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傳忠
【關鍵詞】先進制造業 現代服務業 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實現整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產業分工與協作越來越深化,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也稱“兩業融合”)成為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深刻變革背景下產業體系發展的新趨勢,對于提升我國要素生產率、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就,連續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地位。我國是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制造業發展成就主要得益于完整工業體系優勢、廣闊市場優勢及產業規模優勢等多重紅利的疊加。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培育壯大服務型制造、網絡化協同等新業態新模式,是提升我國制造業效率和競爭力、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制造業乃至整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產業融合是技術變革與發展的必然結果。“產業融合”概念的提出大致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的作用,首先在以計算機為代表的通信技術產業領域出現產業融合,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融合不斷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網絡經濟快速發展,依托互聯網的應用,包括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在內的產業融合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第四次工業革命孕育發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多個產業得到快速應用,其所具有的高擴散性、強滲透性、廣賦能性,使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進入一個范圍更廣、程度更深的新階段。第四次工業革命條件下兩業融合與智能制造的發展緊密相連。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是先進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貫穿于產品、制造、服務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及系統整體優化集成,從而實現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服務化,提升制造業競爭力。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智能制造發展的基本模式或范式表現為由數字化制造為主向以網絡化制造為主,進而發展到以智能化制造為主的演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制造業服務化程度不斷加深,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水平不斷提高。
企業與用戶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聯接和交互,通過掌握用戶個性化需求,將企業產業鏈延伸到微笑曲線的兩端,企業生產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企業形態從生產型企業轉向生產服務型企業,企業由賣產品轉向賣“產品+服務”,從而出現制造業服務化、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由此大大深化了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
從現實實踐看,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按融合方向可分為兩種基本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制造業向服務業融合,即制造業服務化,它又可分為兩種具體形式:一是制造業企業通過拓展自身業務,由單純的制造延伸到研發、設計、市場營銷、數據服務、遠程運維等服務環節。例如,英國的羅爾斯·羅伊斯公司,通過改變運營模式,擴展發動機維護、發動機租賃和發動機數據分析管理等服務,通過服務合同綁定用戶,增加了服務性收入。這種形式的融合,使企業仍舊停留在制造業,不過大幅度增加了知識產權、營銷、數據分析等服務的收入比例,并且這些服務業務仍然是圍繞自身的制造業務。二是一些服務功能較為健全的制造業企業將制造業務外包甚至剝離出去,自身轉型為制造業全行業服務的服務型企業。例如,美國IBM公司,曾以商用計算機制造為主要業務,目前已轉型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全球擁有雇員31萬余人,業務遍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近年來一些裝備制造企業也通過市場化兼并重組,開始面向全行業,向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通過分離制造業,實現了從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的轉型。
第二種模式是服務業制造化,即服務業向制造業的滲透和融合。這種融合的主要形式是服務業作為制造業的中間投入,以咨詢、設計、研發、物流、金融和供應鏈、數據服務、云計算、系統解決方案等服務要素的形式注入制造業,提升制造產品的附加值。此外,現實中還有其他形式,如服務衍生制造業務,有的電商、研發設計等服務企業,發揮自身在大數據、技術、渠道、創意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委托制造、品牌授權等方式向制造環節拓展延伸。
在智能制造發展過程中,服務型制造作為制造業企業將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制造模式,是實現兩業融合的重要模式。它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導向,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賦能制造業,打造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平臺,實現制造業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全生產環節的服務增值。服務型制造的具體路徑主要有:一是加大制造過程中生產性服務要素的中間投入,也就是將高端生產性服務要素注入生產制造過程,通過提高制造過程的技術、信息、智能含量,提升制造業效率和競爭力;二是拓展延伸制造業價值鏈環節,尤其是向價值鏈高端環節延伸,提升制造業價值鏈分工地位。從國際上看,無論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還是日本的“互聯工業”戰略,都十分強調通過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形成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體系或產業生態,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兩業融合的各個環節賦能或者衍生出新的增值服務。有關數據顯示,在制造服務化程度最高的美國,制造與服務融合型企業占制造企業總數的接近60%。在世界500強企業中,56%的企業從事服務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