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萍娟
歷史是一門使用敘事來分析一系列過去事件,并客觀地確定導致這些事件因果關系的學科。同時,歷史也是講述歷朝歷代古今中外的人們在做人做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因此,學習歷史能夠學到很多知識,使人更加聰慧。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這就要求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教師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索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诖耍疚膶W科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歷史教學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應對策略進行探究。
一、高中歷史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五個部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唯物史觀主要是指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發展規律;時空觀念是指通過觀察和分析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的觀念;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歷史資料進行辨析,再運用可靠的史料盡可能重現歷史真實;歷史解釋指的是以歷史資料為依據和基礎,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和方法,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知的能力;家國情懷是指在學習和探索歷史事件時應該樹立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二)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對學生的要求
1.基礎知識。
歷史的基礎知識其實就是每一個歷史事件。只有理解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相關知識,才能正確地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評判,從而形成歷史認知。因此,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就要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A知識主要來自教材,學生要把握好教材內容,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更多歷史書籍,開闊視野,增加知識面的廣度,并通過閱讀大量的歷史資料和相關的理論著作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
2.學習能力。
這里的學習能力指的是學生通過主動學習而掌握知識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機械地完成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學生在學習歷史或其他學科的過程中,要堅持主動學習和探索,以掌握學科的相關能力,如閱讀理解能力、整理知識的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等。只有掌握這些能力,才能真正了解和分析歷史事件,正確理解歷史中的人文情懷,形成敘述歷史的能力。
3.理性思維。
歷史學科主要研究的是對各個歷史事件的分析,而一個硬幣有兩面,每一個歷史事件也都有其兩面性。因此,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要辯證地分析在某一特定背景下的歷史事件,客觀、理性地評判這一歷史事件的影響以及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
4.結合現實。
學習歷史的目的是以歷史為鑒,通過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來為現實中制定更好的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應該將歷史事件與類似的時事政治相結合,通過歷史事件分析當下的時政熱點,了解現實事件的發展情況。
(三)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
學校教育倡導核心素養理念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學生活學活用所學知識。同時,將知識的教學與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更好地“以史為鑒”,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視角的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困境
(一)課堂教學內容單一、枯燥
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環境的影響,大部分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僅講授課本上的歷史知識,很少甚至從來沒有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按照書本上的歷史背景、歷史人物、事件發展的大概過程以及歷史影響進行講解,對歷史背景、人物以及具體的歷史事件有關的內容并未進行拓展,教學內容單一,導致學生對教師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感到枯燥乏味,加上高中歷史知識相較于初中難度有所增大,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逐漸失去歷史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導致學生只是應付了事,并未真正學到知識,更無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從而使高中歷史教學難以達到真正的目的。
(二)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由于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以及高中階段升學壓力的增大,教師和家長更加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部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仍然以“填鴨式”教學為主,告知學生考試重點以及必考點,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知識點,并未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評判,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考試后很快就遺忘所學知識。
(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不夠合理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普及。然而,要想使用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高效教學,關鍵在于利用多媒體技術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學習,而非只是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形式上的教學。大部分高中歷史教師未能真正掌握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時機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只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本堂課的知識點和知識圖解等,將多媒體課件做成電子板書,沒有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也未對教材知識進行補充和拓展,忽視了多媒體技術其他功能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此外,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時,未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只是一味地播放課件展示知識內容,并未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的時間,在準備課件時,基本上是直接在網上下載,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完善和調整,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新課改的要求,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阻礙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四)缺乏對學生的人文教育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還要了解其中的文化資源,體會背后的人文主義精神,以豐富自身的精神文化內涵。在歷史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加強學生的精神文化修養,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然而,在實際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受升學壓力和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很少花時間帶領學生探索歷史事件背后隱含的人文主義精神,缺乏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難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五)未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
當今的教學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完善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然而,在實際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只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沒有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知的能力,而且未能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內涵,導致學生缺乏歷史學習興趣,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未能在課下拓展相關知識,探索歷史事件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從而導致歷史教學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影響了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視角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
(一)通過時間維度和空間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時間軸、空間地圖或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引導學生了解每個歷史事件之間的關聯,從而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例如,在部編版高中歷史《三國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本課內容的時間軸,在講解每一個時代的文化歷史事件時,都將其清楚地標注在時間軸上,使學生了解前朝的歷史遺留問題對后朝文化的影響,從而對三國至隋唐五代中各個朝代的文化特點和文化的發展形成更直觀、清晰的認識。
(二)結合生活實際和時事政治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以史為鑒,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為了更好地了解歷史的實質與內涵,教師應該加強歷史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結合時事政治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例如,在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梳理完該時期的歷史發展后,教師可以結合當下的時政熱點以及當前社會主義的建設項目,讓學生思考并小組討論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規律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加強對學生唯物史觀的培養。
(三)拓展和辨析歷史資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也就要求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識,而是拓展知識內容,利用課外資料擴大知識面。高中歷史的課外資料就是教材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教材上的知識內容以外,還應結合相關的歷史資料對教材知識進行補充和拓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找和分析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例如,在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古時期的歐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歷史資料對該時期的歷史發展特點進行補充和拓展,如中古時期的歐洲主要國家的各種制度、經濟發展狀況、文化特色等,引導學生對這些歷史資料進行辨析,加深學生對該時期歷史發展的認識和了解。
(四)開展歷史辯論和敘述,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史料實證在某種意義來說也屬于一種歷史解釋,而歷史解釋不僅是辨析史料重現歷史,更是以歷史資料為依據,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歷史事件,從而培養敘述歷史的能力,形成歷史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通過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以及考試成績來檢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辯論賽,或在課后讓學生寫下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想,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例如,在部編版高中歷史《全球航路的開辟》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辯論賽,讓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辯論:全球航路的開辟給美洲大陸帶去的是文明還是災難?辯論結束后,隨機選取幾位學生對辯論內容進行評價和總結,最終由教師親自點評,在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這一話題查詢相關史料,寫下自己的看法。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也能在極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其辯證思維,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五)引導學生挖掘歷史事件的文化內涵,體會家國情懷
除了專業素質的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點,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師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要積極引導學生探索歷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強化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豐富其精神文化內涵。例如,在部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當代中國的外交》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探索中國的外交史,了解每個時期外交的特點、原因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使學生認識到建立大國外交的必備條件,以及當代中國為此所作出的種種努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自豪感,陶冶其愛國情懷,促使學生更努力地提升自己,以便日后積極參與祖國的建設,增強社會責任感。
(六)正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方式不能只是簡單地將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電子板書,而是應該結合多媒體技術的其他功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展示更多的歷史資料和紀錄片,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例如,在部編版高中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播放一段該時期的歷史紀錄片,創設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認真地投入課堂教學。同時,歷史紀錄片能夠通過直觀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對人才的培養不能局限于培養專業知識和技能,對綜合能力和精神文化的培養也是當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吸取和借鑒前人的經驗教訓。因此,高中歷史教學不能僅圍繞應試和升學來開展,而是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五大歷史核心素養,以便學生能夠以史為鑒,更好地提升自己、建設社會。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