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佳尹麗馨
(1.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34;2.遼東學院圖書館,遼寧 丹東 118003)
自信息素養的概念提出以來,關于信息素養的內涵、能力指標標準以及信息素養教育體系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隨著信息環境的發展變化,信息素養的內涵不斷演變、拓展,教育內容涉及數據素養、數字素養、媒介素養、學術素養、技術素養、知識產權素養等[1]。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推進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信息素養是“個體知道何時需要信息,能夠有效地獲取、評價、組織信息并使用信息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可以說,信息素養是一種必備能力、基本能力和綜合能力,代表了人們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成為一個人能否適應信息社會的一項重要指標。2015年,ACRL推出《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將信息素養界定為元素養,即其他眾多素養的基石[2],并以6個閾值概念為主體結構,將信息、研究和學術的相關概念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概念交叉的網狀體系,構建了新時期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教育體系[3]。
我國信息素養教育起步于1981年,至今,在全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的積極推動和指導下,“文獻檢索與利用”通選課程或系列講座在高校圖書館廣泛開展,建立了信息素養課程教育體系并融入高校教育教學工作[4]。1981年,教育部印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條例》中提出,高校圖書館有“開展查閱文獻方法的教育和輔導工作”的任務[5],強調了高校圖書教育職能和情報職能[6]。1984年,教育部發布了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的通知,國家教委于1985年和1992年相繼發布“文獻檢索課程”專門指導文件。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指出:“圖書館應重視開展信息素質教育,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素質課程體系建設[7]。”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試行)》,從“技術賦能高等教育發展”的理念出發[8],扎實推進“互聯網+教育”,對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從信息素養組成要素、信息素養培養方式兩方面進行規定,指出要擴大教育覆蓋面,提升高等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2021年底,教育部高校圖工委與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發布了《大學圖書館現代化指南針報告》,提出“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圖書館要著眼于培養師生的信息素質、科學素質、寫作素質、數據素質等,通過多元素質教育助力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9],將信息素質教育作為圖書館為教育強國服務的重要任務。經過近40年的實踐發展,信息素養教育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學科脈絡。在理論創新的推動下,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實踐也不斷轉型,在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模式等方面不斷嘗試,展現出蓬勃發展之勢。
遼寧省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工作起步較早。20世紀80年代,遼寧科技大學、錦州醫科大學、沈陽藥科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大連醫科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沈陽理工大學、沈陽醫學院等9所圖書館即相繼開設了文獻檢索課程。歷經40載,遼寧省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在探索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內容,豐富教育形式,升級教育手段,逐步健全教學體系,取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筆者以2021年第五屆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與CALIS管理中心共同發起的全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現狀調研數據為基礎,對遼寧省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發展現狀進行了梳理,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到,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信息素養教育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核心工作之一,省內各高校圖書館在教學體系構建等方面不斷創新與嘗試,努力推動信息素養教育工作良性發展,強化助力學校教學與科研的積極作用。
