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登
(魯迅美術學院 沈陽 110004)
情感作為藝術創作的核心,雕塑藝術有了情感的注入,才會顯現出強大生命力,雕塑作品才會真情流露感動觀者。藝術創作雖然是源于生活,但是并不是對生活的照搬,藝術情感的表達不是直白枯燥的敘述描寫,而是有意味藝術處理。蘇珊朗格認為:藝術都是創造出來的表現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藝術內核是情感。
中國文化藝術歷史源遠流長,經過千年歲月積淀形成自己特有的審美傾向,它集中表現在詩歌、繪畫、雕塑等文化和書法藝術領域。以物象的原形為基礎,創作者的主觀意念為導向的藝術創作即是意象表達,所以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善于觀察,掌握基本規律,感受自然,通過客觀物象來“托物言志”形成自己作品的審美意趣。意象雕塑從意象出發,區別于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它既不拘泥于物象本身空泛而直白,也不會陷入深邃晦澀的洞穴。藝術的創作本就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即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需要充滿理想感性的宣泄。意象雕塑這種表達形式更加的適合我,來源于現實生活,又是理想的表達[1]。
意象雕塑在于表現真實與抽象之間感性的藝術意味,而這種藝術意味的根基在于人類特有的情感之中,蘇珊朗格藝術本質論認為:藝術即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藝術都是創造出來的表現人類情感的直覺形式)。情感是藝術表達的核心,材料的選擇,手法語言,色彩的運用這些都要最終服務于情感傳達。“意象”是中國傳統審美意識的核心思想,往往利用意象來傳達自己思想情情感,以便達到具有深刻內涵藝術意味。意象雕塑根植于傳統文化審美意識之中,進行當代性創作,這就意味著創作者要投入自身的真情感受,理解創作對象本質,進行意象表達,這樣才能感動觀者,引起共鳴。羅丹這樣說過:藝術之源在與內在的你,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達情感。創作的一切要素都圍繞著情感表達,意象的運用,材料的選擇,色彩布置都直接影響著創作的核心。
情感傳達是藝術家創作的核心靈魂,它是不區分當代與傳統,不區分國家種族,不區分時代先后,由內而外的傳達人類最本質的情感,始終會讓人感同身受,被這種作品深深吸引。
雕塑藝術經過形體語言處理傳達創作者自身的情感感受。從古至今,國內外在雕塑藝術發展過程中都留下了不朽的杰作,從這些雕塑藝術中我們能看到是雕塑所處年代的時代精神。
中國與西方因為文化發展的脈絡有很大區別,在雕塑藝術上呈現的面貌也是有很大區別,但是“情感表達”是藝術創作中最本質,最核心的目的,所以雖然每個地區藝術面貌雖然不同但是都能觸動人類內心情感共鳴。
表達人類情感從最開始就是創作藝術的目的。西方美術發展史中,雕塑作為重要的藝術門類,很好的體現了情感在雕塑藝術中的重要作用。希臘時期的雕塑藝術一直保持著永恒的藝術精神之美,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卓越的雕塑家,他們創作了不朽的人體雕塑藝術,像米隆雕塑作品中《擲鐵餅者》,雕塑人物形體飽滿,線條優美,描寫運動員在一瞬間的動作體現出的美感。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社會逐漸突破宗教對人性束縛的枷鎖,開始回歸人類本身,贊揚人自身的美。這個時期最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深受文藝復興浪潮的影響,創作了大量在寫實基礎上進行理想加工的雕塑藝術,以浪漫主義的思想充分體現人性之美,其中他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大衛》,就展現了一個體格健壯,意志堅定和情緒高昂充滿力量的青年形象,這件作品完全是象征意義的。在近現代藝術發展過程中,雕塑藝術發展繞不開羅丹,他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了雕塑藝術發展進程。羅丹在一些作品中并不單純的追求感官的享受,認為殘缺也是一種美,任何欺騙的藝術才是丑的,《塌鼻子的男人》、《老娼妓》等,用夸張的手法塑造人物本身的殘和缺褶,面部表情卻是堅毅的。
