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遠來 何 曉

近年來,大埔縣積極推廣“先造后補”造林機制,通過政策撬動和吸引各類企業、集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個人等投資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造林的積極性,著力提高造林成效和森林質量,推動該縣國土綠化提速提質增效,讓建設綠美大埔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用綠色鋪就高質量發展底色。
由廣東省中聚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種植位于湖寮鎮雙坑村“先造后補”的造林點,面積有48畝,現在樹苗都呈現茁壯成長的狀態。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說,他們分別在湖寮鎮雙坑村、河腰村,楓朗鎮楓朗村、上山下村共造林近600畝,有紅錐、楓香、黑木相思、油茶等樹種。
“‘先造后補’這個政策能給我們帶來收入,又能為大埔的綠化作貢獻,是一個好政策。這些樹是今年3月份種的,我們都有進行良好的養護管理,保證樹苗茁壯成長,到時候這片林子驗收達標就可以拿到財政補助1200元每畝。”廣東省中聚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李萬省說。
“先造后補”造林模式對樹種、密度、樹高都有嚴格要求,不僅僅只是種樹,而且是要把樹種好,這也保障了造林質量。采取“433”標準進行補助,即:當年造林達到驗收標準,當年支付相應造林補助標準的40%;造林第二年達到驗收標準,再支付相應造林補助標準的30%;造林第三年達到驗收標準,再支付相應造林補助標準的30%。
“在宜林荒山荒地、林中空地、疏殘林地、石漠化地區或水土流失區人工造林以及跡地更新連片面積30畝以上,并計劃進行三年三次撫育的造林地可納入申請造林補助。珍貴樹種模式造林或優良鄉土闊葉樹種模式造林每畝補助1200元。”縣林業局生態修復股負責同志說,今年完成了12450畝“先造后補”造林,三年來,全縣“先造后補”造林近3萬畝,對造林主體給予每畝1200元補助,總投入3500多萬元。目前,先后有20多家造林企業的造林,納入“先造后補”補助,涉及全縣13個鎮。
為探索創新造林機制,提高造林主體的造林積極性,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加快推進林業生態建設,2020年上半年,大埔被省、市列為試點縣后,縣林業局多措并舉開展“先造后補”造林機制試點工作。至目前,試點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
據了解,大埔全縣共有林地295.48萬畝,森林面積292.29萬畝,森林蓄積量106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9.15%。今年以來,大埔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部署要求,圍繞綠美建設三大任務九大工程和創森驗收32項指標,不斷推深做實林長制和綠美各項重點工作,為持續提升綠美廣東生態質量作出大埔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