2.1.1 硬件設施保障
信息素養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中高校必需和基本的一項教育課程。伴隨著信息資源從紙質資源向數字化資源的轉變,高校圖書館也在不斷加強信息素養教育環境的硬件設施保障。
參與調研的圖書館均提供了用于信息素養教育的學生用計算機,擁有100臺以上學生用機的圖書館占調研總數的24.53%。56.6%的圖書館設有信息素養教育專用空間,其中10所高校的圖書館擁有3間及以上信息素養教育專用空間,占調研總數的20.75%。
2.1.2 師資力量保障
信息素養教育已成為圖書館重點工作之一。師資保障是信息素養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省內很多高校圖書館采用多部門橫向協同的工作模式,除館內不同部門的館員共同參與信息素養教育工作外,還邀請數據商的專職培訓人員和學院專業教師參與信息素養培訓。參與信息素養教育教師數量平均值為5.94,中位值為4,可見省內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師數量分布較為均衡。從圖1、圖2可以看到,經過多年建設,遼寧省高校圖書館形成了一支高水準的信息素養教育師資隊伍。比較來看,遼寧省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教師比例均高于全國數據,高級職稱比例高于全國數據2.68個百分點,中級職稱高于全國數據3.07個百分點。可見,信息素養教育教師團隊聚集了館內業務能力較強的骨干館員。

圖1 遼寧省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教師職稱結構

圖2 遼寧省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教師學歷結構
隨著互聯網及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信息環境日益多元、復雜,個人在信息環境中的角色也從信息消費者轉變為信息的合作創造者和生產者。關于信息素養的內涵,學界也從多側面、多角度進行了闡釋,媒介素養、數據素養、元素養等概念也應運而生。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既要重視培養大學生對信息的敏感性及其信息搜集、信息整合、數據分析處理能力,更要重視培養大學生利用信息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逐步開始從比較單一的文獻檢索能力教學轉型到綜合性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養。
據調研,遼寧省高校圖書館所開設的學分課程除“文獻檢索”或“信息檢索”外,還開設有涉及信息分析與利用且凸顯專業特點的課程,如東北財經大學圖書館開設了“文獻檢索與計量分析方法”,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開設了“情報分析與研究”,大連工業大學圖書館開設了“文獻檢索與閱讀”,大連醫科大學圖書館開設了“循證醫學”,沈陽建筑大學圖書館開設了“信息素養與學術發展”。培訓講座的主題除圖書館服務、有效利用圖書館、信息檢索知識與工具使用方法外,還拓展了專利知識、論文寫作指導、信息分析工具使用等,如圖3所示。各圖書館還積極探索與專業課教師深入協作模式,將信息素養教育的課程內容和專業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幫助大學生通過綜合信息素養的提升助力其專業學習、研究能力。信息素養教育正在從文獻信息檢索技能訓練向信息利用的綜合能力提升轉變,更加關注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建立信息思維,不斷提升其在生活、學習、研究以及工作中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

圖3 專題培訓講座主題分布情況
各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針對不同的教育目標,采用了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混合教育模式。教育形式除了學分課程、專題培訓講座外,絕大多數圖書館還開展了競賽、沙龍、讀書會等實踐性教學活動。個性化的嵌入式教學也是許多圖書館努力推進的方向,力求將信息素養教育嵌入專業課程,強調信息素養知識與專業學習相融合,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
2.3.1 學分課程
學分課程是系統性提升讀者信息素養的重要教育形式。參與調研的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學分課程開課率為73.58%,其中本科院校開課率為78.57%,平均開設課程數為1.91,45.45%的圖書館開設兩門及以上課程;高職院校開課率為54.55%,平均開設課程數為1.67,16.67%的圖書館開設兩門及以上課程。課程性質多為選修課,占有效問卷的78.18%。授課對象以本科生為主,同時輻射碩士及博士研究生,有10所高校圖書館面向碩士研究生開設了課程,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還面向博士研究生開設了課程。
2.3.2 培訓講座
培訓講座因形式靈活、主題突出,被各高校圖書館廣泛采用。據調研,98.11%的圖書館均開展了專題培訓講座。培訓主題涉及廣泛,開展培訓講座的圖書館中,73.08%的圖書館每個學期的培訓主題有2-5個,17.31%安排6個以上的培訓主題,其中有6所圖書館的培訓主題超過10個。為方便學生參加培訓講座,71.15%的圖書館把培訓時間安排在學生自主時間較多的下午或晚上,49.06%的圖書館還提供了預約培訓服務。
除傳統的線下講授形式外,許多圖書館增加了線上講授形式、同步直播線下課堂以及上傳網絡培訓課程等形式。73.81%的圖書館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其中29.03%的圖書館采用線下講授同步直播方式;56.6%提供課件下載服務;43.4%的圖書館上傳網絡培訓教程供學生自主學習。
