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簡稱,是各種心臟病發展的終末階段。各種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均可使心肌受到損傷,最后進展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造成患者反復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衰分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心衰可轉變為慢性,慢性心衰又可急性發作。但平時我們遇到的絕大多數為慢性心衰。急性心衰必須住院治療,慢性心衰除了按照醫囑用藥之外,主要靠家庭調養,積極地做好自我保健。那么心衰患者應怎樣進行自我保健呢?
心衰具有長期性、反復性、復雜性、預后差、影響日常生活和醫療費用高等特點,但心衰患者不要因此而喪失治療信心,要認識到它并非沒有轉機。而轉機在于一方面要堅持規范用藥治療,另一方面要通過學習,了解更多的疾病相關知識,掌握一套自我護理的方法,積極進行自我保健,調整生活習慣,自我管理疾病,求得盡量好的預后效果。實際上,如果能采用科學的手段進行自我保護,堅持有效藥物治療,及時監測病情變化,合理限制日常飲食,適當進行運動鍛煉,患者完全可以延緩心衰病情進展,防止病情惡化,最終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帶病延年。
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與患者的心理、情緒及社會刺激因素有關。擁有良好的心態、樂觀豁達的情緒和較強的生活適應能力,可使人的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穩定、協調,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癥狀或預防疾病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因此,心衰患者要保持健康的心態,樂觀地看待各種事物,遇事要冷靜,能看得開,不為小事斤斤計較,穩定情緒,避免緊張、焦慮、悲觀。特別是對待疾病,要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積極進行治療,但又不急于求成,胡亂求醫,這樣才會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一旦出現心力衰竭,應該及時休息。根據病情輕重決定休息的程度與方式,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休息可以減少病人心臟負擔,使靜脈血回流和腎臟血流量增加,減少肺臟充血,減輕呼吸困難。左心衰者白天可坐著休息,臥時宜高枕,取半臥位;右心衰者,坐時可將腳抬高,平臥或右側臥,不宜左側臥壓迫心臟。急性期和重癥心衰時必須臥床休息靜養;病情較輕者,或重癥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可下床活動和自理生活,適當進行戶外散步或做輕微家務活,勞逸結合,有助于身心健康。
對癥狀明顯、病情較重的慢性心衰患者,過多的體力活動無疑會加重心臟負擔,加劇病情,所以應該限制體力活動。長期臥床容易導致血流更慢,以至形成靜脈血栓,引發腦梗死、直立性低血壓等。因此,只要患者癥狀緩解,進入恢復期,就應鼓勵進行一些循序漸進的活動,盡可能給血液增加動力,改善循環。開始可以在床上伸展四肢,再緩慢下床,在床邊、室內漫步。3分鐘、5分鐘、10分鐘,走走歇歇,逐漸增加活動量。如果患者病情好轉明顯,可以到室外活動,進行一些舒緩的保健活動,如漫步、體操、太極拳、氣功等,以不引起胸悶、氣喘為適度。可以根據各人的不同情況適當增加活動時間,但必須以輕體力、小活動量、長期堅持為原則。當出現脈搏大于110次/分,或比休息時加快20次/分,有心慌、氣急、心絞痛發作或異搏感時,應停止活動并休息。
飲食在心功能不全的康復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原則為低鈉、低脂、低熱量、清淡易消化、足量維生素和無機鹽、少食多餐、忌酒戒煙。高鹽可加重水腫和增高血壓,心衰病人要根據病情限制鹽的攝人。心功能1級的病人,每天鹽的攝入量應控制在5克以下;心功能2級的病人,每天鹽為2克左右;心功能3級的病人,每天鹽為1克左右;而心功能4級的病人,每天鹽的攝人量應少于0.5克。可以增加不含鈉的調味品,以增進食欲。禁食高鈉食品,如重鹽調味品、松花蛋、腌制食品、海貨及含鈉飲料。少吃動物脂肪,高脂不易消化,加重心臟負擔。飲食宜多品種多變化,適當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保證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的攝入。適量攝入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以瘦肉、雞蛋、魚肉為佳,碳水化合物則以熟軟的米面為好。切忌粗硬難消化的食物,不宜進食易產氣的豆類、紅薯。適當增加鉀的攝入,缺鉀可引起肌肉麻痹,嚴重者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并易于誘發洋地黃中毒,造成嚴重后果。進食定時定量,少吃多餐,以4~6餐/日為宜,避免過飽過饑,更忌暴飲暴食,因飽餐可誘發或加重心衰。飲酒能影響心臟和血管功能,同時心衰后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胃黏膜充血和肝臟郁血,飲酒則對臟器功能不利。吸煙會誘發和加重心衰。茶也能使心跳加快,但茶可強心利尿,以飲淡茶為好。

應嚴格按醫囑用藥,切忌自作主張更改或停用藥物,以免發生嚴重后果。應熟悉常用藥的毒副作用,這樣有利于不良反應的早發現、早就醫、早處理。
慢性心衰病人常被迫采取右側臥位,所以應加強右側骨隆突處皮膚的護理,預防褥瘡。可為病人定時按摩、翻身,護理動作應輕柔,防止皮膚擦傷。對水腫嚴重者的皮膚更應加強保護。
應定期抽血復查地高辛濃度和血鉀、鈉、鎂及尿素氮、肌酐等。并定期復查心電圖,心功能測定,可每3個月檢查一次。經常檢查體重及水腫情況,并根據病情由醫生決定藥物是否需要調整。
心衰病人在某種突發因素影響下,病情會突然加重甚至急性發作,這類突發因素稱為心衰的誘發因素。常見的誘發因素有:①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氣管炎、肺炎等;②勞累、激動、飽餐;③輸液過多或過快,攝入食鹽過多;④心律失常,如突發的快速房顫;⑤氣候、季節的急劇變化;⑥妊娠或分娩、突發甲亢、貧血等;⑦其他,如藥物中斷或藥物使用不當。
據臨床調查資料顯示,約有80%~90%的心血管病患者都是由上述因素而誘發心衰的。因此,心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警惕各種誘發因素,盡量將其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可大大降低復發率及病死率。感染是誘發心衰的常見原因,所以慢性心衰病人無論何種感染,均需早期應用足量的抗生素。
心衰病人應學會自我監測,以便及時發現各種癥狀和所用藥物的毒副作用。大多數心衰均為慢性,病情相對穩定,疾病進展緩慢。因此,病人有必要了解一些相關的基礎知識,及時發現自己的病情變化。如原來睡眠時枕一只枕頭,現在需高枕或兩三個枕頭才不致胸悶、氣急;下肢出現輕度水腫;無其他原因引起的體重增加,或走路時兩腿有沉重、乏力感;原來沒有胃病的出現上腹飽脹、納差、嘔吐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診治。在服藥期間出現癥狀變化要及時反饋,有利于醫生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