜昌市利用豐富的飼草資源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本地黃牛的役用價值基本被肉用價值取代,但畜禽遺傳資源開發利用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沒有形成主導品種,導致地方優良黃牛中心產區萎縮,無法形成統一的肉用飼養標準,很難實現標準化生產,肉牛養殖始終處于徘徊狀態,導致現有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遠落后于市場的需求。
因此,必須走鑒定本地黃牛遺傳資源的道路,形成地方主導品種,制定統一的生產技術規范,促進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加快自主創新,通過種業振興補齊短板,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長期以來,宜昌本地黃牛以其優良肉質遠銷江、浙、滬、粵等地,價格比其他黃牛要高4 元/kg 以上。雖然養殖效益較好,但卻沒有自主品牌,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對做好自主品牌培育工作不夠重視,無法起到以質量保名牌,使其在農業產業中起到示范效應。同時,運用網絡等新媒體進行宣傳不足,無法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提高本地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圍繞“中國荊楚味·湖北農產品”,培育本地黃牛品種,通過建設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培育一批大而優、小而美、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
挖掘鑒定一個黃牛新品種,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存在諸多困難,必須有一流的專家團隊支持才能取得成功。2014 年11 月至2015 年8 月期間,通過多次向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肉牛牦牛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推薦宜昌市黃牛資源保種以及開發等方面的情況,曹兵海最終提出了鑒定本地黃牛遺傳資源的建議。
通過交流座談、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專家團隊對加強構建良種繁育體系、加強繁殖場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加強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寶貴意見,為宜昌本地黃牛資源審定工作奠定了基礎。
認定一個黃牛新品種,建立標準是關鍵。必須按品種外貌特征相對一致、主要經濟性狀、遺傳穩定、血統來源基本相同、品種基因序列相對獨立等要求,建立標準體系,才能證明其品種的獨立性。完成上述工作,不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在相關專家團隊的指導下,通過大膽創新,運用分子鑒定、高效測定設備等新方法與新技術[4],從2015 年10 月至2016 年12 月,圓滿完成了申報準備工作。
一是全面普查了全市近1.5 萬頭本地黃牛,形成了體型、體尺的統一標準。二是反復比較歸納,形成了“兩黑一筍”(即眼圈黑、鼻鏡黑、筍角)的典型外形特征標準。三是應用全基因組技術驗證血緣關系,分別對本地黃牛及其宜昌市周邊的恩施黃牛、鄖巴黃牛、棗北黃牛、秦川牛進行多態變異解讀,建立了遺傳進化樹,證明夷陵牛是一個獨立的分支,為本地黃牛獨立品種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
獨特的生態環境,形成獨特的物種。鑒定本地黃牛遺傳資源,必須找到自然生態、文化、歷史資料等方面的證據,才能證明其存在的獨特性和客觀性。廣泛探尋與本地黃牛有關的碑文、傳說、詩詞、史志、養殖習慣等,形成了從夏、禹、春秋、三國、北宋到明清各個時期的文化史料,據史料《夷陵州志》記載,當地養殖夷陵牛至少有500 年的歷史。由于古夷陵地區交通不便,環境閉塞,且地形復雜多樣,山高坡陡,夷陵牛長期以放牧或半放牧方式自繁自養,形成了四肢健壯、善爬坡、耐粗飼、適應水、旱勞役等特點。從地理環境、生產結構、馴養等方面以史為證,形成了詳實的史料報告,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三大舉措實施到位后,2017 年1 月15 日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組對本地黃牛遺傳資源進行現場鑒定,并作出了通過現場鑒定的結論,最終評審小組將本地黃牛命名為夷陵牛。
以農業龍頭企業為經營主體,從產品消費端著手,采取倒推產品供給端直至資源供給端發展的方式,促進夷陵牛形成全產業鏈全價值鏈。
根據消費者對中高檔牛肉需求旺盛和牛文化體驗觀光增加的實際,把夷陵牛產業發展定位為滿足居民中檔大眾化消費,支持種業企業向飼料生產、商品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和市場營銷等環節拓展,實現全產業鏈經營,做大做強種業龍頭企業。創新畜禽新品種(系)產業化推廣模式,支持培育的夷陵牛新品種(系)在本地推廣,加快種業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建立集餐飲、冷鮮產品直銷、文化體驗、屠宰加工、養殖、保種和研發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5]。
從終端消費做起,一是建立了7 個牛郎山主題餐廳和連鎖店。二是建零售終端,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夷陵牛系列產品。三是建設牛郎山牛業小鎮,讓消費者既體驗牛文化、增強認知感,又能直接品嘗牛肉,年接待游客已超5 萬人次。
引進國內外畜牧屠宰加工先進技術,對畜牧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并不斷開發特色產品,提高畜牧產品的附加值。做大做強一批優勢畜產品的加工區,建立規模化、標準化、專用化的優質畜牧產品原料基地。重點扶持和發展宜昌市優勢畜產品加工業及特色畜產品加工業,加大對省級和國家級畜牧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優勢畜產品精深加工大型領軍龍頭企業,鼓勵畜產品加工企業進行產地加工,構建與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相適應的畜產品加工業產業集群。
鼓勵精深加工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鼓勵傳統畜產品的工業化和高新技術化。加強資源的多層次綜合利用,提升原料增值幅度和企業經濟效益[6]。強化現代農業理念,努力探索“科研+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推進畜產品科研、生產、加工等環節的無縫對接,為畜產品加工業的跨越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加大養殖產品精深加工的研發力度,積極協調,科學規劃,建設產品集散市場和物流中心,提高畜牧業物流服務的現代化水平。
根據餐廳和零售需求,按需屠宰,按個性化要求分割,圍繞牛皮、牛骨、牛肉開發出系列菜肴,形成了滿足市場多樣化、差異化的產品,實現了夷陵牛全身開發和全面利用。
保種是公益事業,單一的保種是保不住的。只有把生態價值轉變為經濟價值,才能保護資源、滿足消費,創造經濟價值。依托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北豐聯佳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市級夷陵牛核心品種資源場,在主產區選購優質種公牛和種母牛,開展品種選育,采取以用代保的方式保護。完善系譜和技術管理檔案,制定科學選配計劃,嚴格選種選配,控制近交系數;后代按標準嚴格選留,確保逐代遺傳穩定,肉用性能不斷提升。
在夷陵區、枝江市、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等夷陵牛主產區劃定夷陵牛保種區,組建保種群,并建立各自的保種場和保種村,確保夷陵牛種公牛35 頭以上、能繁育母牛8 個血系400 頭以上,實行統一配種、統一防疫、統一登記、統一管理和技術指導。在夷陵牛保種場核心群中,選擇健康無病、生產力正常、符合夷陵牛標準等級的種公牛[7-10];種母牛依照同期發情、超數排卵、人工授精、沖胚、檢胚分級、冷凍保存等程序,采集優質胚胎,建立地方夷陵牛基因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