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寬,趙庚潤,滕 飛
(1.上海市水利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規劃科研分院,上海 200061;2.上海灘涂海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 200061)
河網水污染極易引發區域水生生物死亡、水體黑臭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附近人員生活生產安全。近年來,河網水污染已成為社會及公眾關注的焦點。受潮汐影響,感潮河網地區多依靠閘泵控制調度,水體流動性弱,自凈能力較差,更易發生水污染事件[1-2]。2022年1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年~2035年)》,要求在2035年前,島內市、區級河道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的比例為100%,鎮級河道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的比例不低于95%[3]。
通過水質監測調查,分析模擬河網水質變化規律,進而掌握水質污染特征,在河網水質污染防治工作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現狀水質監測進行污染溯源,對流域污染變化規律及其組成和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可找出潛在問題并針對水污染特征提出相應防治措施[4-7];通過構建數值模型研究區域內各水質要素的時空分布規律,可提出相應防治措施,并分析預期成效[8-11]。
目前,對崇明島從監測數據分析到數值模擬再現的深入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2020年崇明島779個河長辦斷面水質監測數據,探尋崇明島河網水質污染時空分布規律,通過構建水動力水質模型,進一步剖析河網水質污染特征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建議,以期為推動崇明島水污染防治,服務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研究中涉及的人口、經濟、農業、氣象數據來源于《崇明區統計年鑒》《中國縣域統計年鑒》及崇明區統計局官網,崇明區河長辦監測斷面水質數據來源于崇明區水務局。
崇明島地處長江入海口,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崇明島河網水系密布,由32條骨干河道(市管及區管),600余條橫向鎮管河道與之溝通,中間另有15 000條村級河道及泯溝與之相連,現狀(2020年)河湖水面率9.07%[12]。崇明島779個河長辦監測斷面點位空間分布及2020年全年年均水質情況見圖1。
1.3.1 污染物評價及核算
本研究水質評價依據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13]進行單因子評價,即
(1)
(2)
式中,pi為單項指標污染指數;Pi為斷面綜合污染指數;ci為評價指標實測濃度;c0為對應指標標準濃度允許的最高值;n為該斷面水質評價總指標總數。
生活污染、種植業及養殖業非點源污染物入河量依據《排放源統計調查產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數手冊》(2021)附表2及附表3進行核算[14]。
地表徑流污染負荷計算采用輸出系統模型法進行核算[15-16],核算公式為
Q=0.001·EMC·R·A·P
(3)
式中,Q為面源負荷量,kg;EMC為下墊面降雨徑流事件平均濃度,mg/L;R為年徑流系數;A為集雨面積,km2;P為降雨量,mm。
1.3.2 污染物遷移轉化過程模擬
本研究通過一維非恒定流Saint-Venant方程組及對流-擴散方程,構建一維河網水動力水質模型,對崇明島河網水流狀態及污染物的遷移轉化過程進行模擬。
水流連續方程為
式中,B為水面寬,m;h為水深,m;t為時間,s;Q為流量,m3/s;x為河段長,m;q為旁側入流或出流,m3/s。
水流動量方程為
式中,u為斷面平均流速,m/s;g為重力加速度,m2/s;n為糙率;A為河道斷面面積,m2;z為水位,m;R為水力半徑,m。
污染物遷移轉化方程為
式中,ci為水質指標濃度,mg/L;Ex為河流污染物擴散系數,m2/s;Sci為源漏項,Sci=-kihci,其中ki為對應于ci的降解系數,d-1。
1.3.3 污染物平衡關系
河網納污量是源(入量)和匯(出量)交替的動態存量,依據質量守恒關系,即
ΔW=(Wj+Wo)-(Qi+Qp)
(7)
式中,ΔW為河網納污通量;Wj為時段降解量;Wo為河網外排污染物通量;Qi為引水口門污染物匯入通量;Qp為污染物入河量。
由圖1可知,III類及以上水體測點共539個,占比69.2%;Ⅳ類水體測點237個,占比30.4%;Ⅴ類水體測點3個,占比0.4%。現狀水質情況離要求差距較大,其中26個國考、市考斷面中,Ⅲ類及以上水體占比80.8%,Ⅳ類水體占比15.4%,Ⅴ類水體占比3.8%。崇明島2020年溶解氧基本達標,總磷超標(IV類、Ⅴ類、劣Ⅴ類)嚴重,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濃度大面積范圍已越過III類水體指標下線,如圖2所示。

