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開枝
呂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一脈相承。2021年9月,呂梁精神成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

今年7月中旬,由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主辦,山西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呂梁市委市政府等單位承辦的首屆革命老區文化傳承振興會議在山西呂梁市臨縣磧口鎮召開,就大力弘揚老區精神,推動老區文化振興,以老區文化助力高質量發展進行交流探討。我參加了這次盛會,感受很多。
呂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一座英雄輩出的城市。在革命戰爭年代,這里是紅軍東征的主戰場,革命圣地延安的東部屏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晉綏邊區首府、八路軍120師總部、中央后委機關所在地。為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西視察,第一站就來到呂梁,總書記指出:“革命戰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而奮斗。”總書記兩次視察山西,都提到要大力弘揚呂梁精神。2021年,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成為第一批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
薪火相傳的精神滋養著呂梁老區。近年來,呂梁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奮勇爭先蹚出轉型發展新路為使命,推動形成“一切為了轉型、一切服務轉型”的工作格局。新時代呂梁精神煜煜生輝。我們要學習呂梁精神,并將其用在當今時代,為促進新時代廣東老區振興發展加油鼓勁。

臨縣磧口鎮
植根于呂梁大地的呂梁精神,承載著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呂梁兒女在戰爭年代形成的獨特的精神風貌,是呂梁人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不朽豐碑。呂梁精神的基本內涵是“對黨忠誠、信念堅定,不怕犧牲、敢于斗爭,顧全大局、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戰勝萬難”。對黨忠誠是呂梁精神的靈魂,不怕犧牲是呂梁精神的品格,顧全大局是呂梁精神的核心,艱苦奮斗是呂梁精神的基石。
共產黨人的精神底色是奮斗。呂梁精神內涵豐富,其中“艱苦奮斗”是貫穿始終的紅線,體現了不畏艱難、自力更生、迎難而上、勇于勝利,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1937年全民族抗戰開始后,八路軍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太行山區出現了“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場面。1941年至1943年,晉綏邊區遭受了空前嚴重的自然災害,群眾和部隊的吃飯、穿衣都出現了嚴重的困難。在極度艱難的歲月里,根據地開展了“四大動員”(擴兵、做軍鞋、獻金、獻糧),用艱苦奮斗開創了豐衣足食的局面。呂梁人民“養兵十萬,犧牲一萬”,組成保衛延安的堅強屏障。呂梁兒女前赴后繼、無私奉獻,涌現出賀昌、劉胡蘭、劉少白等無數仁人志士。呂梁兒女憑借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克服重重困難,走出困境、走向勝利。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呂梁人民繼續發揚革命戰爭年代的精氣神,取得了一個個振奮人心的發展成就。2020年之前,在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山西就有兩個,分別是呂梁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太行呂梁兒女堅定“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土地”的決心,取得脫貧攻堅重大勝利。截止2020年初,全市10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143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現行標準下全市5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今在“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呂梁創造性作出打造“985”重點產業鏈(9個工業經濟重點、8個特色農業產業、5個服務業重點產業)和“1+7+N”特色專業鎮的戰略考量,“兩大三新”(大數據、大旅游、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新興產業引領轉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呂梁速度”。2022年,全市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只有337萬人口的呂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324億元,位居山西第二。

1.作者(前右二)和與會人員參觀呂梁市臨縣磧口古鎮
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一代又一代呂梁人接續譜寫著英勇頑強、鍥而不舍、團結拼搏、奮發有為的時代華章。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艱苦奮斗,不僅是呂梁人民一路走來、勇往直前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它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斗爭精神,即不怕艱難困苦,英勇頑強去戰勝困難;一種創業精神,即在艱難困苦中,奮發向上,銳意進取;一種獻身精神,即為國家和人民利益樂于奉獻、勇于獻身。
“把偉大的呂梁精神用在當今時代”,這是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呂梁期間對呂梁發展提出的殷切期望,更為呂梁人民決戰脫貧攻堅、續寫新時代呂梁發展新篇章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呂梁精神與老區精神一脈相承,既體現了各自鮮明的特色,又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它們是一種革命情懷、一種奮斗精神、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要在弘揚中賦予以新的時代內涵。

2.會議現場
2022年底,廣東省委出臺了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簡稱“百千萬工程”)。這是我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全省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在新起點上更好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所作出的決定,是省委著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部署。
多年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而突出短板在縣、薄弱環節在鎮、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并多在粵北、粵東、粵西的革命老區。實施“百千萬工程”,從“建設強富綠美新縣域,強化鄉鎮聯城帶村的節點功能,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這四個方面入手,縣、鎮、村各展所長、齊頭并進,把短板變成“潛力板”,使廣東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攻堅的時刻,呼喚思想引領;奮進的征程,更需精神激勵。“百千萬工程”的宏偉目標、艱巨任務、光榮使命,我們要把呂梁等偉大的老區精神用在當代,推動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取得新突破,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堅定“勝”的信念。革命戰爭年代,正是義無反顧跟黨走的信念決心,支撐老區兒女克服千難萬險,奪取了革命的勝利。要鑄牢政治忠誠,強化使命擔當,提升工作質效,把總書記的深情關懷和殷切期望轉化為新征程上奮力前行、開創新局的強大動力,認真落實省委的具體部署,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咬定青山的韌勁毅力抓好“百千萬工程”實施,進一步激發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強勁動能。
使出“闖”的干勁。發揚老區人民能吃苦、能戰斗、能攻堅的精神品質,樹立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主動謀劃、靶向問診,聚焦強縣、興鎮、富村,全力寫好“大發展”文章。扭住縣域經濟“牛鼻子”,統籌抓好產業興縣、強縣富民、縣城帶動,做優做強縣域支柱產業、優勢產業,打造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強引擎”,打造強富綠美新縣域、美麗興旺新城鎮、宜居宜業新鄉村,
堅持“干”的作風。強化組織領導,持續提升指揮效能;壓實工作責任,建成建好“打卡點”,在做大縣域上、做強產業上、做特鎮村上持續發力;改進工作作風,加強調查研究,密切聯系群眾,堅持真抓實干,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加強基層黨建,健全完善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創新的基層治理新模式,持續擦亮黨建引領品牌,發揮好凝心聚力作用。
形成“聚”的力量。各級老區建設促進會要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協助有關部門促進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強調查研究,抓好建言獻策,發揮橋梁作用,大力弘揚老區精神,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推動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最大氣磅礴的書寫,源于精神;最振奮人心的變化,始于奮斗。偉大的老區精神需要理念傳播、需要實踐傳播、需要內心感悟,把偉大的老區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用偉大的老區精神補思想之鈣、聚篤行之力、盡為民之責,我們定能交出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百千萬工程”新答卷。

3.“革命老區文化建設成果展”活動優秀作品和組織單位頒獎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