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治,劉長崗
(河南省淅川縣畜牧發展中心,河南 淅川 474450)
雞壞死性腸炎是由產氣莢膜梭菌(A 型或C型)引起的一種急性非接觸性傳染病。
產氣莢膜梭菌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細菌,在土壤、飼料、糞便及人和動物的腸道中都可以檢測到。正常雞的嗉囊、小腸和盲腸中也存在該菌,但并不會引起發病。當雞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因疾病等原因導致免疫力下降時,腸道菌群遭到破壞,腸道中的產氣莢膜梭菌可大量繁殖,導致壞死性腸炎發生。
產氣莢膜梭菌為直桿狀,單個或者成對存在,為革蘭氏陽性菌,沒有鞭毛,也不能游走,芽孢大而卵圓,在菌體中央或者近端,芽孢一般在由有氧環境進入無氧環境時產生,平時極少形成。產氣莢膜梭菌有5個型:A型、B型、C型、D型和E 型,雞壞死性腸炎主要由A 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少數由C型引起。
該病一年四季都可出現,但多發生在炎熱潮濕的夏秋季。雞發生壞死性腸炎后,不僅會影響生產性能,還會導致繼發其他疾病,其死亡率與診斷是否及時,以及治療措施是否得當有關。如果治療不當,死亡率會明顯升高。
一般情況下,壞死性腸炎主要導致肉雞發病,多發生于育雛雞、育成雞和平養雞。2~5 周齡,尤其是3周齡肉雞最易感,5周齡以上的蛋雞也易感,平養雞比籠養雞更易感。雞壞死性腸炎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也可垂直傳播。
3.1 飼料原因 飼料中含可溶性非淀粉多糖較高的谷物類原料(小麥、黑麥、大麥等)可增加食糜黏度,延長其在腸道中的通過時間,這為產氣莢膜梭菌的增殖提供了營養。雞攝入了較高量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后,飲水量也會增加,這易造成墊料濕度增加而滋生細菌,使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升高。
動物蛋白可以提高家禽嗉囊的pH 值,促進產氣莢膜梭菌的繁殖。動物油(如豬油、牛油)較植物油更易增加腸道中產氣莢膜梭菌的數量。飼料中的高鋅也會誘發雞壞死性腸炎。
3.2 球蟲病 雞感染球蟲病后,腸道上皮細胞裂解,導致血漿蛋白泄露,并誘導宿主的黏附炎性反應,為產氣莢膜梭菌的生長提供營養,從而引發本病。
3.3 應激 如驚嚇、轉群、運輸、溫度突變、更換飼養員等,會破壞雞只機體的生理平衡,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引起壞死性腸炎。
4.1 臨床型 患雞突然發病,四處亂竄,然后倒地死亡,多數在發病1~3 d內死亡。
4.2 亞臨床型 患雞死亡率較低,表現為食欲減退,腹瀉,肛周黏附糞便等,其生長發育受阻,經常發生繼發感染。
4.3 慢性型 病雞精神沉郁,閉眼嗜睡,雙翅下垂,羽毛雜亂,采食量減少或者廢食,排紅色甚至黑褐色煤焦油樣惡臭稀糞,糞便中有時會帶有血液和腸黏膜。
打開病雞腹腔可聞明顯的腐臭味。特征性病理變化在腸道,尤其是小腸后段1/3,即空腸和回腸病變最明顯,該部分腸管充滿氣體,擴張為正常腸道的2~3倍,腸壁充血且變薄、易脆,腸壁上附著黃褐色的偽膜。發病后期,雞的整個腸道嚴重壞死,呈灰黑色,剪開腸道,見黑色、惡臭的液體。病雞肝臟腫大且瘀血,表面有不規則的黃色壞死灶,心包積液,腎臟稍腫大,色澤變淡。
6.1 鏡檢 采集病死雞小腸內容物或腸黏膜刮取物制成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結果見大量單個、成對或短鏈狀的兩端鈍圓的粗大革蘭氏陽性菌。
6.2 細菌分離培養 將采集到的病料接種在血液瓊脂平板上,厭氧條件下,37 ℃培養24 h后,長出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光滑、邊緣整齊、不透明的白色菌落。血液瓊脂平板有明顯的雙重溶血區,內環完全溶血而透明,外環較暗。
6.3 生化試驗 取上述典型菌落接種在肉湯培養基中,37 ℃培養24 h后,挑出沒有被污染的純培養物接種于生化培養基內,37 ℃培養24 h,結果發現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蔗糖、果糖,產酸產氣,不發酵甘露醇的細菌(即產氣莢膜梭菌)。
7.1 加強飼養管理 搞好舍內衛生,及時清理舍內的糞便等污物,并做好圈舍和工具等的消毒工作。控制飼養密度,避免飼養密度過大。加強通風換氣,避免舍內濕度過高。嚴控飼料品質,供給雞新鮮、營養全面的飼料,飼料不得霉變及被污染??稍陲暳现羞m量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提高雞的抵抗力。
雞避免發生應激,換料要逐步進行,最好過渡5~7 d;接種疫苗及轉群前后,可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VC、多維或電解質,增強雞群的抗應激能力;控制好舍溫,避免較大的溫差導致雞群出現呼吸道疾病和感冒等。
7.2 接種疫苗 預防雞壞死性腸炎有活苗、滅活苗、類毒素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等。養殖場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及周邊疫情制訂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保質保量地完成免疫接種工作。
7.3 防控雞球蟲病 雞感染球蟲后,極易繼發感染壞死性腸炎。防控雞球蟲病養殖場要做好雞群的日常管理,控制好舍內的溫濕度,并加強通風和消毒,防止誘發球蟲病??山臃N疫苗降低球蟲病的感染風險。如場內雞已感染球蟲病,可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
7.4 抗生素替代措施 應用高性價比的抗生素替代品可防控雞壞死性腸炎。體外研究發現,A型Cp 噬菌體裂解酶Cp51 原核表達純化后,可以有效殺滅A型產氣莢膜梭菌,通過飲水或飼料供給雞噬菌體后,可以顯著降低患壞死性腸炎肉雞的死亡率,并改善增重,提高飼料轉化率。益生菌、酸化劑、棕櫚油包膜丁酸鈉、植物精油等均有一定防控作用。
7.5 治療措施 及時隔離病雞,徹底清除舍內的雜物,同時對環境和工具進行嚴格消毒。病死雞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可出售或者食用。治療可用林可霉素、青霉素等。雞發病后,要根據藥敏試驗結果結合臨床癥狀選用高敏藥物進行治療。中藥也有一定的療效,可用黃芩、黃芪、白術、黃連、甘草、茯苓、柴胡各10 g,厚樸、訶子、葛根、蒼術各12 g,烏梅15 g,如果便中帶血可增加白頭翁和仙鶴草,中藥粉碎后加入飼料中,用藥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