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蔚秋
勞動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但是幼兒園勞動教育與國家的教育方針嚴重不匹配,缺乏理論性指導,存在參與機會少、形式化、單一化、任務意識不強、評價方式不當等問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為幼兒勞動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生活即教育,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有利于幼兒獲得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勞動意識和勞動情感等方面的發展。
幼兒園勞動教育作為勞動教育的起點,有待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在教育部頒發的有關勞動教育的政策文件中,并未涉及幼兒園勞動教育,而且在幼兒園指導文件中,勞動教育也并未單列,可見幼兒園勞動教育與國家教育方針嚴重不匹配。因此,整理幼兒園勞動教育的相關理論文獻,尋找指導性的理論視角,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是時代教育的需要。五育融合,實現知行合一,這與陶行知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理論不謀而合。“行是知之始”,陶行知眼里的勞動教育要培養的是“手腦雙全”的人,也印證了知行合一的要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可以為幼兒園勞動教育提供理論指導,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在勞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
一、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幼兒參與勞動的現狀分析
一日生活中幼兒參與勞動的積極性相對較高,能主動告訴教師今天輪到誰值日,會特意在自己值日的當天提前到達幼兒園,在教師需要幫助的時候積極地去做,樂意為集體服務,也喜歡幫助他人。雖然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勞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參與的機會不多
從發放的問卷及訪談中可以看出,幼兒園教師對教育部新出臺的關于勞動教育的法規和政策并不是很了解,對勞動教育的專業書籍涉獵較少,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再加上長期以來幼兒園重智輕勞的理念,在一日生活中幼兒參與勞動的機會不是很多,比較常見的是值日生及種植養殖活動。值日生一周輪到一次,做值日時,由于幼兒做得不夠熟練,會由教師包辦代替;種植養殖更是走形式,平時大部分的種植養殖任務由生活教師代替,這讓幼兒缺失了很多勞動的機會。
(二)形式化現象嚴重
在長期重智輕勞的理念下,教師對勞動教育關注不夠,幼兒園勞動教育形式化現象嚴重,勞動教育價值受到影響。如種植活動,往往是教師演示栽種,幼兒象征性地挖坑、播種、澆水并拍照,其余過程都由生活教師代勞。幼兒園勞動教育課程較少,缺乏明確的目標和策略,勞動內容單一,存在“為了勞動而勞動”的現象,勞動技能靠教師講授,缺乏實踐,無法激發幼兒參與勞動的興趣,難以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三)勞動教育形式單一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當前幼兒園勞動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多樣化,無法滿足幼兒個體需要。大部分勞動任務以值日的形式開展,包括分發餐具、整理桌椅、擦桌子、澆花、收拾玩具等,任務固定、形式單一。另外,勞動內容不完善,主要集中在室內,缺乏戶外及游戲活動。長期采用單一的勞動形式,不能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勢必影響勞動教育效果。
(四)任務性意識不強
幼兒園勞動任務的分配以教師為主體,每次給值日生安排任務時,如午餐前分發勺子或紙巾時,教師就會問今天誰值日,然后讓值日生去做。大部分幼兒知道自己哪一天值日,會在值日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但是很少有幼兒主動在餐前提出自己是值日生,并自主協商分配任務,說明幼兒有勞動的積極性,但是沒有主動勞動的意識。
(五)評價方式不當
有的幼兒園勞動評價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以勞動結果作為評價標準,缺乏幼兒勞動過程的評價,評價功利性較強。例如,值日生任務結束后,大多數時候教師會看一眼任務完成情況,提出口頭表揚:“桌子擦得真干凈”“椅子擺得很整齊”,針對的都是勞動成果,然后獎勵幼兒一朵小紅花。評價只圍繞任務完成情況展開,忽略了幼兒勞動過程中的閃光點。
