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
自“雙減”政策落地以后,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小學數學教師謹遵“雙減”政策及學科核心素養等要求,為數學課后作業注入了許多有趣且作用明顯的學習活動,實現了量少但質精的高質量作業設計,有效改變了以往單一、枯燥的低效作業模式,不僅達成了“雙減”要求,也達到了新課程標準中關于鼓勵教師創設多樣化作業的目的,無論是對小學數學教學事業的發展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都有著不可低估的現實作用。基于此,本文從“雙減”政策以及“特色作業”設計兩個層面出發,對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進行探究。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形式和內容過于單一、枯燥
受傳統教學理念及模式的影響,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多以書面形式為主,讓學生在大同小異的題海中鞏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小學生普遍活潑且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題海戰術不僅沒有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質量,周而復始的強制性作業還極大地引發了學生對作業的抵觸心理,降低了其對作業甚至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不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作業布置多由教師單方面定奪
“師之授業解惑也”的思想深入人心,由此給教師奠定了一個難以撼動的教學地位,家長和學生近乎完全聽從教師的教誨,教學內容設計及作業布置也都由教師決定,這種模式雖然能夠讓學生學有所獲,但是后期隨著教師的思維枯竭,作業形式和新意也會陷入桎梏,進而影響作業質量及教學的發展。
二、“雙減”政策下進行小學數學特色作業設計的影響
(一)對小學數學作業及小學生的影響
2021年“雙減”政策正式推行,既往的“題海戰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課后作業形式除了以往的書面作業,還相應增加了趣味性、實踐性以及口頭式的作業形式,作業內容逐漸從課堂照搬轉變成由深、由廣的不斷滲透和發展,使小學作業百花齊放,縱橫向無限延展。“雙減”政策十分注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以及教師的引導和協助者的身份,不僅明顯提高了班級學生的作業參與度及完成率,而且很好地融洽了班級中師生與生生的關系,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二)為小學數學特色作業的創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雙減”政策的主導要求有二,一是減少課內作業,二是減輕校外補課負擔,兩者兼和,要求小學數學在作業上要重視減量去繁、提質增效,以確保作業環節真正成為提升學生學習質量以及教師教學實效的輔助力量。特色化的要求給了作業設計靈感,為作業環節的更好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同時也容易超出限制,繼而為學生帶來思想和認知上的難題,但如果能在此基礎上融入“雙減”政策,那么不僅能夠為作業的特色發展指明方向,還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收獲更多知識,有利于學生作業興趣的培養以及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創設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
(一)以游戲為創設根基,培養學生的作業好感
游戲是最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活動之一。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簡單、直觀,與小學生的認知思維基本契合,但是內容形式的書面性較強,需要學生聚精會神地參與其中,才能幫助學生有效掌握相關知識。作業也多以書面內容為主,或照本謄抄或只些許改動。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存在明顯的凝聚力弱、認知淺薄且自我表達能力不足等特點,傳統的“借鑒型”作業模式不僅不能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甚至會讓學生由于課上課下大同小異而逐漸喪失作業練習興趣。因此,在以“雙減”政策為指導設計特色作業時,教師可以有效結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特點和學習能力制定針對性的游戲教學方案,讓學生在作業中感受到輕松和愉悅,逐漸減輕對課后作業的排斥,并產生愿意接受和主動參與課后作業的意識。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方向》一課為例,二年級的小學生對方向已經有了比較淺顯的認知,前后左右等方位大多耳熟能詳,所以在進行本課的游戲教學時,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基礎,讓學生回家任意寫出50個關于前后左右的方位,然后依次完成。這種以學生比較熟知的內容展開游戲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以及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后教師逐漸增加游戲難度,將原先的前后左右方位變成東南、東北、西北、西南等方位的游戲,由于此階段很多學生還沒有明確掌握東南西北等方位的認知,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指南針或家長的幫助,先確定各個方位的位置,再依據各個方位找出幾種家中的物品,隨后逐漸拓寬方位游戲的范圍,找出自家屋子外各方位存在的幾樣事物,如建筑物、樹木、道路等。在作業的最后環節,教師還可以增加一個思考題目,讓學生通過方位的練習找到學校的位置、親戚或朋友家的位置等。這種具有游戲性質且層層深入的作業模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保證作業完成率;另一方面,能夠鍛煉學生完成作業時的專注力,提升作業完成效率。