2.3.3 新生入館教育
為了幫助學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和使用圖書館設施,各高校圖書館結合入學教育開展了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靈活的新生入館教育,使大學生快速建立對圖書館的感觀認識。新生入館教育常采用的形式如圖4所示。

圖4 新生入館教育常見教育形式分布情況
參與調研的圖書館中有19.23%的圖書館在主頁中設置了新生專欄,采用視頻、圖片、動畫、虛擬導航、游戲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增加新生對圖書館的認知度和吸引力。還有一些圖書館開展了形式活潑的活動,加強新生與圖書館之間的互動,提升用戶黏性。如,遼寧對外經貿學院以學院為單位進行借閱權限通過率排名;沈陽理工大學開展新生圖書館知識競賽、選拔圖書館志愿者比賽等;沈陽體育學院開展網絡答題競賽,通過競賽使新生讀者快速了解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沈陽藥科大學圖書館“藥圖慢遞”[10],邀請同學們寫下想要對四年后的自己說的話。為保證新生入館教育的覆蓋面,71.15%的圖書館要求全體新生必須參加新生入館教育,34.62%的圖書館與學校職能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將新生入館教育納入學校新生教育計劃中統一安排。79.25%的圖書館參與入館教育的新生比例能夠達到80%以上。
2.3.4 嵌入式教學
2007年起,省內高校圖書館陸續開展嵌入式教學服務,將信息檢索知識嵌入專業課程,讓學生了解所學課程及相關專業學科文獻的基本知識,學會獲取與利用所需文獻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雖然嵌入式教學推進得較為艱難,但許多圖書館仍在積極探索與專業教學融合的有效切入點,并進行有益嘗試。據調研,有17.31%的圖書館開展了此項工作,其中僅有6所圖書館形成了常態化嵌入式教學模式。開展嵌入式教學的圖書館以課堂講授知識、互動答疑為主,除將文獻檢索的知識嵌入專業課程外,部分圖書館還通過嵌入研究方法、任務導向等形式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幫助大學生通過綜合信息素養的提升助力其專業學習、研究,如遼寧師范大學圖書館參與課程設計,與專業教師共同討論課程大綱。此外,遼寧大學圖書館還提供了教學參考資源等虛擬化嵌入式服務。
2.3.5 信息素養教育讀者活動
讀者活動是信息素養教育的最好實踐,98.11%的圖書館通過形式靈活、富有趣味的讀者活動來提升教育效果。活動形式主要集中在讀書會、競賽和專家報告,分別占調研總數的88.46%、82.69%和48.08%。此外,數字資源宣傳月/周、書展等主題活動也是圖書館常用的信息素養教育形式。還有高校圖書館開展了信息素養教育主題活動,如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與研究生處聯合舉辦的“科研與信息素養精英訓練營”,通過主題化、模塊化、教練型、游戲化、立體式“五位一體”的全新訓練模式,將培訓課程與實戰訓練相結合,通過對信息素養、科研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提升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和信息環境的不斷更新,信息素養的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深化和拓展。2015年,ACRL發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將信息素養概括為:反思性發現信息,理解信息如何被生產和評價,利用信息創造新知識,合乎倫理地參與學習社群,強調信息素養教育不能局限于狹隘的“信息”范疇,而是要融入科研過程與學術環境之中。在教學實踐中,高校圖書館從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形式、技術等維度創新,綜合運用任務驅動、場景化等教學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以滿足高校學生個性化的信息素養學習需求。
作為應用型課程,省內高校圖書館所開設的信息素養教育學分課程中94.04%采用了課堂講授與教師演示、學生上機實踐結合的教學形式。在教學方法上,86.79%的圖書館在信息素養教育中應用了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案例教學、PBL教學等方法,構建情境化教學模式。在教學手段上,除了線下教學,慕課、微課、直播課以及自媒體推文等線上教育方式也被廣泛應用于信息素養教育中。經過多年實踐,省內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基本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識性與個性化相合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模式,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和教學目標。
隨著在線教育開放學習平臺的不斷推出以及各類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線上服務已經成為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模式,以知識點為核心的短小精煉的微視頻、圖文并茂的自媒體推文等數字化教育形式已逐漸融入信息素養教育體系。雨課堂、課堂派等專業線上教學工具,騰訊會議、B站、ZOOM等線上直播平臺,超星學習通、曉圖、智信等商業化教學平臺被廣泛應用于信息素養教育各項活動中。據調研,省內有13.2%的高校圖書館建立了信息素養教育專用平臺,提供系統、全面的信息素養教育服務;43.4%的圖書館利用微信平臺提供信息發布、資源推介等服務;在學分課程中,45.28%的圖書館采用了線上教學形式;73.81%的圖書館開展了線上培訓;在新生入館教育中,39.62%的圖書館融入直播培訓、闖關答題、學習自測等數字化教學內容。