二、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導,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
解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關于勞動教育的內容,尋找解決當前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的辦法。陶行知認為勞動教育的目的是“謀手腦相長”,核心“在勞力上勞心”,用雙手帶動大腦思考,進而實現手腦協調發展。生活即教育,在陶行知看來,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生活需要勞動,教育需要勞動教育。在幼兒園中將勞動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實現生活的需要,解決當下幼兒參與勞動的現狀問題。
(一)勞動教育融入生活活動,形成勞動好習慣
生活即教育,在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中開展勞動教育。通過一日生活活動的各個環節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增強幼兒的勞動意識,在長期、持續的勞動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如自我服務的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以及服務性勞動的值日等。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活動中,讓幼兒在自我服務中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晨間接待時放好自己的書包、運用七步洗手法清潔手衛生、正確飲水取放杯子、戶外活動前穿脫外套、整理鞋襪;用餐時自己倒適量的牛奶、自取水果點心、餐后清潔桌面、整理碗筷;午睡時整理床鋪、疊被子、穿脫衣物;如廁時穿脫褲子、自主如廁;大移除中幼兒自己打包、運送被子,其間采用兩人抬、單人挑、利用室內滑梯完成樓層間運送等。幼兒通過自我服務性勞動掌握基本勞動技能,正如陶行知所說:“在謀手腦相長,以增進自立之能力”。一日生活活動中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服務性勞動,在幼兒園通常以值日的形式出現,如晨間接待時值日生照顧植物角的花草、收拾玩具、整理汗巾、包干區清潔等;進餐前值日生分發餐具、擺放桌椅、監督其他幼兒洗手、餐后指導其他幼兒漱口擦嘴、協助清潔桌面地面等;離園前掛好消毒毛巾、整理衣柜;擔任禮儀小天使、垃圾分類管理員等。幼兒自覺、自主地參與服務性勞動,在服務他人中體驗成就感和滿足感,形成勞動的好習慣。
(二)勞動教育融入學習活動,形成正確的勞動觀
開展探究性學習,在探究性主題活動中,幼兒提出問題、給予假設、進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習得新知。如幼兒園戶外野趣有一塊場地由于泥濘需要改造,班級就此展開勞動教育主題課程,從參與設計圖的繪制、丈量到施工現場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包括施工現場飲水機的防塵、檸檬樹的移植、安全圍擋、制作安全警示牌、清理施工現場的樹枝、搬運花草、種植草坪等,工程改造完成,但是幼兒的主題探究活動仍在繼續,他們將植物角的小魚放生到水池中,發現卡死在下水口的小魚以及掉落的葡萄柚,并由此展開探究。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勞動探究中完成了飲水機的包裹、檸檬樹移植、搭建施工圍擋設施和制作警示牌、合作搬運樹枝和花草,尋找并發現搬運過程中可以借助的各種省力工具;發現卡死的小魚是由于水池放水時下水口的水流吸力導致,從而進行下水口改造;掉落的葡萄柚引發幼兒開柚子、剝柚皮、觀察柚瓣、品嘗柚子等活動。教師適時提問、引導、追問,讓幼兒不斷探究,在主題實踐中體驗了勞動、學會了思考,驗證了陶行知的“手腦相長”。幼兒在與工人叔叔一起勞作的過程中,可以深刻地體會勞作的辛苦,進而促使幼兒對勞動成果的尊重,養成正確的勞動觀。
(三)勞動教育融入戶外運動,體驗勞動的力量
在戶外運動和體育鍛煉中創設幼兒勞動的機會,將勞動教育融入戶外活動,讓幼兒通過搬運體育器械、協助教師整理活動場地,在自我服務和服務他人的過程中養成勞動習慣,體驗勞動的成就感。如運動前幼兒自己規劃運動場地,搬運運動器械,搭建運動場地;運動后整理運動場地,歸納擺放;平時清潔和打掃運動區等。戶外運動器械都是比較重的,在搬運搭建的過程中幼兒會思考需要幾個人搬、如何搬運比較省力,會嘗試使用工具、通過不斷調整找到最節省空間的收納方法,在勞動的同時培養了幼兒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意識。幼兒在自己搭建的運動場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成就感,在勞力上勞心,體驗勞動的力量。
(四)勞動教育融入游戲活動,享受勞動的樂趣
