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薛菲
2021年7月,國家相關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旨在從根源上解決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以及義務教育短視化和功利性問題。2017 年 3 月,教育部《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一文指出,課后服務主要是組織學生完成作業、自主閱讀、科普,游戲、體育、藝術、拓展活動、社團活動、觀看適合學生的影片等,提倡對學習暫時困難的學生提供義務輔導支持。基于這樣的背景情況下,筆者進行了初中英語課后服務質量提升的實踐研究。
一、初中英語課后服務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
在“雙減”政策提高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要求的同時,教師的負擔也在加重。如教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部分教師不愿參與課后服務,學校師資力量不足等,難以滿足課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程的需求。
(二)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部分學生認為課后托管延長了在校時間,放學后更加疲憊,晚飯時間延遲。部分學生感到課業負擔重、作業形式單一枯燥,課后服務形式單一,沒有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
(三)課程方面存在的問題
由于學校師資力量有限,學校開設的課程種類有限,學科類課程占主流,培養學生興趣的課程占少數。在學科類課后服務中,很多老師講解學生沒有理解的重難點,或者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學生水平不一,輔導的針對性不夠強。
二、研究方法
筆者在學校七年級、八年級一共8個班341名學生中通過問卷星發放調查問卷340份,收回有效問卷315份。問卷一共有15道題,分為三類:現階段課后服務情況、學生參與課后服務的情況與感受、學生對課后服務的建議。該問卷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對“雙減”課后服務的體驗與建議。
三、數據分析與結果
(一)數據分析
針對調查問卷中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分析。
問題一:你認為現有的英語課后服務時間安排是否合理。調查顯示,關于課后服務時長,70%的學生覺得時間剛剛好,25%的學生覺得時間太長,5%的學生覺得時間太短。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學校的時間安排比較滿意。
問題二:你接受英語課后服務的目的是什么(多選題)。這道問題考查學生參加課后服務的目的,60%的學生是為了完成作業,喜歡英語、想學些課外知識的比較少。
問題三:學校開展英語課后服務后,你的英語成績是否提高。結果顯示,50%的學生認為課后服務能幫助提高英語成績。
問題四:你對當下的英語課后服務的滿意程度。調查表明,50%的學生對課后服務滿意,認為一般或者不滿意的學生占25%和10%。
問題五:你對英語課后延時特色課的設想是什么(多選題)。結果表明,60%的學生希望課后服務與培養興趣愛好有關,60%的學生希望課后服務是減壓課,50%的學生希望開展豐富的活動,30%的學生希望進行實踐活動,而25%的學生希望課后服務與考試相關。
問題六:英語課后服務,你喜歡什么樣的課程(多選題)。結果顯示,70%的學生喜歡趣味性比賽,喜歡知識類比賽的學生占40%,喜歡小組活動的也有40%,而喜歡作業輔導課或者知識復習課的學生僅各占10%。
四、對策或建議
(一)落實新課標,發揮核心素養的統領作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指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培養有擔當、有理想、有本領的時代新人。圍繞核心素養確定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改進考試評價,指導教材建設,開展教師培訓。核心素養不僅是學生的發展目標,也是教師的價值理想;既是教學實施的主線,也是課程內容的綱要;既是教材編寫的根據,又是教師培訓的指南。
在課后服務中,教師也要以核心素養為統領,設計課程內容。《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依托語境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在真實,有意義的語言應用中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如商場購物、旅游、醫院看醫生,讓學生進行對話。所以課后服務可以創設情景劇,體現有真實情景的學習環境。《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倡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多感官參與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有趣豐富的情景中,體驗語言學習的趣味。因此,課后服務可以包括開展英語視聽活動、繪畫設計活動。
(二)提倡英語學習活動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強調“做中學”和“重視兒童活動的意義”,活動能提升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心理批判過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英語活動觀的三個層次,即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習活動是學生運用學科核心知識和活動經驗進行學科認知活動和問題解決的心理過程。教師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并與學生共同總結和提煉有效的評價標準或原則,指導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標準和原則進行自我評價。
(三)利用多模態語篇教學,構建思維生成課堂
數字化信息時代,多模態語篇無處不在。近年來英語課程中強調多模態語篇教學,本質上說就是現實社會發展的客觀反映。《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培養英語語言技能中的第五項技能——“看”的技能,主要就是培養學生準確解碼英語多模態語篇信息和意義的能力。多模態語篇教學強調語言教學與其他非語言教學相結合,例如與圖像結合、配合聲音教學、動作的應用,或者采取多種模式共同參與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四)創設真實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與運用語言
在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初,美國語言教育家克拉申在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中指出,理想的語言輸入具有四個特征。其中的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指只有在輸入(input)的難度略高于學習者當下學習水平(i+1)時,學習者才能夠習得語言。在課后服務中,教師可以多提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的新穎有趣的活動。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景,如去圖書館借書、超市買食物等,讓學生進行情景劇的扮演,幫助學生理解與運用語言。
(五)落實“教—學—評”一體化,完善基礎教育綜合素質評價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提倡“教—學—評”一體化。依據建構主義理論,研究者主張:教學方面,一定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多維度性和多層次性;學習方面,認同錯誤是進行有意義學習所必需的;評價方面,強調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過程性評價,即綜合素質評價。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劉建達教授提出,要建立電子檔案袋,教師將學生素質養成和里程碑式的成長事跡進行記錄,公示審核,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撰寫評語。課后服務中學生的表現,也可以作為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考核部分,以此來督促學生認真參與課后服務,避免出現松懈對待、消極參與課后服務的情況。
“雙減”政策是國家為教育開創新生態的重要舉措,必須全面貫徹落實,學深悟透《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理念。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后服務這一渠道,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促進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的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在提升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好基礎。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