(二)融入生活情境,使枯燥作業有趣化
情境教學模式也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一項新的教學要求,所謂情境作業設計,就是將枯燥單調的數學知識結合學生日常相關的生活實際,而創設出來的一種想象式作業,雖然是情境想象,卻與學生的親身經歷緊密相關,因此可以適當減輕繁雜作業的枯燥感,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愿望,提升其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因此,在小學特色作業設計期間,教師可以在有效分析班級學生實際數學認知情況及教學目標后,基于“雙減”政策及“特色作業設計”等基點,重新整合教材內容,嵌入學生易于理解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重新認識并高效完成作業。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為例,在設計本課的課后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引入學生早晨上學的情境,如我今天早上7:00起床,7:30洗漱完畢,7:50在早餐店吃早餐,早餐買了一個糖包1元,一個肉包2元,一根油條2元,一杯豆漿3元,結賬時老板找了我42元,然后起身去趕校車時手表剛好指向8:10分。8:30上了校車,23分鐘后到達校門口,學校上課時間為9:10,到教室時還有6分鐘打上課鈴。請問我早餐共吃了幾樣東西,總共花了多少錢?校車是幾點鐘達到學校門口的,我又是幾點鐘到達教室的?在起床到正式上課的這段時間,共計幾個小時,如果我今天晚半個小時起床,那么我還能在上課前趕到教室嗎?如果不能,應該向教師怎樣解釋?如果可以,又該如何做?
上述情境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即便起床時間、吃早餐的形式、來校的途徑等不同,但情境內容是大多數學生的慣常所見,所以還是會讓學生產生親切感,進而愿意逐漸深入地閱讀下去。情境教學后的問題環節是由簡到難、層層遞進的模式,可以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幫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生成想要探究到底的學習意識,而最后一個思考題還起到了幫助學生總結情境內容、使學生學會逆向看待和處理問題的作用,所以能夠激發學生邏輯思維的有效發揮和拓展,有助于學生在后續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學習中廣然后深、博然后專。
四、設計非書面性收集作業,減輕作業的枯燥度
(一)將觀察、記錄、整理等形式添加到作業設計中,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收集作業上交教師是傳統教學中學生作業完成后最普遍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能夠極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作業完成率,讓教師大致了解學生目前的學習情況與認知狀態,但局限是傳統教學中多應用書面作業,雖然是學生學習知識和體現認知的一個途徑,但是不少學生對此種作業形式存在排斥心理,從而無法保證最終的作業質量。因此,在設計收集式作業時,教師除了設計書面性作業,還可以從觀察、記錄或整理等層面出發,設計對應的作業內容,收集方式也不能僅集中于書面形式,還可以增加課前單人或小組回答等模式。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為例,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圖形,在設計本課作業之前,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有效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區別,以保證學生在區分兩種圖形時能夠快速、準確地給出結論。其次,設計作業內容時,教師可以從觀察、記錄和整理三個方面著手,讓學生仔細觀察家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據實一一記錄下來,并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最后,本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測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所以在簡單地觀察和記錄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測量圖形的周長,并對應記錄在圖形的名稱之下。
