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依麗


皓月當空,星光璀璨。望黃河奔涌、品磧口民俗、憶晉商傳奇、頌紅色精神—7月18日晚,呂梁臨縣磧口鎮舉行了一場露天“大戲”—實景演藝《如夢磧口》。整個演出以麒麟山莊獨具特色的建筑為舞臺背景,以兩個大型旋轉臺為觀眾席,運用高科技舞臺技術和燈光投影矩陣,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美妙絕倫的視聽盛宴。這臺戲是近年來呂梁市創作的紅色經典文藝作品之一,是呂梁紅色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呂梁大地革命歷史厚重,現有紅色遺址413處。近年來,全市大力傳承紅色文化助力革命老區發展。這個夏日,筆者觀看視頻、聆聽介紹、欣賞演出、游走古鎮、閱看圖書、瞻仰遺址,深深感受到呂梁紅色文化的震撼力。
呂梁大地星羅棋布的紅色故地,承載著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顯著歷久彌新的初心使命。近年來,該市發揮好紅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的獨特作用,讓廣大百姓在享受各類紅色文藝精品的過程中自覺接受黨史的浸潤和滋養。
“十三五”期間,呂梁市爭取國家和省投資4332萬元,實施了12個紅色資源保護修繕項目,編制了43個紅色資源修繕設計方案。2023年,全市啟動開發31個文旅建設項目,其中在建的億元以上的項目10個。
近年來,呂梁市組織創作了《詩意中國 英雄呂梁》情景晚會,舞劇《劉胡蘭》《呂梁英雄傳》、木偶戲《紅軍娃》等一批紅色文創產品,在呂梁學院掛牌成立了“晉綏研究中心”,舉行了《晉綏日報研究文存》首發式,進一步擦亮了呂梁老區紅色名片,拓寬了傳承紅色精神的陣地。
“魅力、活力、希望、綠色、幸福”五個關鍵詞,描繪了“綠色發展、生態宜居、城鄉靚麗、人文和美、富裕安康、氣正風清”的美麗幸福新呂梁的壯美畫卷。

晉綏邊革命紀念館

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

毛主席東渡黃河舊址

《如夢磧口》實景劇演出結束后,領導與演員合影
隨著在全市“打造一批文化地標,提升一批文創產品,叫響一批文旅品牌,著力補齊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短板,加強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創作推出文藝精品力作。并將啟動磧口和杏花村5A景區建設,集中力量打造10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成立呂梁中華文化促進會、晉綏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紅色文化、黃河文化、晉商文化、廉政文化、民俗文化、汾酒文化、生態文化燦若星辰,百花齊放的文化薪火相傳,鐘靈之氣孕育著無限生機,已經成為百姓心中的文化之都、幸福之城。
磧口古鎮,位于黃河之濱,有“水旱碼頭小都會”的美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是華北通往延安的主要運輸口岸,為繁榮邊區經濟和解決八路軍、解放軍的物資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磧口古鎮迎來新發展,獲得了省級風景名勝區、首個省級旅游扶貧試驗區等稱號。依托其獨特的自然環境、極富創意的黃河邊露天實景演出《如夢磧口》,2020年9月底首演至今演出300場,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把呂梁精神融入到建設美麗幸福呂梁的生動實踐中。近五年來,呂梁市各紅色景點游客總人數達到415萬人次,高峰年達到116萬人次。紅色文旅融合產業的發展帶“火”景區服務業。依托紅色蔡家崖、“四·八”烈士紀念館,文水縣劉胡蘭紀念館,石樓縣紅軍東征紀念館等,當地百姓通過開辦農家樂、旅游產品商店、發展特色產業,穩穩走上了小康之路。在7約18日舉辦的革命老區文化傳承振興(呂梁)會議上,舉行了中國革命老區影像志《紅色記憶》呂梁篇拍攝開機儀式。進行了項目簽約,現場共簽約10個項目,投資額45.6億元。
呂梁是“紅色文化強市”,用心用情用力,對紅色文化建設全局工作中具有根本性影響力即“統”“導”“管”的問題加強領導;把創新紅色文化功能實現機制作為傳承老區精神的重要抓手,增強紅色文化潛在功能作用的實際功效,適應現代傳播發展的新特點,提高宣傳教育實效;讓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相融合,讓紅色旅游帶動鄉村振興,使紅色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紅色文旅產業的發展“快起來”。他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給我們以諸多學習借鑒。我們應結合廣東老區的實際,像呂梁那樣,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振興革命老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