除提供線上信息素養教育服務外,許多圖書館還開展了線上教學資源建設工作。調查顯示,9.12%的圖書館開設了信息素養教育慕課;30.95%的圖書館自制并發布信息素養教育短視頻,部分高校還形成了品牌化的信息素養教育微課堂,如東北大學圖書館的“微圕學堂”[11]、沈陽師范大學的“微知·微動力”[12]。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遼寧省高校圖書館在信息素養教育體系建設上取得了長足進步,在教育效果上獲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要實現信息素養教育高質量發展,有很多方面仍需改進與完善。
自1984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在高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的通知以來,信息素養教育已經在高校普及。但目前遼寧省高校的信息素養教育仍多處于圖書館獨自主導的局面,從學分課程的性質看,必修課僅占調研課程總數的24%,低于全國數據4.07個百分點。信息素養教育的受眾覆蓋面也不甚樂觀,每學期受教育人數超過1000人的僅占調研總數18%,低于全國數據4.78個百分點。信息素養教育需要通過頂層設計,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中,使信息素養教育成為大學生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通過規模化的信息素養教育活動增強師生對信息素養的認知與關注。
通過調研發現,雖然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不斷拓展,涵蓋了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管理與利用各個環節,但大多數圖書館講授的內容仍然集中在如何利用圖書館和數據庫使用方法等基礎類通識性知識,而講授專業知識關聯度高、個性化較強知識內容的圖書館占比則不盡如人意。如講授信息評價的圖書館占比47.92%,講授信息管理與分析工具的圖書館占比37.5%,講授數據處理與分析的圖書館占比16.67%,而講授數字內容創作的圖書館占比僅有4.17%。可見,面對信息需求多樣化的現狀,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需更多關注大學生多元素養需求和不同個體間的信息素養差異,進一步豐富并細化信息素養教育內容,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嵌入式教學是將信息素質教育與專業學習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但目前開展此項工作的圖書館僅占調研總數的17.31%,形成常態化教學的圖書館僅有11.32%。嵌入內容集中在文獻檢索知識的講授、專業信息源的推薦,能夠將信息獲取、管理、使用全流程嵌入學習、研究過程的圖書館少之又少。信息素養教育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需要圖書館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強與專業教師的溝通與協作,按照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制定嵌入式教學的教學目標、嵌入方式、評價方法,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科研能力、信息能力合為一體,在信息素養教育中提升科研創新和實踐能力。
信息環境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豐富了信息素養教育的形式。從調研結果來看,絕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在不同教育形式中均采用了線上教學模式。但目前的線上教學大多是將線下課堂直接搬到線上,缺少線上教學規范化建設。在線教學規律明顯有別于線下教學,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流程、教學評價等方面均需改造乃至重構[13],因此線上教學的規范化、標準化必然是未來信息素養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信息環境的轉變、科研范式的演化促進了信息素養內涵的延展。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涵蓋信息素養、媒介素養、數字素養、數據素養、信息倫理等多方面知識。目前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教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應對這些新知識、新技能未免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各高校圖書館通過制定針對性培訓計劃,不斷完善教師個體的知識結構;同時需要建立師資協同機制,整合不同圖書館的師資力量,或與學院、專業機構合作,打造知識結構合理、專業能力互補的信息素養教育團隊。
遼寧省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工作經過近40年的探索與實踐,建立了融入學校專業教學過程的信息素養教育體系,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不斷發展,有效促進了大學生信息認知、信息行為、信息創造等綜合能力,基本適應了當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面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形式千姿百態的大環境,高校圖書館還需從戰略層面提升信息素養教育的地位,組建專業的信息素養教育團隊,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完善信息素養教育體系,以信息素養教育助力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