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

痛風是由血清尿酸升高(高尿酸血癥)引起單鈉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及周圍組織中而引起的多因素全身性疾病,臨床可以表現為痛風性關節炎及痛風性腎病等,主要與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癥有關。尿酸鹽晶體沉積是痛風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大約10%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最終會出現痛風的臨床癥狀。尿酸濃度升高的原因可以是遺傳因素、飲食因素、肥胖、藥物因素等。遺傳因素主要有尿酸轉運體基因突變和尿酸合成解毒途徑相關基因的突變。飲食因素包括高嘌呤食物的攝人過量,如內臟、海鮮、啤酒等。肥胖會增加尿酸的產生,并降低其排泄。某些藥物,如利尿藥、阿司匹林、噻嗪類等也會導致尿酸濃度上升。
痛風會給患者帶來劇烈的關節疼痛和不適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急性痛風關節炎的典型特征是突然出現的劇烈關節疼痛,受累關節紅腫、熱痛,觸碰或移動關節時癥狀加重,甚至連輕微碰觸也可引發劇痛。急性痛風發作通常持續數天至數周。長期未經治療的急性痛風關節炎可能進展為慢性痛風關節炎,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關節炎,關節疼痛比急性期輕度,但持續時間較長,可能導致關節功能受、關節變形等。高尿酸血癥可導致尿酸結晶形成,進而沉積在腎臟和尿路中形成結石。尿酸結石主要表現為腰背部疼痛,呈陣發性,伴有尿痛、血尿、尿頻等癥狀。尿酸結石可能會堵塞尿路,導致尿流受阻,引發嚴重的腎絞痛。同日寸,長期高尿酸血癥導致尿酸晶體在關節周圍和組織中沉積,形成結節狀的痛風石。痛風石通常形成在指(趾)關節、肘關節等處,呈現為大小不一、外觀呈白黃色的結節。痛風石多數情況下不引起疼痛和炎癥,但長時間存在會導致結節增大,影響關節的功能。
除上述表現癥狀外,痛風還可能伴隨其他一些非關節癥狀,如腎功能損害、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和代謝綜合征等。這些癥狀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和評估。重要的是,痛風的癥狀和臨床表現因人而異,不同患者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痛風發作和并發癥。
根據癥狀的不同,痛風可以分為無癥狀期、急性關節炎期和間歇期、痛風石和慢性關節炎期。
1.無癥狀期此期間患者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和體征。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的基礎,尿酸可以在血液中以過飽和的濃度存在,但并未引發關節炎或尿酸結石等癥狀。這個階段可能持續數年至幾十年,而且并非所有高尿酸血癥患者都會進展到下一分期。
2.急性關節炎期和間歇期是痛風最常見的癥狀表現期。此期突然出現劇烈的關節疼痛、腫脹和發紅,通常以大腳趾關節為主,但也可累及其他關節。急性關節炎多數是由于體內尿酸濃度突然增加,導致尿酸結晶在關節中沉積引起的炎癥反應。發作期疼痛劇烈,患者常感覺關節被刺穿或燒灼。隨著急性發作的緩解,進入間歇期或亞臨床期,患者不再感到關節疼痛和不適。間歇期的長短因人而異,可持續數周至數月甚至數年。
3.痛風石和慢性關節炎期長期未經治療的痛風可能進展到痛風石期,尿酸結晶在關節周圍和其他軟組織中積聚形成結節狀的痛風石。痛風石常見于指(趾)關節、肘關節等處。痛風石并不疼痛,但可能導致結節增大,影響關節的功能。慢性關節炎期指長期存在的關節炎癥狀,關節疼痛較急性期輕度,但持續時間較長,可能導致關節的功能受限和變形。
痛風的不同分期可能隨著病情的發展而交替出現,且各個分期的持續時間因人而異。因此,患有高尿酸血癥的人群應定期監測尿酸水平、關節癥狀和相關體征,及時就診和早期治療,如適當的藥物管理、生活方式調整和合理的飲食控制等,可以幫助減少急性發作的次數和緩解癥狀,同時延緩病情進展到更嚴重的分期。了解痛風的不同分期有助于醫生準確診斷和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同時也提醒患者及時就醫并接受適當的管理和治療。
主要包括降尿酸和對癥治療兩個方面。降尿酸的目標是通過降低血液中尿酸的濃度,減少尿酸晶體的形成和沉積,達到治療痛風癥狀和預防復發的目的。常用的藥物包括利尿藥、尿酸合成抑制劑(如別嘌醇、非布司他)、尿酸排泄增加劑(如苯溴馬隆)等。飲食調節也是重要的治療手段,要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增加水果、蔬菜和低脂飲食的比例。
除了降尿酸治療外,對癥治療也是痛風治療的重要內容。在急性關節炎期,可以采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秋水仙堿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緩解疼痛和炎癥反應;在間歇期和慢性關節炎期,物理治療如熱敷、冷敷、理療等可緩解關節疼痛和改善功能。此外,注意控制體重、避免飲酒、增加運動等也有助于痛風的治療和預防。
降尿酸藥物可能會對腎臟產生影響,特別是已經存在腎臟疾病的患者,需慎重選擇和使用藥物,并定期監測腎功能指標;一些降尿酸藥物可能會對肝臟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也需密切關注肝功能,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此外,痛風病人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在治療過程中,要將痛風與其他疾病的治療協調起來,避免相互影響。
總之,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的主要病因之一。針對不同分期的痛風,采取相應的降尿酸和對癥治療措施可以有效緩解疼痛、改善功能,并預防復發。在治療過程中,尿酸降低的過快或過低可能會引發尿酸結晶的溶解和釋放,導致急性痛風發作。因此,在降尿酸治療中應保持適度的尿酸水平,避免出現劇烈波動。
痛風也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尿酸與高血壓、高血脂等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因此,在治療痛風的同時,也應重視心血管風險因素的控制,如合理控制血壓、血脂,及時進行心血管評估和干預。最后,痛風治療的成功需要患者的積極合作和飲食調節。飲食對于降低尿酸濃度起到重要作用,患者應避免高嘌呤食物和飲酒,并增加水果、蔬菜的攝入。還可以適量增加運動,控制體重,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