對幼兒來說,游戲就是一種“工作”,“工作”也就是勞動。幼兒園的角色扮演游戲就是勞動游戲的一種,幼兒通過游戲再現勞動,如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扮演理發師給客人燙頭發;扮演書店老板賣書;扮演餐廳的服務員擦桌子、收拾碗筷、點單、上菜等;扮演媽媽照顧娃娃、帶娃娃看病等。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勞動,將自己想象成大人,投入度極高。在游戲中,幼兒的假想思維伴隨著創造行為,可以促進幼兒創造性能力的發展,如“書店店員”創造了“盲盒”游戲、“醫院的醫生”使用水果網包扎受傷的腿等。勞動教育也能夠融入區域游戲,開設“勞動區”,如鐘表維修區、清洗區、編織區、勞動工具制作區、木工區等,讓幼兒在區域游戲的操作中感受勞動的樂趣。“以戲代勞”的形式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夠很好地促進幼兒學習勞動技能、獲取勞動知識、培養勞動素養。
(五)勞動教育融入競賽活動,感受勞動的魅力
幼兒園需要為幼兒創造“做”的勞動環境,讓幼兒體驗“做中學”的趣味性和勞動性,可以開展勞動競賽活動,讓幼兒通過努力進行競賽,感受勞動的魅力。如開展五一勞動月“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動,包括整理書包文具、穿脫衣服、疊被子、系鞋帶、掃地等,將一日生活中的勞動事務以競賽的形式開展,讓幼兒在勞動的同時享受競賽的樂趣。又如,開展“勞動之星”大比拼,幼兒以小組的形式每周開展一次自評和互評,鼓勵幼兒發現勞動過程中的閃光點,評選“勞動創意星”“勞動美德星”“勞動小能手”“最佳勞動小組”等,以競賽的形式激發幼兒勞動的積極性,使幼兒感受勞動的魅力。這種“以賽促勞”的形式有效地實踐了陶行知主張的“教學做合一”的勞動教育理念。
(六)勞動教育融入種植活動,實現“教學做合一”
種植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更是幼兒園開展生產勞動的主陣地。如種植蘿卜,從選種、翻地、播種、施肥、澆水、抓蟲、制作稻草人、搭建暖棚,幼兒一天一天地照顧,直到蘿卜成熟,再體驗拔蘿卜、洗蘿卜、切蘿卜、刨皮、曬蘿卜干、泡蘿卜等,通過持續勞動探究事物并展開觀察記錄,體驗勞動收獲的全過程。每年的植樹節,教師組織幼兒和家長以種植小分隊的形式到戶外開展種植活動,宣傳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的理念。挖樹坑、種樹苗、填土、澆水、掛樹牌,這種種植活動不僅拉近了家長與幼兒園的距離,而且能夠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正如陶行知所說,種田就要學生在田里做,田里學,教師也在田里教。不管是種植蘿卜還是植樹,都應該將幼兒帶到相應的地方,實地做、實地學、實地教,最終實現“教學做合一”。
三、聯合社區和家長,形成園內園外勞動共育
社區和家長在幼兒勞動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的理念下,幼兒園應積極聯合周邊社區,挖掘社區中可利用的勞動教育資源,將幼兒園勞動教育向園外拓展。如組織幼兒參加周邊社區的“潔家園”“垃圾分類”“交通督導員”等活動,通過真實的社會服務性勞動,讓幼兒體會勞動之甘苦,尊重自己及他人的勞動成果。家庭也是勞動教育主陣地,幼兒園可以利用短視頻、照片、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分享幼兒在勞動教育中的進步,感受勞動教育對幼兒的影響,從而為幼兒提供參與家務勞動的機會。在參與家務勞動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勞動情感和能力,感受親子合作的樂趣。如開展家庭勞動任務清單活動,讓幼兒參與家務勞動,在掃地、拖地、洗碗、洗衣服、倒垃圾、疊衣服等真實的勞動情境中感受勞動的樂趣,形成園內園外勞動共育。
四、結語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勞動教育應“在勞力上勞心”,將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有利于實現“手腦相長”,促使幼兒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教師要通過一日生活真實情境進行勞動教育,挖掘一日生活中的勞動內容,完善勞動教育目標、策略及評價,融合園內外勞動教育,利用社區和家長資源,豐富勞動教育形式,培養幼兒的勞動素養,從而構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勞動教育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活動體系。
注:本文系2022年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規劃課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兒園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XMYJXD202203085)的研究成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