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紅艷
(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 景德鎮 333400)
2019 年,在黨中央“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背景下,景德鎮被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并將景德鎮未來發展定位于:國家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基地、國際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以及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地。另外,在2022年年底,為適應景德鎮陶瓷文化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要求,景德鎮舉辦的第五屆“阿拉伯藝術節”。
該藝術節一方面通過提煉出既包含陶瓷文化個性又具有中華文化屬性還涉及世界文化共性的精神標識,來搶占陶瓷文化話語權;另一方面,通過實際行動來落實《中阿文化產業景德鎮倡議》,建立海外中華文化體驗中心等形式,打響景德鎮“瓷行天下”的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景德鎮風采。由此可見,在當前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景德鎮開始受到多元文化的頻繁碰撞,并推動其社會環境朝著國際化方向邁進。
然而,由于受千年手工制瓷技藝的影響,景德鎮雖具有豐富的陶瓷文化遺產,但這種文化的產生是建立在濃厚的小生產觀念基礎上,這使得人們對傳統景德鎮陶瓷文化過于崇拜,在陶瓷設計中往往表現出:“仿古盛行”、“創意花色品種少”、“與當代審美脫節”等特點,因此,立足當前新形勢,探尋一種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跨文化”審美樣式,已成為景德鎮陶瓷創新表達的重中之重。
“跨文化”以承認文化差異為前提,將民族文化超越地域和國界的局限,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并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和融合,在本土文化環境中滲入全球多樣化文化,進而促使本土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文化認同。
而對景德鎮陶瓷元素進行“跨文化”表達實際上是立足于景德鎮本土陶瓷文化,兼顧民族性與國際化,使設計的作品散發濃郁東方文化氣息的同時又能被全世界人們所接受。
2.2.1 立足“傳統”與“創新”,彰顯本土特色
眾所周知,景德鎮陶瓷文化通過千年歷史的沉淀,早已滲透到陶瓷生產相關的物質、行為、精神與制度的每一個方面,是集地方文化、時代特征、工藝水平、美學思想等諸因此融合的產物。在對景德鎮陶瓷文化進行詳細調查之后,我們可以從文化遺產的角度把景德鎮陶瓷文化分為物質與非物質兩個方面進行解析。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古建筑遺址、遺留文物、石碑匾額對聯等,非物質文化包括了工藝流程、名人名匠、行業制度及相關的民俗民風等。
而研究景德鎮陶瓷元素創新,有必要從以上文化資源出發,通過挖掘傳統陶瓷素材,提煉出本土設計符號,并將當下流行文化與前沿設計理念進行結合,設計出具有時代特色的新作品,實現陶瓷元素跨時空對話。在明確景德鎮陶瓷元素設計價值定位的同時,彰顯本土特色,實現陶瓷設計創新。
2.2.2 兼顧“民族性”與“國際化”,拓展審美范疇
藝術設計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其作為設計中的精華部分,具有一定的民族特點與區域特色。而國際化是指藝術設計適應不同區域要求的需求,能被人類廣泛認同與識別。若將“國際化”當作藝術設計全球審美標準,那么民族性則是藝術設計的靈魂。
事實上,任何一種所謂的“國際化”的藝術設計形式,都不可能完全脫離其賴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而沒有民族靈魂的藝術設計作品最終也很難矗立于世界設計之林.因此,在對景德鎮陶瓷元素進行創新設計時,通過挖掘景德鎮優秀傳統陶瓷文化,探尋其歷史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是景德鎮陶瓷元素“民族性”的重要表現;而適應景德鎮陶瓷全球發展戰略,將西方現代設計審美理念中的秩序化、簡約化和幾何化等視覺形態引入創新設計之中,通過景德鎮陶瓷元素與西方經典美學相融合的當代藝術表達方法,將“景德鎮”拓展到“全世界”,使設計出的作品融入國際化審美范疇的同時,為全球所認同,進一步提升全世界各國人們對景德鎮陶瓷文化的新認知。
2.2.3 突破“單一材料”與“陶瓷領域”,實現多元發展
材料是進行一切造物的物質因素,陶瓷也不例外。傳統景德鎮陶瓷技藝精湛、品種齊全,卻將陶瓷定位于普通單一的陶瓷材料,忽略了其與其他材料及領域進行結合的發展潛能。
通過筆者翻閱大量案例發現,針對材料與應用方面主要是從兩方面進行突破:一方面,從材料入手,將陶瓷與其他材料進行差異對比,使傳統陶瓷材料與不同色澤、肌理、質感的其他材料根據設計需要進行混搭,賦予陶瓷產品新的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從運用拓展出發,將景德鎮陶瓷元素拓展到其他“非陶瓷”領域,通過挖掘將這些典型的陶瓷文化簡化成關鍵詞,再轉化為視覺圖形,應用于城市宣傳海報設計、品牌標志設計、服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等領域,在傳播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同時,拓展其應用領域,讓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群都在多元化的場景中感知景德鎮陶瓷文化的魅力所在。
2.3.1 蓮花紋的“跨時空”創新
從中國歷史長河來看,景德鎮陶瓷無論從題材到內容再到形式,都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然而后世工匠對其傳承大部分采用“臨摹照搬”的手法進行復制,并未很好的體現景德鎮陶瓷自身的現實意義與文化價值,因此非常必要融入現代審美方式,以實現傳統元素在新的社會語境下的跨時空對話。如圖所示陶瓷文創杯“青.蓮”的設計中(見圖1),通過從景德鎮清代青花蓮紋中提取素材,并將其花瓣、蓮蓬、花蕊進行解構,提煉出符合現代審美的簡約型設計符號,并結合平面構成點線面原理、遵循現代形式美法則,在保留傳統紋樣神韻前提下,改變紋樣外在的結構,最終設計出與時代審美相匹配的新的裝飾紋樣,為景德鎮陶瓷元素創新提供設計語言。

