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婧
作業布置,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著鞏固知識、拓展積累以及落實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的作業設計不斷優化,與課堂教學內容相契合,推動語文教學朝著和諧統一的方向穩步發展。如何在作業設計中體現“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教育理念,讓作業布置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與思維水平的全面發展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教師應當在實踐過程中,正確面對并積極解決當前作業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讓作業服務于課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地。
一、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所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形式單一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傳統的作業設計已然無法順應當今的教育需求,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部分語文教師所布置的作業中背誦記憶以及書寫作業所占比重較大,這種單一形式的作業無法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習需求,還有可能會磨滅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思維,甚至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同時,背記書寫類作業只起到了鞏固所學的作用,且重復大量的題海戰術所造成的“投入產出比”并不高,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流于低效形式,實際上努力程度與實際效果并不對等。
(二)缺乏驅動性
當前小學語文的作業布置卻難以做到“減量”與“增質”并存,很多學生因為作業量的減少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成績下降。究其根本,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學生將作業視為負擔,學生為了完成作業而寫作業,并非是想從作業中提高能力、收獲新知。教師應當打破傳統的作業布置模式,讓作業設計具備驅動性,引導學生樂于完成作業,并且從作業中獲得綜合能力的顯著提高。
(三)作業與教學“自成體系”
作業布置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學生應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課堂教學的內容。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語文作業的設計常常存在著形式固化的問題,甚至有些作業與教學進度不相符,導致學生難以通過完成作業獲得根本性的落實與進步。例如:部分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將抄寫、默寫、練習冊等內容設置為常規性作業,這類作業耗時較長、針對性較差,無法體現出所學課程文本與單元教學目標的特點。教師應當有針對性與目標性地進行作業設計,讓作業真正服務于課堂,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作業完成的質量。
二、推動作業設計與課程教學和諧統一的實踐路徑
(一)圍繞教學思路與重點,展開作業設計
語文教學講究融會貫通與靈活運用,學生坐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效果卻迥乎不同。這種差異的產生并非全然出于學生的智力因素,而是由學生是否能抓住教學的重點所決定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通過一個單元、一篇課文的學習掌握思維方式與知識要點,并且靈活巧妙地運用到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圍繞教學的思路與重點,深度把握每一節課的重點,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所思考、有所領悟,培養出學生宏觀思維與理解能力,讓作業目標與教學目標達到一致,促進教與練的和諧統一。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為例。在這一單元中,除了《古詩三首》外,包含著《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以及《美麗的小興安嶺》三篇課文。這一單元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能夠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并且在習作過程中圍繞著一個意思去寫。在作業設計時,教師應當圍繞著這一主題進行作業設計,讓學生以這三篇文章為基礎,舉例論述出“總—分”結構在寫作中的意義與優勢,并且利用這一結構以“自然景物”為主題進行寫作。這一作業設計不僅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體現得淋漓盡致,而且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進行深刻的總結與思考,更為靈活具體地領悟“總分”這一寫作結構的優勢,并且在寫作活動中得以應用。這一作業布置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思考、有實踐,讓學生花費更少的時間與經歷,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提高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加強學生的內在驅動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導致作業完成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將作業視為負擔,學生應付作業,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成果而增加作業量,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提升,也不是長遠發展的策略。教師應當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打破傳統的作業設計形式,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26課《巨人的花園》的教學為例。在完成這一課的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續寫”作業,讓學生基于文本內容,發揮想象能力,對故事的后續發展進行補充說明。“續寫”給了學生更多思考與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能夠自由地進行創作,可謂是“妙趣橫生”。同時,“續寫”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鍛煉了學生閱讀與寫作兩方面的能力。要想將作業完成得好,學生要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與分析,運用精準巧妙的文筆,將自己的想法進行書寫與呈現,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能夠更自覺地完成作業。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基于實際情況設計出趣味性作業。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21課《大自然的聲音》的教學為例。這一課介紹了“大自然的聲音”,但是教師可以在作業設計中進行拓展,引導學生關注大自然的氣味,感受大自然的景物。學生想要完成好這一項作業,需要走進大自然中進行切實感受,從而提高觀察能力,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作業安排與教學進度相匹配,實現及時有效的落實
作業布置,是學習成果提升的必要保障,也是鞏固落實所學內容的關鍵環節。教師應當科學合理地進行作業設計,讓作業安排具有漸進性和層次性,促進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理解與掌握。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課《大青樹下的小學》為例。針對于這一課程的作業安排,教師可以分課時進行布置與設計。例如: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提前熟悉課文的內容與生字詞。在第一課時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重點分析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語句,從局部分析課文的好處,增強理解;在最后一課時結束后,教師可以進行全面性的作業設計,如聽寫生字、分析課文、把握作者情感等。這樣的作業量并不多,但是環環相扣、科學合理,使學生每一階段都能思路清晰,明確學習的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成果。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動作業設計與課堂教學的和諧統一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當著重思考的問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樹立創新意識,在作業設計時圍繞教學的思路與重點、提高作業的趣味性,讓作業安排與教學進度相匹配,讓學生快樂學習、輕松作業。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