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國艷 耿文艷
在新課標導向的大背景下,創新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聚焦了社會各界的目光,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基于此,在中小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是落實黨和國家人才戰略的重大舉措與堅實基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當就這一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與探究。小學科學,作為激發創新意識的重點課程之一,也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步伐對教學策略進行創新與改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而小學科學課程的四大核心素養,即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時間、態度責任,都是創新型人才的必備素養。基于此,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我們應當深切認識到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重要意義,并且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抓住關鍵要素,讓小學科學教育真正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在小學科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重要意義
(一)推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小學科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有利于讓教師抓住這一“黃金期”,幫助學生打破思維桎梏,切實推動思維能力的提高。創新素養的培育,能夠提高學生的質疑精神,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同時,敢于提出問題、挑戰權威,加深思考與理解的進程。除此之外,創新素養的培育還能夠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打破學習過程中知識條塊化、碎片化的情況,將所學知識進行交叉融合與綜合運用。小學階段,科學的教學應當打破單向灌輸模式,給學生思維發展更多的空間,創新既是學生成人成才所必備的素養,也能夠為學生的思維發展保駕護航。
(二)順應了當前的人才需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然難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而創新素養的培育則在很大程度上順應了當前的人才需求。在小學科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應用能力,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覺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讓所學知識真正內化為學生的實際經驗。小學階段,科學課程是培養創新素養的優秀土壤,教師應當利用課程知識、緊抓課程特點,在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養成創新思維,讓創新的意識與能力陪伴學生的成長。
(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小學科學課堂呈現出“一言堂”的模式,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而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熱情備受打擊,學習效率較為低下。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與進步,也阻礙了學生創新素養的培育與落實。因此,想要在小學科學的教學活動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素養,教師應當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興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調動學生的情緒與思路。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當促進小學科學課堂朝著多樣性與趣味性的方向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科學學科的魅力所在,從而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成長。
二、新課標導向下小學科學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實踐路徑探究
(一)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引導學生勇敢質疑
提問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創新的開始。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一些教師會對學生的質疑產生負面評價,認為這是擾亂課堂紀律的行為。然而,提問與質疑才是點燃思維碰撞火花的有效路徑,當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思考,才會有所疑問與質疑,才能夠基于這些疑問進行思考,最終實現開拓創新。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知道“打破常規”并非是一種錯誤,引導學生勇敢地在學習過程中說出自己的想法,開創新思路。
以人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養蠶》的教學為例。在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通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古詩來引入教學內容,有的學生就這句古詩提出了自己的質疑:“老師,春蠶吐絲變成蠶繭后,不就開始蛹化為蛾了嗎?詩中說的正確嗎?”學生敢于對流傳千古的名句進行質疑,作為教師一定要給予鼓勵與表揚,教師可以先不著急回答學生的疑問,而是通過對蠶的出生、飼養方式、生長變化等,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在完成教學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首古詩從科學角度進行修改,學生經過思考,將“到死”改為“化蛹”。通過教師的鼓勵與肯定,學生能夠更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質疑,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創新思維模式。
(二)以疑問為起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疑問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教師經常直接回答學生的疑問,很少給學生留下思考與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實際上,問題的產生才有利于創新素養的發展。當學生對某種現象產生疑問時,教師不要急于向學生解釋,而應當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找出答案,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提高創新素養。
在人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我們學到了“保溫和散熱”的內容。提起“保溫”,很多學生立刻想到生活中常見的保溫杯。有的學生說,一些保溫杯是玻璃制成的,所以玻璃具有保溫的效果;還有的學生說,用玻璃杯接熱水的時候會燙到手,所以玻璃肯定不保溫,學生就“玻璃能否保溫”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作為教師,我沒有立刻解答這個問題,而是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進行自主探究。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在下一節課帶來了大小形狀相同的雙層玻璃保溫杯和單層玻璃杯以及一個紙杯,并將同一溫度的熱水分別倒入三個杯子中,記錄下杯中水的初始溫度。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學生發現紙杯里水的溫度下降最快,單層玻璃杯其次,而雙層玻璃杯中水的溫度變化不大。通過這一實驗,學生意識到玻璃并不具備良好的保溫作用,通過觀察雙層玻璃保溫杯與普通玻璃杯的區別,意識到雙層保溫杯保溫效果應該是雙層玻璃杯內壁和外壁之間的真空狀態所導致的。學生的疑問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創新素養的顯著發展。
(三)增添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靈活應用
培養學生科學創新素養的路徑之一在于培養學生動手與動腦的能力,只有給學生一個具體的實踐應用情境,學生才能夠基于所學知識進行開拓創新,將科學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過程中,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從而促進綜合素養的顯著發展。基于此,作為教師,應當設計出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勤動手、多動腦,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素養。
以人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制作樂器》的教學為例。在之前的單元中,我們學到了聲音的產生、傳播及變化,學生就可以利用所學知識親自動手制作一個簡單的小樂器,通過控制震動部分的長短、粗細、松緊來控制震動的快慢,從而讓小樂器發出規律、高低不一的聲音。
(四)跨學科教學設計,促進學生綜合思維
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科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涉及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等多個領域,本身就具有跨學科學習的特征。在小學科學的教學活動中進行跨學科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壁壘,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科學的結合與運用,增強與豐富科學課程的學習。
例如:雨過天晴,學校的路上出現了許多小蝸牛,路過的同學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將幼小的蝸牛踩碎。基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蝸牛設計一個家,并且探討這個家應該是怎么樣的?完成這一項目活動,學生需要運用到數學知識進行測量與計算,需要用到美術知識進行裝點與美化,更需要運用到科學學科的基礎知識對蝸牛的習性以及工程的設計進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各個學科的知識,還打破了思維壁壘,將其科學地運用在了實踐活動中,推動了創新素養的顯著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導向下,在小學科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能夠推動學生思維發展、順應當前人才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應當運用科學策略,通過鼓勵質疑、用問題引發探究、增添實踐活動以及跨學科教學設計等策略,推動學生創新素養的落實與發展。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