這種引導學生從周圍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作業形式,打破了以往常規的書面作業形式,予以學生新穎感,同時,由于作業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參與性,很好地彌補了傳統書面作業一味對著同一平面物品展開測量的枯燥感,所以還能激發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意識。在第二日收集作業時,教師既可以按照傳統的模式收集學生的紙面作業,也可以在新課開始前逐一查看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及質量,通過提問隨機抽選一些學生,敘述本次作業的完成過程。多形式地收集作業不僅不會讓學生因為反復進行某一種行為而感到乏味,在現場逐一抽查和隨機抽問時,一旦學生得到教師的贊許,還能極大程度地增強其主觀能動性,進而推動下一次作業的有效完成。
(二)課后口述性作業形式,鍛煉學生對作業的理解能力以及對知識的復述能力
以往的作業核檢多以教師為主導,如教師收集作業并修改、教師提問作業內容讓學生回答等,這種形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態,但由于以教師為主導,所以總體而言會給學生知識的輸出帶來限制,無法實現了解學生整體知識領悟及學習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雙減”及“特色化作業”的引領下,小學數學作業可以設計為口述形式,既能夠激發學生在作業中自主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又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編排及口述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邏輯思維,保證其更好地參與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一億有多大》一課為例,一億對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確實是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概念,教師可以設計口述性的作業,深化學生認知,即使學生在口述中呈現出朦朧不清的狀態,教師也能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癥找因,并給出相應的反饋和有效的解決辦法,進而實現學生對本課知識的全面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數字角度出發,先理清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及億等數的關聯,再針對性地分析一億的整體概念;從建筑角度出發,分析一棟價值一億的建筑與平常建筑的區別,以對比一億有多大;從人的角度出發,分析面積差不多大小的一億人口的城市與幾百萬人口城市的區別,從城市的密集程度來理解一億有多大。當然,也可以由學生自己做主,從其更理解的切入點出發,對一億的概念進行分析。在第二日敘述分析結果時,教師除了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敘述時間以外,還要切實履行自身引導者的責任,如在改正口述學生錯誤思路時,同時提醒其他學生,以幫助所有學生盡可能地收獲同樣的認知,繼而在后續的課后作業上以更有效的方式完成作業,減少作業花費的時間,提升課后作業效率,實現“雙減”提質減量的作業目標。
五、創設實踐性作業模式,幫助學生學以致用
小學數學教材為了符合小學生的特征,內容偏簡單,所以一般而言,此類課程比較適用于實踐。在以往的教學中,為了保證教學效率,教師常常會在某知識講解完畢后,讓學生單獨或合作,由簡到難地進行課堂實踐練習,以有效強化對知識點的理解。但是除了課堂上應用外,在課后作業中教師也可以創設類似的作業形式,推動作業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簡易方程》一課為例,從數字的認知轉化到方程的認知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從簡易方程發展為復雜方程更是一個不容有知識斷層的過程,許多學生由于不了解方程的意義和作用,在計算時不會使用更便捷的方式,只能大費周章地推演,這樣既費時又費力,還容易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為了保證學生在簡易方程上打好基礎,為后續更繁雜的方程學習創造條件,在簡易方程這一課的作業設計上,教師就可以以難度為基礎、以趣味性為輔助,從學生的基礎認知角度出發,設計一些口算題,如2×3=(),0.3×2.4=(),然后逐漸提升難度,代入未知數,如4.13×1.65x=8.7,5.33×4.5x=6.9,也可以應用色彩鮮明的圖文形式,讓學生根據圖文對話分析方程內容,并解答。這樣難易度清晰且與小學生興趣愛好相符的作業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問題。其間,教師還可從全班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學生大致分成不同學習水平的小組,并為每個小組設計相應難度的作業內容,以保證作業的整體效果及學生的共同發展。
六、結語
總而言之,“特色作業”要求的提出是豐富小學數學作業形式的重要契機,是促進小學生更好發展的前提保障。而“雙減”政策與“特色作業”要求相結合,不僅可以保證作業設計最大限度地符合小學生的理解及認知需求,還能保證小學教育教學始終處于一種良好的施教進程,有利于新課程標準的落實。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相應的作業時,要立足于“雙減”和“特色作業”的基礎之上,從學生出發,了解學生目前所承受的作業壓力、興趣愛好及認知能力,設計出契合當前情況的作業形式,推動小學數學教學取得預期成效,實現學生數學學業的整體發展。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