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秦銀銀/整理
2018 年9 月,《發明與創新》的投稿郵箱收到了黑龍江省雞西市第一中學學生劉枳麟自薦作為“創新之星”的郵件。帶著好奇,記者聯系到他的科技輔導老師楊啟厚,楊老師對劉枳麟的評價是“對科技創新熱愛到有些‘軸’”。在之后的采訪中,劉枳麟談到科技創新時滔滔不絕,記者甚至一度插不上話。
從一個“創新不將就”的少年到在科技創新道路上勇往直前的青年,我們再來一睹他在大學期間的成長與蛻變吧。
學長檔案
劉枳麟,《發明與創新》2018 年12 月“創新之星”,本科就讀于東北林業科技大學,現為澳門科技大學研一學生,研究方向為智能技術。本科期間,獲實用新型專利5 項,設計制作“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新型城市多用途水位監測與應急處理系統”“多用途四足仿生高空作業機器人”。曾獲第十四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三等獎,第十四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黑龍江省分區賽一等獎,首屆“維脈杯”黑龍江省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一等獎,第九屆黑龍江省高校“龍建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立交橋設計制作一等獎,等等。

圖1 劉枳麟自學手工鍛造
記者:在滿意的學校與滿意的專業之間,你覺得哪一項更重要?
劉枳麟:我對自己選擇的學校很滿意,但對專業并不滿意。我覺得盡量選滿意的學校,如果沒有選擇學校的可能性,那就選一個滿意的專業。
記者:哪一次獲獎經歷讓你最有成就感?
劉枳麟:2021 年的結構設計大賽。在這個比賽中,我不僅為自己的團隊努力,還參與了我校六支參賽隊伍需要的圖紙和創新工藝方法的設計。這是因為相比于其他同學,我具備更多繪圖和工程實踐經驗。在這次比賽中,我校獲得了省賽團體第一名,并成功拿到了國賽資格。
記者:哪一項專利獲得的過程最曲折?
劉枳麟:“一種具有攀爬功能的林業采樣機器人”實用新型專利的獲得過程最曲折。這是我本科期間做的第一個項目,當時的我過分高估了自己以及團隊的能力,導致過程異常艱辛。甚至2021 年春節,我都沒有回家過年,獨自在學校附近租房做項目。這個項目對我個人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但也對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摧殘”。建議大學期間選擇項目時一定要量力而行。

圖2 劉枳麟(右)測試攀爬機器人
記者:在大學期間,你最滿意獲得哪方面的技能?
劉枳麟:大學四年下來,我幾乎所有的技能都在原本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電子和無線電的進步更大,天文和攝影技術也有進步。我認為,各種技能只是工具,對它們的掌握只不過是擁有了工具,而這些工具能創造出怎樣的成果,取決于自己的創造力和工程經驗。
記者:你覺得大學生活最需要掌握哪些知識或技能?
劉枳麟:大學期間需要掌握的知識可根據自己的專業而定。我認為所有人都需要掌握的技能是交際能力。交際能力的提升沒有捷徑,只能隨著成長逐漸掌握。但有一點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那就是做一個正直的人,堅守底線,不貪小利。聰明的人一定是正直友善的。
記者:你最難忘的一次社團活動是什么?
劉枳麟:2022 年11 月9 日,月全食掩天王星,我所在的天文協會全員出動觀賞。這個天象非常難得,下一次發生是十萬年后。在這次活動中,我負責拍攝,拍攝的作品我非常滿意,甚至作為手機壁紙使用。

圖3 劉枳麟在進行天文攝影

圖4 劉枳麟的天文攝影作品
記者:你覺得中學階段的科技創新活動對你之后的學業有什么影響?
劉枳麟:現在回頭看,中學階段的知識和能力對之后的影響并不大,但很多當時沒注意的細節確實對日后產生了影響。
比如,我發現身邊很多同學在上大學前沒有學習常用辦公軟件,以至于完成一份文檔對他們來說都很困難,甚至無法順利調整畢業論文的寫作格式。我不僅沒有遇到這些困難,還能幫助同學們解決難題。這得益于我在中學階段的積累。
我本科的專業是工程管理,它雖然與我熱愛的研究領域無關,但我在中學階段學到的編程技能和思維、電子技術基礎等,讓我一開始就具備了學習的條件,也為我考研究生換到我喜歡的專業提供了幫助。
記者:請為讀者推薦你最近在看的科普書籍。
劉枳麟:我有一段時間沒有為了看書而看書了,工具書反而看得比較多。最近看的書是《獵戶座左轉》,這是一本天文學觀測實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