中國美術史發展進程中,雕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雕塑大致體現在陵墓,石窟和建筑藝術等中。中國雕塑發展很大一部分受到社會政治、文化、宗教等影響,比如秦漢時期出現的大型陵墓群,秦始皇陵兵馬俑和霍去病墓有很強的政治因素影響,但是就雕塑本身來說,它們還是代表了時代的特征,兵馬俑強大的群雕場面,氣勢高昂,反映出了秦人“橫掃六合”的自信和開拓精神。單體人物形神生動,具有寫實精神,千人千面“致廣大與盡精微”結合并重,既突出整體造型,又不失細節刻畫。霍去病墓的建造主要是紀念霍去病多次擊敗匈奴為平定北方邊塞立下赫赫戰功,霍去病墓最最具代表性雕塑的是大型石刻,強調造型整體感,以形寫意突出神韻,代表作有《馬踏匈奴》、《臥馬》、《伏虎》等。
黃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耕作之下承載了厚重的鄉土之情,這種情感是幾代人與土地在相互依存關系中產生的特殊情感,土地與農民之間形成綁定關系,農民扎根在土地里維持生存,土地也依賴著農民扎根也就意味著經脈相連,一旦產生剝離,根莖在新的環境中很難再有依存感進入無根的狀態,這也就是遠在他鄉的游離之人,在現代的社會環境下,這種與故土的割離感是普遍存在的。回到自身,這種隔離感在我有記憶之初到至今幾乎一直存在,兒時作為留守兒童渴望得到完整的父母之愛,渴望能展翅飛出黃土,待到自己飛出黃土,與故土割裂的感受就越發的沉重。這是筆者在作品《厚土本生》(見圖1)創作過程一直想表達的情感。在造型藝術形體語言方面,形式與表達的情感相結合,形式語言與情感結合充分展現造型藝術的獨特魅力。作品整體采用抽象構成的語言呈現厚重的情感,老人依偎在一起在門旁等待游子歸家是筆者記憶猶新的場面,他們就像一座遠山那樣厚重,承載著遠游兒女的思念之情。孩童就如將要展翅高飛的雛鳥期盼遠方。

圖1 厚土本生
這種主觀的自我的情感感受應該對于自我表達才是最有價值的,對藝術創作才是有價值,創作者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刻畫出了感動之所在,所以傳達厚土之情成為我創作的主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中,為了表達自身情感往往是寄托于物象,客觀物象往往承載創作者強烈的主觀色彩,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繪畫,都往往利用物象承載抽象的情感,就如袁行霈先生所說:“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感”。意象性的表達方式充滿詩意,能使觀者產生情感帶入,意象性的雕塑更加適合我自己的藝術表現語言。
木材是筆者一直情有獨鐘的材料,它給筆者的感受總是蘊含強烈的生命力,不論是殘損腐朽的老木料還是充滿韌性的新木。主體部分選用新的香樟木材,新木材質地均勻容易雕刻表現細節,然后選用拆遷留下的廢舊房梁木材進行拼接,新木與舊木的結合就像生命的傳遞,陳舊的生命為新生奠定基礎并成為養料,新舊之間的連接方式采用中國傳統建筑中榫卯結構。作品《厚土本生》中對于手的的處理凸顯這一點,用新木料刻畫手的結構,盡力做到張弛有度的節奏,柱體采用榫卯結構連接上下,一方面加強了形體空間的節奏感,另一方面通過榫卯連接中國文化中特有的連接方式更見凸顯本土質樸的故土情感。
情感貫穿不同時代地域文明發展的始終,中國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圍繞著這個核心。而情感的表達又是一種間接的化作承載情感特征的符號去表達,中國意象表達就是情感表現本質符號化特征的體現。在創作《厚土本生》實踐過程中,緊緊圍繞土地與人之間的紐帶關系進行意象性的情感表達,情感表達與意象符號之間互相牽連。創作實踐中合適的材料選擇能最大化的呈現作品質感,提升作品與觀者之間的情感共鳴,所以合適的材料選擇至關重要。
通過對國內外經典雕塑的研究和分析,使筆者看到了情感在雕塑創作中演變過程及重要意義。在創作實踐過程中緊緊圍繞情感表達的核心,通過借用中國傳統意象符號的表達方式傳達厚土之情,首先選擇木質材料為主,然后以榫卯結構為連接方式,通過新木與舊房木在質感上的對比突出懷舊質感。通過這次創作,對自我藝術發展道路進行總結,通過不斷地創作嘗試,尋找自我表達的核心,并且探索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當然作品最后呈現的面貌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不斷的摸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