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一直以來,初中歷史教學都存在“唯知識論”“唯考試論”的現象,很多教師都會將考試評價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益的唯一標準,片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得失,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行為表現,致使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自信,產生了惰性思維。正因如此,師生關系也變得僵硬、疏遠,學生不信任教師、教師不了解學生,直接影響了歷史教學活動的實際效益。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關于如何優化教學評價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改革任務,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為一線教師提供了改革依據。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主動優化教學評價結構,既要充分發揮核心素養的導向作用,設計多維評價標準,也要通過多主體的評價反饋以及多元化的評價檢測綜合判斷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益水平,以切實優化學生的歷史素養發展狀態。具體來說,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優化教學評價的設計與實施。
一、設計多維度的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實則體現著評價主體的評價思路,在教學評價活動中起著導向和指引的作用。傳統的“應試”評價行為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學生在一定周期內的知識遷移情況,忽視了教學過程,導致評價與教學活動相互割裂,無法發揮評價的激勵與診斷作用。新課標提出,要以考核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為目標,從多個維度判斷歷史教學活動的育人效果。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根據核心素養目標設計多維度的評價內容,實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態度、效益等,以切實突出評價促進學習與改進教學方面的功能。比如,在“百家爭鳴局面”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評價內容。
(一)知識儲備與理解情況
評價學生是否能說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以及各個思想流派的典型代表人物;評價學生是否能全面概括百家爭鳴所產生的歷史影響。
(二)關鍵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評價學生是否能夠運用唯物史觀去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社會必然性,并能夠判斷百家爭鳴現象出現思想文化高峰的多種原因;評價學生是否能圍繞百家爭鳴現象整理歷史材料,積極進行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觀察學生是否能從歷史材料中總結出孔子、老子、墨子等多位思想家的生平經歷,以及儒家、墨家、道家等多個思想流派的主要觀點。
評價學生是否能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分析百家爭鳴所產生的歷史影響,結合“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展開遷移與聯想,深刻理解百家爭鳴現象所帶來的社會變革。
(三)人文素養與品德發展方面
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在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活動中樹立實事求是、關注證據的意識;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客觀分析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人格魅力,尤其是從孔子視角感受“先賢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與遠大的理想抱負,自主感受各位思想家的人格魅力;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在探究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發展歷程、主要內容時感受到傳承中華文化的重大意義,是否能夠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產生高度認同感。
圍繞上述幾個評價內容,教師可以綜合分析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的知識儲備、學科能力與道德修養的綜合發展,也能圍繞上述評價內容調整課堂教學策略,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要關注學生的人文意識與素養發展,從而切實優化課堂教學質量。這樣一來,師生雙方都能摒棄“唯知識論”的不良思想,自主落實核心素養育人理念。
二、突出多主體的評價作用
新課標針對“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這一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著重強調了學生的“自評、互評”行為,希望學生能夠“學會反思和自我改進”,以便切實優化教學評價的反饋效果。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在歷史學習活動中保持著理性精神,也能根據自評、互評結論及時調整學習策略與方案,更益于實現學為中心、以生為本。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個評價主體的共同作用,尤其要關注學生的評價活動,盡量搜集客觀、準確的評價信息,根據評價結論調整歷史課程的實施環境與操作程序。
首先,組織學生評價活動,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保持反思意識,積極總結學習得失,思考更有效的學習方法。比如,在“盛唐氣象”教學實踐中,教師設計了學生評價活動,鼓勵學生自主總結學習過程和學習效益,初步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第一,學生要客觀評價自己的學習效益,比如在整理唐玄宗和開元盛世的主要史實、分析唐朝興盛原因時的思辨性學習行為,以及關于盛唐社會氣象特征與具體表現時的思維能力,判斷自己是否具備歸納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從學習成效和不足兩個方面總結評價結論。第二,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參與生生互評活動,即評價其他同學的學習優點與特長,或者就某位同學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做出客觀評價,積極借鑒歷史學習經驗,在互評活動中樹立互助意識。
其次,組織教師評價。教師評價對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實施者與管理者,能夠從主導者的角度判斷教學環境是否有效、課程資源是否充足、教學策略與課堂教學技巧是否有效等。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在課堂上做出實時評價,使學生自主總結歷史學習經驗。
