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芳 張艷霞
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感受語文魅力的主要渠道。優秀的閱讀教學離不開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所倡導的全新教育理念。它以探究為中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探究性閱讀教學,是指學生對一篇文章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并且獲得深刻的理解與體悟。
一、探究性閱讀教學策略的基本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探究性閱讀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策略在實踐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學生被動地吸收課堂內容,而探究性閱讀強調了“主體性原則”。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只發揮主導作用。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真正經歷閱讀學習的全過程,給學生的思考與分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挑戰欲望,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自主探究,學生能夠將閱讀教學中所學到的知識真正內化成為自己的實踐經驗。
(二)問題性原則
探究性閱讀的中心是“探究”,而提出問題是探究的第一步。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事無巨細”地將課文中的側重點都統統講解給學生,學生只是答案的“背誦者”,卻不是問題的“探究者”。探究性閱讀教學強調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與思考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問題設計時應提高問題設計的思辨性、靈活性,讓學生能夠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地進行閱讀學習,并且從中體會到思考的樂趣,在問題的引導下收獲新知,提高思維能力。
(三)合作性原則
探究性閱讀強調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要求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有“思”有“辨”,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討論空間,在思考與合作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合作性原則既確保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學生思維的全面性與深入性,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完成教學任務,在溝通與對話中共同協作、一起思考、合作解決、助力發展,使學生的獨立能力與合作意識得到顯著提高。
二、探究性閱讀的實踐路徑探究
(一)巧設疑問,激發探究興趣
探究性閱讀是以問題為基礎所開展設計的學習活動。探究的起點是疑問,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課文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時,學習活動才能高效順利的開展。因此,教師應在問題設計時注重問題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趣味性,從閱讀文本的特點出發,分清文章邏輯內涵的重點與主次,使問題設計層層遞進,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問題設計時不應當固守陳規,設計出一些過于死板、淺顯的問題,讓學生對閱讀的理解浮于表面、走馬觀花,無法發揮出探究性閱讀的意義與優勢。教師的問題設計不宜過于瑣碎,否則學生的思路很容易受到問題的牽制,難以獲得整體性的發展與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6課《最后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外貌、動作、語言、表情以及心理等描寫來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明確文章的內涵與中心主旨。基于此,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開始前向學生進行提問,“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哪些描寫可以體現出韓麥爾先生的人物形象?”這兩個問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學生通過思考“韓麥爾先生的人物形象”可以把握全文的主要線索,將文章的內容與結構緊密串聯在一起。通過尋找表現韓麥爾先生具體形象的描寫,學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深切感受到人物描寫所反映的人物形象,體會描寫的重要意義與作用。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與解答,學生既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與中心主旨,又能夠從細節入手,體會文章內涵。
(二)創設情境,營造探究氛圍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過度受制于文本本身,然而想要讓學生對一篇文章真正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就需要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思考與分析。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出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營造出興趣濃郁的閱讀氛圍,讓閱讀情境成為探究性閱讀活動的有效載體。教師在情境創設中應從文本的具體內容出發,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與寫作對象,還原真實的寫作場景,拉近學生與文本內容之間的距離。只有當學生對文本內容產生強烈的興趣,感受到自己與寫作內容之間的聯結,更為深入地了解寫作對象,學生才能夠在深刻的情感體驗中思考文本內容,探究文章大意。
說明文一直是學生眼中的學習難點,這是因為很多學生都在閱讀學習中深感枯燥無聊,難以產生學習興趣,造成了“老師講得難,學生聽得累”的現狀。在說明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探究興趣低,教學成果不佳,然而有效的情境構建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一點。以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19課《中國石拱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開始前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現拱橋和梁橋的畫面,讓學生進行對比思考總結出兩種類型橋梁各自的特點與優勢,并且引出當堂課說明文的對象——中國石拱橋。此外,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現石拱橋的圖片,讓學生能夠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直觀具體地觀察到石拱橋的樣式,從而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探究學習的氛圍中,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到說明語言與說明對象的內在聯系,體會到語文閱讀的獨特魅力。
(三)立足文本,開展合作探究
探究性閱讀教學意在讓學生體會到主動且完整的探究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積極大膽的思考,對文本作品形成自己的理解與認識。為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應在實踐活動中開展合作探究,鼓勵學生立足文本,在探究、思考以及交流合作中形成深入理解,增進理性思考。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14課《背影》的教學活動為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學習小組,并且給每一個小組制定不同的學習任務。例如:讓一組成員找出“父親對兒子的愛”的內容,讓二組成員找到“兒子對父親的愛”的內容。這種教學形式能夠在極大程度上保障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補充、互相評價。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8課《木蘭詩》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向學生提出一個開放性問題:“你認為,木蘭回到家鄉后會發生什么事?”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卻需要學生從文本出發,運用想象力與推理能力,作出科學合理的推斷。在探究與討論的活動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獲得了顯著提高,也能夠在交流中博采眾長,領略其他學生思考的方式與優勢,從而進行借鑒與學習。
綜上所述,探究性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下的必然結果,對學生的閱讀教學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遵循主體性原則、問題性原則及合作性原則這三大原則,并且運用科學的方式,通過巧設疑問、創設生動情景以及立足文本開展合作探究等方式,推動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