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啟文
黎族歷史悠久,是海南最古老的民族。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歌曲。由于黎族人沒有文字,這些歌曲成為他們相互溝通、表達情意的重要工具。然而,如今黎族民歌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即使是當代年輕的黎族人,也很少有人會唱。作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必須從音樂編創的角度出發,努力挖掘其中的審美價值,以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讓黎族民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重現其獨特的魅力。
過去,黎族民歌在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幾乎每個人都會唱,特別是在喜慶的時刻,唱歌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娛樂方式。比如建新房、辦婚禮、節日戲會、訪親會友等場合,歌聲響徹云霄,令人難忘。到了黎族傳統佳節“三月三”,黎族青年用歌聲表達他們的感情,直抒心聲,尋找心愛的伴侶。在日常生產勞動中,黎族人也會即興唱出歡快的黎歌,在一些家族性的慶典上,尊貴的長者也會即席唱出各種古老的黎歌,直到夜深人靜。民歌風格多來自農耕活動,以號子、小調、山歌、情歌等為主。黎族民歌的傳承大多來源于代際間的繼承和自發性的創作,以滿足當下的社會需求。青年人全憑興趣愛好自己主動去學習,并將民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非成為職業性的民間藝人。
1988年海南建省以來,這個曾經落后的邊陲海島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支點,為國家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音樂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黎族民歌已經不再是代替文字進行傳達情意的必備工具,受眾面急劇萎縮。同時,青年進城務工,不再“代際承襲”[1]。黎族民歌的保護與發展,政府的參與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而民間的參與卻相對較少。比如由政府機構舉辦“三月三”賽事,通過各種形式的民歌比賽,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民謠,并從中感受到它的獨特之處。除了“三月三”,婚禮和其他重大節日也會舉辦精彩紛呈的歌唱表演。此外,王妚大等專業的黎族歌手產生并迅速崛起,為黎族音樂增添了更多的色彩與活力。
在民俗音樂方面,一些專業歌手會即興演唱,如人稱“黎族歌后”的王妚大,她一生中創作了十余首傳唱廣泛的民歌。此外,當地文化館等部門也為各類活動進行民歌創作。
在專業音樂方面,自2014年海南師范大學趙玉生教授編著《黎族合唱》后,不斷有學者陸續研究如何用合唱形式傳承黎族民歌。一些黎族民歌還作為舞劇的配樂活躍在舞臺上,如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海口市歌舞團的舞劇《噠噠瑟》、海南省歌舞團的舞劇《黎族故事》等都有根據黎族民歌曲調改編的舞劇配樂。
在大眾音樂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中講的“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這首民歌已經深深地打動了千家萬戶,展現出它獨一無二的音樂魅力。此后,出現了多首流行風格的改編曲以及引用此歌旋律主題的流行音樂,如2023年“九九杯”海南(文昌)鄉鎮排球聯賽主題歌《久久不見球場見》。
數十年來,黎族音樂的研究不斷深入,并且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如今,黎族民歌已成為海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黎族青年對黎族民歌的接受度下降。隨著外來音樂和流行文化的不斷涌現,年輕一代的音樂偏好和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流行音樂以其時尚、商業和娛樂性的特點,吸引了大批的年輕觀眾。它們更加強調節奏感、舞臺表演和視覺效果的表現力。同時,隨著新興媒體平臺的迅速發展,音樂傳播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年輕人也更喜歡追求熱門和流行的音樂作品,而民歌卻很難有足夠的曝光度和宣傳渠道。
其次,現代社會對黎族語言的影響阻礙了黎族民歌的傳播。黎語是黎族民歌的主要表達方式和媒介,對于不懂黎語或對黎語不熟悉的年輕人來說,民歌的內容和情感表達可能難以理解,從而減少了他們對民歌的興趣和接受度。雖然有些歌曲使用漢族語言,即“漢詞黎調”,但是語音依然是海南方言。這大大影響了黎族民歌的聽眾面。