依然以“盛唐氣象”為例,待學生完成自評、互評之后,教師便在課堂上講述自己的評價結論。本班學生在總結唐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現象及其原因時,都表現出了良好的知識整合與歷史認知能力,能夠比較準確地理解盛唐氣象的具體表現,但是在分析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形成原因和唐玄宗前期出現盛世局面的原因時缺乏深刻認識,并未表現出民族自豪與自信,這就說明本班學生尚未通過本節課受到思想啟迪,只關注歷史知識的整合與積累。根據這一評價結論,教師在課堂上重點引導學生探究唐玄宗前期出現盛世局面的原因,使學生進一步歸納歷史知識,同時利用視聽類的歷史文化資源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親身感知開元盛世的博大自信、繁榮萬千,使其具備振興中華的堅定自信。
最后,學校評價、家長評價以及社會評價。雖然學校領導、家長與社會教育部門并不會全程參與歷史教學實踐,但也是十分重要的評價主體,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根據本課程的實際育人情況總結學校、家長、社會的評價信息,以切實優化學生的歷史素養發展狀態。
比如,在“活動課: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組織本班學生自主探究文字、書籍、貨幣、服飾等能夠展現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特點的歷史文化,使學生親身感受歷史對現實生活的具體影響,希望學生保持獨立的思考意識。在本輪歷史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到社會上參觀漢服體驗館、唐朝服飾體驗中心、本地博物館等,接受專業人員的幫助,由此總結我國歷史文化發展歷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會主動聯系學生所聯系的社會人員,邀請對方對本班學生的歷史解釋、文化感知等行為做出客觀評價,據此判斷學生在校外實踐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和學習狀態。由此,可以進一步拓展評價內容,便于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綜合來看,多主體評價活動往往能夠促使一線教師和學生從更廣闊、更理性的角度去判斷歷史課程的教學效益,從而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其自主調整學習歷史的方式方法。同時,教師也能從發展的角度判斷學生的素質和成長情況,不會因為一時的學習變化而對學生提出不恰當的要求,有利于重構師生關系,優化歷史課程教學效益。
三、選擇多元化的評價手段
新課標指出,應綜合運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種方式推進教學評價活動,既要積極總結教學效益,也要客觀反思教學過程的實施情況,以便及時總結有效的評價結論。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根據教學需求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手段,提高評價信息的客觀性與準確性,以根據評價反饋改進教學結構,優化學生的學習行為。在此方面,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選擇合適的評價工具。
(一)選擇量性評價工具,診斷教學效益與學習成果
量性評價工具是指通過一定的數據測量去判斷學生在一定周期內的學習效益和成長狀態的一種評價手段,其特點在于數據準確、客觀,能夠幫助學生自主總結出有效的學習經驗。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以下幾種量性評價工具。
第一,課堂檢測工具,實時檢測學生在歷史學習活動中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情況,使學生能夠及時查漏補缺。比如,在“三國鼎立”教學實踐中,教師設計了課堂習題,將其作為實施課堂檢測評價的工具,就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具體過程、歷史影響等多個知識點展開測評,使學生積極總結歷史學習經驗。如果檢測出認知問題,那么教師就會及時補充歷史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三國鼎立相關的各類素材,積極完善歷史認知經驗,優化學生的知識儲備。
第二,學科作業,客觀評價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判斷學生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能力的掌握狀態,評價學生是否能夠運用唯物史觀解決歷史問題。在“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師在設計學科作業時也應秉承減負提效的基本原則,以難度遞進的分層作業去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根據作業的解答情況做出客觀的教學評價,引導學生反思當日的學習效益,根據作業評價結論設計復習活動。在此方面,教師會按照基礎作業、拓展作業與提升作業三類作業去引導學生總結所學知識,也會組織學生自主完成作業訂正與總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做出合理的評價,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狀態,同時根據作業評價反饋設計一對一的歷史答疑活動,使學生順利內化所學知識。
第三,歷史考試,公平評價學生在一定周期內的學習收獲,記錄學生的學習成長與素養發展狀態。雖然教師要努力破除“應試教育”的困局,但是無法忽視考試評價的診斷作用。因此,在選擇量性評價工具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統一的歷史考試,評價學生在一定周期內的學習狀態,并且將學生的個人答題情況制作成統計圖表,客觀分析學生的認知盲區和學習效益,關注學生的縱向發展,突出學生的學習進步,弱化考試的篩選功能,使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考試評價結果,并根據考試反饋優化下一階段的歷史學習計劃。
(二)選擇質性評價工具,追蹤教學過程與學習行為
質性評價工具往往用于評價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狀態,應綜合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具體行為、策略應用效果等,實時追蹤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歷史課程的實際實施過程,真正做到以生為本。為此,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從“學生成長記錄袋”“表現性評價工具”等多種工具中選擇合適的質性評價工具,全過程評價學生的歷史素養發展狀態,引導學生總結歷史學習經驗,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
在選擇質性評價工具時,教師組織學生裝訂活頁的“學生成長記錄袋”,鼓勵學生在這一檔案袋中收納自己在歷史學習活動中的學習記錄與成果資料,如獲得的學習獎章、參與的歷史實踐活動精彩剪輯、在歷史知識比賽中的活動剪影與成績單等。每個學生都可以自主設計個人“成長記錄袋”,隨時翻閱相應的學習資料,反思并回顧學習過程,以及所獲得的具體效益。由此,更易于促使學生反思,實現自我教育。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優化教學評價可以真正促使學生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優化一線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實際教學行為,使師生雙方根據評價反饋實現智慧共生,共同調整歷史課程教學結構。為此,初中歷史教師應根據新課標中關于教學評價改革所提出的建議,設計多元化的評價內容與標準,突出多主體評價作用,結合多元化的評價工具的有效使用,推動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與改革,有效突出評價的導向、反饋、激勵、診斷等作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