圖1 劉妃艷設計的《青.蓮》
2.3.2 “皮球花”與“紅黃藍”跨國界交融
清乾隆的粉彩“皮球花紋罐”為《大清乾隆年製》屬景德鎮御窯廠最為大膽創新之作,其花團錦簇的吉祥寓意在景德鎮陶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而蒙德里安的“紅黃藍”作為“新造型主義”的代表,借助直線和直角、三原色和3個非色素,將有限的圖案與抽象的符號進行結合。
這兩種元素聯系到一起,貌似毫不相關,然而在設計師楊超與陶藝家張晨老師的筆下卻產生了如圖2所示的作品,該作品保留了皮球花的造型,將皮球花的細節裝飾用最具中國特色的“熊貓”、“囍”、“龍紋”等元素進行替代,以此來展示中華民族的主體地位;然后利用蒙德里安的“紅黃藍”構成原理,采取網格結構的排版方式,使整個畫面簡練而對比強烈,卻又將各元素和諧地統一到一起,將國際主義風格發揮極致。該作品從表面上看呈現的是2種不同國界的元素,其內涵深處卻是東西兩種文化的交融,也是當前設計兼顧“民族性”與“國際化”的典型代表。

圖2 楊超、張晨設計的日用瓷
2.3.3 “上海悅江餐廳”陶瓷元素的跨領域應用
上海悅江餐廳是上海瓷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其設計理念亦來自于國際設計師楊超老師“東瓷西韻”,整個餐廳項目融合了平面視覺、空間、陶瓷軟裝為一體。在餐廳的品牌設計上,以“清乾隆琺瑯彩虞美人題詩盌”為設計元素(見圖3),通過提取陶瓷器物中的虞美人、印章等符號運用到餐廳品牌設計之中,而在品牌輔助圖形的開發時,以品牌標志及其理念為核心,將“虞美人題詩盌”等陶瓷、餐飲元素融入,結合東西方文化和美學的融合理念進行開發。而在一些餐廳陶瓷藝術軟裝設計中將破損的陶瓷作品與電鍍金工藝以及環保理念進行結合,將商業、建筑、餐飲等不同領域的元素通過鍍金材質附加到陶瓷設計制作之中,在修復破損陶瓷作品的同時,打破了陶瓷材料的單一性,給人以全新的視覺享受。

圖3 楊超設計的上海悅江餐廳品牌設計
景德鎮素有“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美譽,而景德鎮豐富的陶瓷文化,既能體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特有的價值,又是世界認識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符號。
因此,在設計中,通過強調景德鎮本土特色來實現創新,以突出我國陶瓷文化的主體地位,宣傳我國文化的民族自信;將”民族性“與”國際化“進行對接,在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同時,這進一步提升了傳統文化的國際化審美標準;而多種材料與領域跟陶瓷的結合,在促進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同時,也改變了傳統從”陶瓷到陶瓷“的傳播方式,進一步拓展了陶瓷文化的傳播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