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霞

由高考狀元、北大才女到成為導彈專家,回憶自己走過的路,李賢玉自豪地說:“是戰略導彈部隊這片沃土讓我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選擇導彈科研,你一定會大有作為”
1965年,李賢玉出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高二結束時,17歲的她提前參加高考,一舉成為黑龍江省高考理科“狀元”。
1982年,李賢玉如愿進入北京大學攻讀無線電物理專業。4年后,李賢玉成為全班第一個獲得保研資格的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她參與多項課題的研究,科研能力得到了系統鍛煉。
1990年6月,李賢玉即將碩士畢業。有一天,導師帶著她去看望第二炮兵(現為火箭軍)的一位老領導,得知她是北大電子信息專業的畢業生時,老領導滿懷期待地說:“你要是能到導彈部隊來,加入導彈科研這個高科技領域,一定會大有作為!”
一個老兵的家國情懷打動了李賢玉,她毅然申請入伍。其后又加入了二炮信息技術研究所,專攻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
“一個弱女子,能頂好幾個導彈旅長”
1991年,26歲的李賢玉成為科研團隊中最年輕的技術人員,負責網絡總體構建和實時數據傳輸這兩項科研攻關任務。她暗下決心:要瞄準世界一流干。
可那時計算機很少,指揮系統要建成什么樣,誰也沒有清晰的概念。為此,李賢玉查資料,編程序,去部隊了解武器裝備,夙夜攻關。科研的路上,每一步都走得很艱辛。光成形的方案就做了幾十稿,摞起來有一米高。
數萬條程序編完了,一道道難關攻克了,歷時4年,全新的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終于完成。檢驗的時刻到來了,1995年的那個夏日,部隊向某海域進行導彈發射訓練,當六支利劍驚天搗海時,遠在千里之外的指揮室里,可視化屏幕將這一切同步呈現。一位首長握著李賢玉的手,激動地連說了幾個“不簡單!”
“口令式”的“靶場模式”成為過去,李賢玉和團隊開創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信息化建設的先河,“標志工程”名副其實。幾年的辛苦,值了。
后來,李賢玉被任命為總工程師,又一塊難啃的骨頭交到她的手上。當時,導彈型號眾多,而且有各自的指揮控制系統,相互間無法聯通,難以形成整體作戰能力。首長對李賢玉下命令:“你要開出‘藥方,進行‘大手術,再造大國長劍的‘神經中樞!”
然而這談何容易。李賢玉帶領課題組走遍導彈軍營、發射陣地。戈壁灘上,她一待20多天,塞外深山,大雪紛飛,她和團隊一駐扎就是三個多月。
奮戰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中國劍網”橫空出世!2006年,在一次重大軍事演習中,李賢玉帶著最新成果接受檢驗。指揮中心里,指揮員輕點鼠標下達命令,只見多種型號武器裝備立刻同時啟動,利劍齊發,發發命中。
幾位首長贊許地說:“李賢玉雖是一個弱女子,但能頂咱們好幾個導彈旅長!”
“軍事科研就是打仗”
多次立功受獎,沉甸甸的獎章也代表沉甸甸的責任。
2007年,李賢玉率先提出丟掉“拐棍”,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新開發的軟件必須實現全面國產化。3年后,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指揮信息系統問世,水平位居世界一流行列。2010年,她再挑大梁,只用38天就造出野戰信息采播車,創造了中國火箭軍史上新裝備研發時間最短的紀錄。
2015年,50歲的李賢玉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成為火箭軍首位女將軍。
2019年,李賢玉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站上新起點,她豪邁地說:“我既是科學家,又是軍人,在強國強軍路上更應多努力、多奉獻!”
“軍事科研就是打仗”,在自己的戰場,年近六旬的她依然在闖關奪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