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縣農業農村局 袁靜
桃江縣鸕鶿渡鎮張子清村是中國工農紅軍早期將領、革命烈士張子清的故鄉。張子清村地處典型的山區丘陵地帶,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在外務工,進村公路狹窄、年久失修,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2020年9月,張子清村獲得中央組織部、財政部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項目。為搶抓機遇建設好紅色美麗村莊,桃江縣派出3人組成的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進駐張子清村,協助張子清村開展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工作隊和村“兩委”團結一致,按照紅色美麗村莊五年建設規劃,確定一、二、三期建設目標,嚴格按“四議兩公開”制度抓落實,確保村級事務在陽光下運行。通過強化黨建引領,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日益彰顯,全村黨員、村民思想狀態向上向好,為紅色美麗村莊建設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為了更好地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密切聯系群眾,工作隊通過走訪調研,按照紅軍時期“支部建在連上,黨小組建在班排”的模式,制定了屋場懇談會和黨小組建在屋場的實施方案。全村按照居住集中、地緣相近、就近就熟的原則劃分為32個屋場,每個屋場由3名以上黨員組成黨小組,并由村“兩委”、鎮包村干部、工作隊分片聯組參與,打造黨小組建在屋場模式。現已召開屋場會65場,收集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50余個,開展政策宣講32場,發放宣傳資料2000余份,有效提升了全村基層治理水平,凝聚起全面推進張子清村振興的群眾基礎和強大力量。
村里紅色底蘊深厚,除了張子清烈士外,還有張建良反帝愛國將領,楊宗祺、王桂叉等農民運動先驅,楊連碧等抗戰英烈和多位抗美援朝的英雄戰士,留下了張子清故居、久通礦務局古碼頭等紅色舊址。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打造“以紅色旅游為主導、多種經營百花齊放”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模式,改變以往的“糧豬型”經濟結構,把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以紅色文化為核心,以鄉村休閑為輔助,打造紅色文化、生態山水、鄉村體驗三大板塊,構建紅色旅游立體大交通格局,著力打造桃江紅色旅游第一村。
經過兩年的治理和發展,張子清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紅色美麗鄉村建設項目一期全面完成,2022年村集體經濟首次突破20萬元大關,人均純收入26000余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效顯著。占地面積0.8公頃、建筑面積1900平方米的張子清紅色教育基地落成,投入1700多萬元建成紅色鎏金廣場。在人居環境整治上,對風景寺街統一進行下水管建設、房屋美化、電力線路整改等,對楊家沖美麗屋場進行統一規劃,全面修整,新建多條公路并全部進行硬化、亮化。張子清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顯著,成功創建為益陽市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