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前,王根榮放棄浙江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拖家帶口來到永仁縣,創辦了云南永仁縣賽麗繭絲綢有限責任公司。在他的帶動下,當地的蠶桑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2022 年,永仁縣1522 戶農戶飼養蠶種2.3萬張,產鮮繭1150 噸,蠶農售繭收入6168 萬元,戶均收入達4萬元。
浙江素有“絲綢之府”的美譽。1964 年出生于浙江的王根榮,自小耳濡目染,18 歲起便開始涉足蠶桑產業。
2000 年之后,浙江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不斷上漲,使傳統的蠶桑產業漸漸失去活力。而在西南地區,土地和勞動力等成本仍然較低。應朋友之邀,王根榮正是在此時舉家來到云南。
考察一段時間后,大家發現云南氣候條件優越,認為在這里養出的蠶繭質量一定會好。最終,大家把新的蠶桑基地鎖定到永仁縣,并注冊成立永仁縣賽麗繭絲綢有限公司(后更名為云南永仁縣賽麗繭絲綢有限責任公司)。
當時,永仁縣還沒有農戶種桑養蠶。很快,王根榮和朋友就嘗到了苦頭。大家走訪了很多農戶,沒有一個人愿意發展蠶桑產業。養蠶能不能賺錢?會不會沒人來收購蠶繭?大多數老百姓對此持懷疑態度。
與此同時,到永仁沒幾年,資金和原材料供貨不足的問題接踵而至。當初一同前來的朋友灰心喪氣,收拾行李離開了永仁。為在永仁縣發展蠶桑產業,王根榮投入了自己的大部分身家,他不甘心自己的心血就此打了水漂,決定留在永仁縣繼續發展蠶桑產業。面對群眾不愿種桑的難題,他就硬著頭皮進村入戶說服老百姓;面對資金不足,他就變賣浙江老家的房產,多方籌集資金,用于繅絲廠的建設。
為發展好蠶桑產業,王根榮的公司免費向群眾發放桑苗,還為每個鄉鎮配備專業種桑技術員。他要求技術員的手機要24 小時開機,農戶在種桑養蠶中有不清楚的地方要隨時上門指導。
在王根榮的努力下,漸漸地,一部分群眾先行先試,開始種桑養蠶。最終,大家的蠶繭全被王根榮收購。養蠶掙了錢,老百姓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前來領苗種桑。
2007 年10 月,王根榮建成占地近2 萬平方米的繅絲廠、1500 平方米的廠房、安裝了1200 緒自動繅絲生產線。繅絲廠一期工程順利投產,為打造綠色生態蠶桑產業邁出了堅實一步。2011 年,公司推廣的“桑樹良種、地膜栽培、省力化蠶臺運用”等桑業科技,率先在全省應用。
“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只有練好內功,發展才能越來越好。”王根榮說。他帶領公司團隊鉆研桑樹的種植技術、改良養蠶技術,不斷提高蠶繭的質量。起初,農戶養一張蠶種只獲得40公斤的蠶繭,而經過技術改良,產量增加了20%。
此外,自2011 年起,連續數年的干旱對多數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農戶接連遭受損失。而蠶桑因相對較為抗旱,讓養蠶戶的收入始終保持穩定,當地種桑的面積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從指導農戶種桑養蠶、收購蠶繭到生絲和絲綢制品的加工與銷售,公司自此駛入發展快車道。經過不懈努力,目前公司廠區面積擴大到30 畝,廠房擴建到1.2 萬平方米,年產值達到1.5 億元。2021 年,公司被評為云南省第十五批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目前,王根榮正計劃擴建廠房,引入制造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此外,他和團隊正努力把已經達到5A等級的蠶絲品質提升到6A 等級。
蠶桑產業在永仁縣發展起來后,受益的不僅是王根榮,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種桑養蠶的紅利。如今,他每年拿出65 萬元幫助養蠶村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此外,他還致力于捐資助學,累計捐資100 多萬元。
“到永仁縣的第一年,我們僅收到3 噸蠶繭。現在,我們一年要收購1000 多噸蠶繭。”王根榮說。不久前,當地的農戶又自發購買桑苗種了1500畝。經測算,今年預計收購蠶繭1300噸。
前幾年,蠶繭價格降到谷底,但王根榮仍堅持以保底價收購老百姓的蠶繭。“今年市場行情好轉,我們就按市場價來收購蠶繭。按目前的行情,今年公司預計支付給養蠶戶的費用將達7000 萬元。”王根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