最后,社會需求的變化讓黎族民歌失去了曾經的輝煌。過去黎族民歌代替文字起到了傳情達意的作用,是社會生存必備的技能。然而,現在往往僅在特定的節日、民俗活動或新聞熱點事件演唱黎族民歌,其他時間幾乎聽不到。
首先,歌詞應以普通話為主。黎族民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海南經歷過數次大的移民和族群遷徙,這對黎族歌謠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最原始的形態被稱為“黎謠正調”,之后出現了以漢語海南方言為唱詞,套用黎族歌謠韻律為唱腔的“漢詞黎調”。在今天,想讓黎族民歌被更多人了解,歌詞應大量使用普通話,僅在少數語句使用黎語,或者創作雙語版本。例如,由張千一作詞作曲的藏族風情歌曲《青藏高原》,歌詞中僅有“呀啦索”是藏語,歌曲的流行也讓全國人民學會了這三個字,同樣的例子還有新疆民歌《亞克西》。再如,內蒙古烏拉特民歌《鴻雁》有雙語版,其漢語版本唱遍大江南北,成為經典。
其次,深挖黎族民歌的傳統內涵。通過歌詞、旋律和表演,感受黎族人民對自然環境、祖先、鄉土和生活經驗的深厚情感。它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將過去與現在聯系在一起,成為他們記憶的紐帶。例如,黎族民歌在儀式和慶典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合理編創經典的儀式音樂,可以讓黎族民歌成為一種特色符號在現代生活中不斷出現,強化傳承。
最后,要勇于突破黎族民歌的傳統形象。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活態傳承,需要與時俱進,以吸引更多的年輕聽眾和現代社會的關注。在演唱形式方面,黎族民歌本來就有獨唱、對唱和齊唱等形式,尤其是男女對唱是節日民歌的主要形式,這為復調化的音樂編創提供了多種可能性。此外,將黎族民歌與流行音樂、搖滾、爵士、現代音樂等其他風格相結合,使用現代音樂制作技術,結合電子音樂為民歌注入新的聲音和效果,讓民歌更具時尚感和現代性,可以吸引更加廣闊的全球聽眾。例如,著名作曲家譚盾致力于將家鄉的音樂和藝術分享給世界,用來自不同國家的聲音,共同講中國的故事。在題材方面,除了傳統的情感表達,還可以創作新的主題和內容。如空氣污染、全球氣候異常等當代社會問題,讓民歌更具現實意義和時代性,引起更多人的共鳴和關注。
在進行黎族民歌音樂改編時,需要尊重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價值,同時注重創新和現代化的表達方式。改編的目的是使傳統民歌在現代社會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同時保持其獨特性和文化傳承的意義。通過創新和跨界合作,傳統非遺民歌的音樂改編可以煥發新的活力,吸引更多人參與和欣賞。
為了分類傳承黎族民歌,可以根據受眾的不同特點和需求來劃分。
根據音樂領域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民俗音樂、大眾音樂和專業音樂三類。
民俗音樂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間特色。進行音樂編創時應以保留原汁原味為主。音樂編創者要深入研究當地的民間音樂傳統,并尊重他們的獨特風格和表達方式。通過收集和研究傳統曲調、節奏和演唱技巧,并將這些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在博物館、民俗展覽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民俗音樂可以得到廣泛的應用,讓游客和觀眾有機會深入體驗當地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民間藝術。民俗音樂的演奏和表演在傳統儀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夠為儀式增添莊嚴和神秘感,幫助參與者更好地融入儀式氛圍。
大眾音樂通常以商業化的方式制作和推廣,追求大眾的喜好和市場需求,有最廣泛的聽眾群體。音樂編創時要注意題材的生活化,音樂風格的通俗化,音樂效果的視覺化。尤其是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更新了人們接觸流行音樂的方式。音樂編創需要結合視頻圖像,先讓用戶“看到美好的音樂”,再不斷發掘更優質的創作者和聲音。值得注意的是,簡單地將民俗音樂放到短視頻平臺面向大眾傳播,其效果不佳,因其觀眾仍是民俗音樂的受眾。要讓大眾群體接觸到黎族民歌,必須進行商業包裝,音樂編創在藝術性、商業性和傳統非遺特點之間需要謹慎平衡。