圖2 崇明島污染監測插值(水質指標)
崇明島不同月份水質評價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崇明島水質隨季節呈現出顯著的變化,冬春季水質較好,11月~翌年3月超標水體占比低于45%,水質2月份超標最少,超標點位占比27.08%;夏秋季水質較差,4月~10月超標水體占比均超過50%,尤以夏秋季4個月(6月~9月)超標最為嚴重,7月份超標點位占比96.27%。
崇明島河網月際水質監測點評價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高污染集中在城橋鎮(西北區域)、陳家鎮(東南區域)、新海農場(北部)等種植區,污染強度較高的地區與糧食產區及中心城鎮高度吻合,其余地區污染分布分散。全島既有集中污染區域,又存在大面積面源污染,污染防治難度較大。

圖3 崇明島逐月水質污染分布
崇明區2020年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的非點源污染來源統計結果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污染主要來源于種植業,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3個水質指標污染種植業負荷量占比均超80%。

圖4 崇明島非點源污染來源分布
統計崇明島2020年降雨情況,并以蔬菜產量為指標衡量崇明島肥料施用情況,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崇明島主要污染(以主要污染物總磷為例)情況與降雨及施肥情況顯著相關,施肥月份與水質較差的時段保持一致,水質濃度隨降雨量季節性變化。春季及夏季過度施肥,冗余的氮、磷元素沉積和吸附在土壤中,6月~8月伴隨農田漫灌及強降雨,污染物大量進入河網。種植業是崇明島河網污染的來源,降雨是污染物進入河網的催化劑。

圖5 崇明島總磷濃度-降雨量-蔬菜產量關系
依據水動力水質模型結果,分骨干河道(市管及區管河道)及支級河道(鎮管及以下河道)提取各河段水量及納污量,崇明島骨干河道年均水量約9.54萬m3,年納污量約7.8 t;支級河道年均水量約11.32萬m3,年納污量約20.0 t,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環島運河等骨干河道占河網總水量的46%,納污量僅占比28%;而鎮管等支級河道占總水量的54%,納污量卻占比高達72%。說明骨干河道水量略低于支級河道水量,但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支級河道中,且骨干河道納污量年內變化較小,基本能維持在一個穩定且不超標的水平上,而支級河道納污量年內變化較大,污染水平較高的夏秋季納污量約是污染水平較低的冬春季納污量的2倍。

圖6 崇明島骨干及支級河道納污量
崇明島河網污染物引排水削減量為河網排出和攝入污染物的差值,依據公式(7)計算河網自凈降解量,其與引排水削減量的關系如圖7所示,各月引調水及河網自凈削減量及占比如表2所示。崇明島河網污染物削減主要依靠自凈降解,且春秋兩季流動性強的月份,自凈降解量較高;引排水能起到一定的削減作用,在水動力強、污染高的夏秋季削減量高,占比約25%~30%,在流動性低的冬季削減量低,占比約10%~15%,其余的月份占比15%~20%。
崇明島河網水質污染主要來源為種植業污染,污染物主要囤積在支級河道,呈典型的季節性變化及降雨正相關性,污染削減方式主要依靠河網自身降解。因此,為治理崇明島河網水質污染,須從外部污染削減攔截、內部污染重點治理和河網自凈能力提升3個方面開展。
通過增加有機肥施放量、節水灌溉、治理農田末端尾水等方式,削減農業面源負荷量及污染物入河量,可有效降低土壤中囤積的氮磷物質含量;通過疏浚和加寬支級河道,連通斷頭河道,發揮崇明島現有涵閘的引排功效,在保障防洪安全情況下抬升河網水位,增加引排頻次等方式提升河網流通性,增加河網自凈能力。
此外,增強崇明島支級河網流動性的同時,支級河道內部囤積的污染物大量擴散至骨干河道,短期內有引發河網污染加劇的可能,應在重點地區開展集中水污染治理,盡量削減污染擴散程度。
(1)崇明島水質達標率69.2%,污染強度較高的地區與糧食產區、城橋鎮等中心城區高度吻合,其余地區污染分布分散;水質月際差異明顯,4月~10月超標水體占比51.69%~96.27%,11月~3月超標水體占比27.08%~44.46%。
(2)種植業是崇明島河網污染的來源,冗余的氮、磷元素沉積和吸附在土壤中,夏秋季伴隨農田漫灌及強降雨進入河網;污染物主要囤積于支級河道內部,骨干河道水量占比46%,納污量占比28%,支級河道水量占比54%,納污量占比72%。
(3)崇明島河網污染物削減主要依靠自凈降解,且春秋兩季流動性強的月份,自凈降解量較高;引排水能起到一定的削減作用,在水動力強、污染高的月份削減量高,占比約30%,冬季等流動性低的月份削減量低,占比約10%。
(4)針對崇明島河網水質污染特征,治理須從外擋源漏、重點治理、內提動力出發,削減河網納污量,重點開展支級河道污染治理,提升河網水動力,增強河網自凈能力。建議通過凈化支級流域末端尾水、提升支級河道流動性、開展高污染片區集中治理、加大引排能力及頻次等針對性措施有效改善污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