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卉
課堂導入是指在講解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教學行為方式。它是課堂教學的序幕,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因此,教師在設計新課導入環節時充分考慮新課程理念、教材、教師、學生四者的關系,設計出各種各樣、妙趣橫生且具有數學學科特點的導入方法,激發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優化初中數學課堂的導入方法對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一、復習舊知導入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導入法,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達到溫故的目的,又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順利爬上獲取新知識的階梯。例如,以《反比例函數》教學為例,常規的導入方式是――教師提問:“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正比例函數及其性質,想一想其具體內容是什么?”但在創新教學下的導入,可以設計為――師問:“我們所學過的正比例函數的解析式是y=kx,圖像是一條經過原點的直線,并且,在k>0時,圖像經過第一、三象限,y隨x的增大而增大;那么我們猜一猜對于反比例函數我們又該研究些什么內容呢?它的圖像又是什么樣的呢?”接下來,組織大家預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體現了學習的主體性。同時激發了學生自主找到了同化新知的舊知,那就是正比例函數的圖像及其性質。
二、動手操作導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動手進行實際操作,并從中發現問題,探究知識,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比如,在學習“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入:首先請一位同學來畫一個Rt△ABC,∠C=90°,一條直角邊AC=18cm,斜邊AB=22cm,然后將畫出的直角三角形用剪刀裁下來,與其他同學畫的三角形比較一下。由此,學生很容易得出“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結論。這種通過動手操作來導入新課的方式,為教學營造了輕松的氣氛,也讓學生感覺新鮮有趣,樂于參與,從而能很快進入一種良好的學習狀態。又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時,可讓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實踐中總結出內角和等于180度的結論,使學生享受到發現真理的快樂。這種引入新課的好處在于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克服懶惰思想,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實踐活動,有利于誘發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回答和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設置懸念導入
懸而未決的問題往往更有吸引力,更能引發強烈的關注。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抓住學生喜歡獵奇的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懸念,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生探究問題的強烈興趣,將更有利于新課的教學。比如,在執教《有理數的乘方》時,筆者首先出示一張打印紙提問學生:“這張紙估計厚度是多少?”學生認真觀察討論后得出基本一致的答案:約為0。6毫米。這時筆者再問:“將這張紙對折60次,大家能猜出其厚度大約是多少?有沒有從地球到月球那么遠的距離呢?”這一問題引發了學生的強烈爭議,有的說:“絕對沒有!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是384 400千米呢!”有的說:“也許有……”在學生激烈爭論時,筆者說道:“到底有沒有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自然就會找到答案,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有理數的乘方》。”通過創設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增強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關注力,激發了深入探究的興趣,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質疑是學生動腦的一種表現方式,還是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和解決問題的形式。例如,在講圓的概念時,我一開頭就問:“車輪是什么形狀?”學生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便笑著回答:“圓形!”我又問:“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形呢?難道不能做成別的形狀?比方說,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學生一下子被逗樂了,有的回答:“不能,因為它們無法滾動!”,有的回答:“不行,車子前進時會忽高忽低。”這樣引起學生議論,進而引入所學課題“圓”。 這種懸念的設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從而及時打開思維閘門。
四、聯系生活導入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結合生活實例導入新課,使教學更具生動性、實用性,淡化學生與所學知識之間的陌生感,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升其學習效率。比如,在執教《合并同類項》相關內容時,筆者運用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導入:小林和媽媽去老年公寓做義工,每人負責歸類整理一堆運送來的慈善捐助物資,小林負責的部分整理完統計出的結果是:棉衣50件、棉被10床、床單20床、老人娛樂用品10件、老年營養品4件;小林媽媽負責的部分整理完統計出的結果是:棉衣80件、棉被20床、床單10床、老人娛樂用品15件、老年營養品8件。請大家計算一下,小林和媽媽一共處理了多少件慈善物品?這樣的問題在學生看來十分簡單,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在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滲透了分類歸納的數學思維,為“合并同類項”的學習做了鋪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這堂課的課題。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導入的類型和方法是多樣的,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導入方法,即使是同一個內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導入,導入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各種方法一般都在交替使用。在整個數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設計好每節課的導入,使學生產生一種主動積極的態度,都能體驗到數學活動中創造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從而實現2022版《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