專業音樂是指由專業音樂家創作、演奏和表演的高水平音樂作品和演出,其創作和演出更加注重藝術性、表達力和技術性。音樂編創要充分發掘黎族民歌的文化價值,走精品化路線。通過巧妙運用音樂技巧、和聲編排和表演技巧,音樂家可以將黎族民歌的獨特韻味和情感最大化表達出來。運用現代音樂編曲的手法,注入創新的元素,以豐富多樣的聲音和樂器組合展現黎族民歌的美妙之處。同時,國際傳播是這類音樂編創的重要目標之一。音樂家可以利用國際音樂節、文化交流活動和海外巡演等機會,將黎族民歌帶到國際舞臺上。與國際音樂家和文化機構合作,進行跨文化的創作和演出,以促進黎族民歌在國際上的認可和傳播。通過精心的策劃和專業的演繹,黎族民歌可以成為“中國海南”品牌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為海南的文化和旅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例如,舞劇《紅色娘子軍》中的插曲《萬泉河水清又清》就是根據黎族民歌《五指山咧五條溪》改編而成。
還可以根據年齡進行分類,開展有針對性的黎族民歌教育和培養計劃。對于兒童,可以編寫簡單易學的兒歌曲調;對于青少年可以組織黎族兒童合唱團或興趣社團,創作富有現代元素的黎族民歌,結合流行音樂、搖滾、電子音樂和現代音樂風格,使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和喜愛;對于成人,為其提供傳統黎族民歌的學習和欣賞機會,如音樂培訓班、民歌演唱比賽、文化節慶活動等,同時結合社交媒體平臺,提供音頻、視頻、直播和資料資源,方便成年人學習和傳承黎族民歌。
首先,編創具有代表性的黎族民歌主題曲。它可以用于旅游宣傳片、廣告和推廣活動中,展示黎族民歌的特色和美妙,吸引游客的興趣。結合旅游活動,開展黎族民歌的音樂教育和體驗活動。為游客提供黎族民歌的學習班、工作坊和體驗課程,讓他們親身參與和學習黎族民歌的演唱和表演技巧。這樣的活動可以增強游客對黎族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同時提供互動和參與的機會。例如,海南國際傳播中心原創全球音樂直播節目《愛樂之島》第三期,以“黎韻鬧元宵”為主題,邀請海南黎族民歌傳承人黃婷丹、海南本土音樂唱作人阿儂子黎和海南黎族音樂青年組合昆賽組合獻藝。通過鼻簫、方言音樂結合當下流行的音樂風格,讓傳統的黎樂重現生機,既有歷史的滄桑感,也有現實的歡樂與簡潔的美感。
其次,設計黎族民歌的文化旅游路線,將重要的黎族民歌地點和相關文化景點體現在編創的歌曲中,為游客提供導覽服務,解說黎族民歌的歷史、背景和故事,讓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黎族民歌的文化內涵。許多描述旅游風景的歌曲,如《請到天涯海角來》《鼓浪嶼之波》《天堂》等,深受人們喜愛,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月亮之上》是何沐陽的代表作,它引領著現代民歌的潮流。隨后,他應當地的邀請,創作了《彩云之南》《我在景德鎮等你》《坐上火車去拉薩》等經典歌曲,使“現代民歌”成為當代流行音樂的標桿。近年來,“檳榔谷”景區、“水滿鄉黎族民俗區”等旅游區都安排了黎族歌舞表演,但是這種模式只針對已經來到民俗文化村的游客,而不是針對全國的游客。如果能夠先有一首熱門歌曲火遍全國,再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那么這種模式可以獲得更廣泛的傳播。
再次,將黎族民歌特色的儀式音樂進行重新編創,融入海南現代婚慶市場,為新人打造獨一無二的婚禮氛圍,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婚慶音樂,形成富有意義的婚禮體驗。這樣的結合既展示了黎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又為現代婚禮注入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儀式感。同時,這也為黎族民歌的傳播和普及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和平臺。
最后,與音樂學院、文化機構和藝術團體合作,開展音樂創作和演出交流項目。邀請知名音樂家和藝術家來黎族地區進行創作和演出,將黎族民歌以全新的方式展現在高端舞臺上。
根據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的統計數據,僅2023年3月,全島接待游客總人次達到732.6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54.14億元,顯示出海南旅游資源的豐富性。經過重新編創的優秀黎族音樂可以將黎族民歌與旅游體驗和文化教育相結合,為游客提供豐富的音樂體驗和文化認知。這樣的推廣方式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還能夠增強黎族民歌的傳承和保護意識,促進黎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國際傳播。
黎族民歌在不斷演進,從古老的傳承到現代的重建,它們在歷史的洗禮中不斷發展。經過各級政府、非遺傳承人以及專家學者的努力,越來越多的黎族民歌正在被發掘和重新整理,進行文化記錄和研究,以確保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存在。而在傳承和傳播方面,合理地編創黎族民歌,將作為核心動力,活化傳承生態,讓黎族民歌煥發新的活力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