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苗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要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其中儲能行業的發展是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基礎和關鍵技術之一。
目前,上海著力推進儲能行業發展,促進上海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并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儲能是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緩解電網調峰矛盾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雙碳”目標更好實現。
在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曹建華,市政協委員、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馬吉偉,提交了一份《關于推動儲能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提案》。在《提案》中兩位委員表示,隨著用能電氣化發展趨勢,未來我國產業與居民用電占比將繼續提升;隨著風電、光伏滲透率以及空調等負荷占比逐漸提高,電網調峰壓力增大,需要積極配置儲能。同時,曹建華、馬吉偉委員開展深入調研,在調研中他們看到了上海市儲能行業轉型面臨的幾個重要問題——
一是儲能行業的發展缺乏整體規劃。2021年,國家能源局印發了《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暫行)》,對新型儲能項目備案內容提出框架性要求,但是尚未對新型儲能進行系統層面的規劃,而各個地方(包括上海)在儲能項目管理方面,目前沒有具體細則,影響了項目申報時的監管和報批流程。
二是目前儲能成本相對較高。隨著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儲能項目的經濟性較低。以上海用戶側儲能項目為例,一般投資回報年限7至8年。健康發展的商業模式尚未建立,盈利水平受到限制。除用戶側峰谷電價套利、火電調頻以及小容量的示范項目不考慮成本因素外,其余儲能項目都無法找到具有穩定收益率預期的商業模式。此外,鋰電池儲能在現有新型儲能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在短時期內缺乏可大規模替代的技術路線,但成本太高,影響了商業價值的實現。
三是儲能行業中有惡性競爭的傾向。據統計,截至2022年8月底,儲能中標項目累計140余個。大批廠家的惡性競爭使得儲能系統中標單價普遍低于成本線。
四是電化學儲能的安全問題還待解決。比如,2021年北京大紅門儲能電站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相關標準和管理規范有待進一步出臺。電化學儲能的安全、消防和可利用回收等問題還有待解決和完善。
對此,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市發改委”)給出提案答復并介紹了未來對儲能行業發展的規劃。市發改委表示,儲能作為新興產業,其未來發展既要注重體制機制設計,也需要依靠科技進步來提升發展水平。
從發展方向看,儲能是可再生能源消納的重要支撐,其發展也需要一個過程。市發改委認為,要促進儲能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要做到與技術水平相適應、與各地發展實際相符合、與安全環保要求相銜接。從技術水平上看,近年來,電化學儲能技術發展較快,效率持續提升,成本快速下降,但在能量密度方面,只能支撐小時級調峰,目前還不能起到長時調峰的作用;在調峰成本方面,也遠高于火電。因此,在此階段市發改委認為,儲能主要還是用于電網調頻、風光出力曲線調節等特定領域,更大規模的發展還需技術進一步支持。
聯系上海實際,上海尚未對風電、光伏建設提出配套儲能硬性要求。對此,市發改委表示,目前上海市相關部門在項目規劃、標準體系、政策支持、產業引導等方面做了相應準備,未來將會形成合力推動行業發展。
在規劃引導方面,市政府印發的《上海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儲能設施,大型風光電站按需適時配置儲能設施;在大型海上風電項目競爭性配置工作中,要預留儲能設施建設場址。在標準體系方面,上海市為填補國家、行業電化學儲能電站消防安全技術管理規范空白,發布和正在制定儲能相關地方標準共9項,企業標準8項。在政策支持方面,市財政局正在制定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實施方案,已考慮將“支持能源安全儲備和有序推動儲能行業發展”納入支持方向。在產業引導方面,市經濟信息化委持續推動通信基站儲能、大數據中心配套儲能等用戶側儲能設施的聚合利用,積極支持其參與需求側響應,逐步完善新型儲能項目市場化應用場景。
此外,曹建華、馬吉偉委員也為推動上海儲能行業可持續發展補充建議——
首先,要加強政府在推進儲能行業發展中的作用。政府要在技術創新、產業發展和布局方面進一步精準施策,明確儲能項目備案并網流程和健全儲能項目管理流程;建立新型儲能項目安全管理和消防救援聯動機制,降低儲能電站事故率;建立健全儲能標準體系和知識產權戰略布局,逐步形成中國自主的儲能行業標準體系和知識產權體系。
其次,要拓展綠色金融政策扶持儲能行業發展。推動制定促進儲能產業發展的綠色金融扶持政策,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儲能價值的市場化機制,并通過建造示范項目,摸索出可持續的儲能商業模式和價格機制。
最后,推動城市分布式儲能發展,注重儲能在新基建中落地應用。一方面利用新基建落地新型儲能建設項目市場化應用,另一方面利用數字化技術提升儲能系統智慧化運營的水平,推動儲能系統的智能化管理。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要求,標準運用由產業與貿易為主向經濟社會全域轉變。標準化將更加有效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就消費而言,《綱要》明確指出,要強化綠色消費標準引領,要構建節能節水、綠色采購、垃圾分類等綠色生活標準;要建立覆蓋各類綠色生活設施的綠色社區、村莊建設標準。聯系上海實際,市十四屆政協委員黃沖、秦麗萍指出,上海作為超大城市,人口集中,工商業繁榮,城市治理先進,居民素質較高,具有較好的綠色低碳消費標準化建設基礎,其建設綠色低碳消費標準對于全國城市具有示范意義,對促進“雙碳”目標實現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上海市在綠色消費標準引領方面還存在不足:
首先,上海地方標準建設數量落后。上海在全國備案的地方標準數量位次不容樂觀,在全國4個直轄市中排名第3位,在2021年GDP10強省市中排名第10位。作為第一個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的內地城市,上海僅有1項“垃圾分類”地方標準。上海的地方標準建設現狀與發達的經濟地位和社會治理水平極不相稱。
其次,上海先進實踐與標準建設共振不足。我國居民日常消費產生的碳排放占碳排放總量的40%至50%。當前,上海市正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擁有多個國家級消費建設平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有聲有色,高質量消費、綠色低碳消費在上海未來發展中將扮演重要角色。但目前,低碳消費標準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加快建設,以利于強化消費治理和提升上海國際形象。
針對上述問題,黃沖等委員建議,一是推動綠色低碳消費標準化項目建設。由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牽頭,聯合市商務委員會、文化和旅游局等相關單位,廣泛調研,遴選一批相對成熟的綠色低碳消費管理實踐進行標準化建設立項。二是運用消費標準將高質量發展具象化。強化市場生產、居民消費、政府管理的綠色低碳消費意識,制定措施加強綠色低碳消費行為的標準化引導。將綠色低碳消費標準化建設的調研過程與宣傳工作緊密結合,奠定綠色低碳消費標準的實施基礎。三是豐富綠色低碳消費標準體系和層次。綠色低碳消費內容豐富,社會關注度各不相同,上海應在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建設上有更大作為,吸收國內外城市綠色低碳消費標準化建設經驗,與上海實際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