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0日,我在新疆接到了海南教育期刊社副社長王在存的電話。他約我為本社辦刊35周年寫篇回憶性文章,我答應了。
回憶過往,不是件簡單的事。我在刊社主持工作18年,退休后又被返聘3年,2017年正式休息。那一幕幕,一件件節點序章,竟使我難眠!
一、從烏魯木齊到???/p>
我是1996年12月接到海南正式調干通知的。因遇春節,于1997年2月5日(正月初五)一早,我離開烏魯木齊天山區勝利路169號教育廳大院,乘圖-154機型航班,從機場起飛,前往??趫蟮?。航線走東天山北麓上空,不久便看到了萬里晴空下圣潔的博格達峰。此時,我才真正意識到要離開新疆了!心中默念:再見,我生活24年的西部時光!
我18歲由中原古城去到了新疆。新疆兵團火熱的胸膛擁抱了我,溫暖了我。我在那里工作、讀書,收獲愛情,有了后代。從一個普通青年,成長為已在兩家新聞出版機構,任職9年總編輯的負責人。如今,要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散枝開葉,期盼玉蘭花開。我心中沒底,卻信心滿滿。
廣州轉機,下午4時到達海口。海南省教育廳人事處的李向國和機關黨委書記程遠振已在等候接機。那時,機場還在大英山,即如今海口市區的國興大道處。一天之間,我從臘梅吐芳、霧松挺立的北國,來到了花紅樹綠的大海之南。真實感受到了祖國之廣大,山河之壯美!
那時,刊社辦公地址位于??谑泻8?9號47棟2樓。這是老行政區教育局留下的房產。與刊社同樓辦公的還有省教科所、師范處、高校工委辦等??缬疫叡闶钱敃r的省政府大院。
2月7日,時任教育廳副廳長的吳月珍,帶我去刊社報到。她召開職工大會,介紹了我并對我的職務作了口頭任命。一周后,我的任職通知正式下發。就這樣,我完成了由新疆教育廳教育報刊社到海南省教育廳教育雜志社的時空轉換。
二、刊社、刊物的性質與編輯要求
到任后,我首先做的是熟悉環境。閱覽了部分出版的刊物,了解了出版程序。當時的《海南教育》雖說是月刊,但6期給綜合,6期給老師。同時還有一張《海南語文報》,因為其是地方刊號,次年停刊。邏輯的深層追問使我認識到,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幾個問題。
1.刊社、刊物的性質
海南教育雜志社是海南省教育廳申請,由省編委下發正式文件成立的事業單位。刊社所辦刊物《海南教育》,是由省教育廳申請國家統一刊號創辦的。辦刊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工作,傳播典型,交流經驗和促進教學。以上都說明海南教育雜志社是海南省教育廳的機關刊社。其所辦刊物《海南教育》是用于指導工作的教育廳機關刊,是省級專業刊物。其隊伍是體制內的“皇家軍”。
2.編輯的使命與責任
人之差別,在于認知境界不同,意識維度有別。教育期刊編輯應忠于教育事業,堅信教育能涵養社會,改變人生,改善良知和使人類走進現代文明。編輯是期刊出版的守門人,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引導輿論,傳播先進教育文化。
工作指導類期刊最大的特點,是編輯頭腦中要有“指導”的概念。而這種編輯思維又要求編輯具有使命感,即與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推進相配合。這種配合又要求必須采寫傳播先進的典型。我們認識到,教育雜志只有真正屬于人民,屬于受眾,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編輯不但要能編能輯,還要能寫;不但能寫,還要能寫出屬于自己的“里程碑”。在刊社工作若干年,盤點自己,要能拿出自己像樣的作品來。由此,我們提出了編輯部“編采合一”的主張。從業務建設的角度,提出了要增強策劃意識,采寫稿件的“里程碑”意識?,F在看來,這方面王在存、戴欣進步較大。兩位從普通編輯做到了任職副社長和編輯主任。
為了提升編輯的立體編輯意識,我們還提出并實施了調研工作。要求凡到市縣、鄉鎮,必到學校,有條件的,最好能進課堂。
3.明確不同類型編輯的區別
工作指導類期刊編輯與報紙編輯、學術期刊編輯和圖書編輯等,雖說都是編輯,但其有著明顯的不同。報紙編輯是編輯新聞的,它著眼版面的安排,圖文的處理,輕重稿件的搭配,須具有敏銳的新聞眼光。學術期刊編輯更側重自身學養的深厚及對稿件學術價值的判斷。圖書編輯則重于抓選題,對來稿提出審讀意見,發現、推出新人。而指導工作類的教育期刊,則需要編輯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同時,還要具備傳播學知識。懂得傳播不是宣傳。宣傳具有強制性,而傳播是信息平等交流。所以,必須重視傳播的信息質量和較為寬松的傳播時效。
4.關于受眾
根據辦刊方針,我們確定了“三個一切”的辦刊思想。即“一切為了教育,一切為了學校,一切為了教師”。辦刊的初心,要求我們必須這樣做。
受眾是傳播學術語。通俗講即接受刊物傳播的讀者為何人。經討論,我們明確了讀者受眾對象為:教育機關干部、學校管理者、廣大中小學教師及有志于從事教師工作的師范學生。
數據顯示,當時全省中小學教師大約8萬人,其中,小學教師4萬多,初中教師2萬多,其余為高中段教師。這僅僅是其他省一個地區的規模,這就是我們辦刊的受眾群體。面對如此群體,如何指導,指導什么,指導到什么程度?如何交流,交流什么?這是刊社編輯部必須考慮的。這就是“立體編輯思想”。
我們曾經考慮過,一分為二辦個“學術版”。但因市場有限,發行量分割,成本上升,只好作罷。又曾設想過出版“職教版”。又因政策和市場制約而無法落實。幾千名職校教師能有多少發行量?最終決定:只辦綜合月刊。于是,全社集中精力,加大采訪力度,加大發行力度。就這樣,面對8萬來人的受眾群體,刊物期發量最高達到4.7萬冊。實踐證明,我們對這個狹小的市場不宜拆分的決定,是正確的。
5.抓業務、提技能
全國各省教育刊物的“同質化”較嚴重。改變的辦法是加強策劃,辦出地方特色。策劃弱則會出現隨意性,隨意性會弱化指導性,沒了指導性就失去了辦刊的意義。
根據“采編合一”制度,我們提出了要重視選題策劃。這種選題策劃就是研究并落實重頭稿件或系列專稿。一般提前半年進行,做到責任到人,給壓力,按時交卷,不誤出版,逐步提升專業化要求。
我經歷過鉛字排版時代,故對編輯技術尤其對稿件處理和文字校改要求較嚴格。首先從編輯工序抓起,在傳統“編輯六藝”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編輯六藝”,即“點線面、黑白灰”。強調各種線條在版面中的使用。編輯要學會使用不同的線條語言,重視局部版面的設計意圖和不同字號、字體的運用及標題底紋著色的深淺。重新確定版權目錄,根據開本、印張審定版心,等等。
“點線面、黑白灰”屬于編輯微觀思考運用,體現了報紙編輯的畫板技術成分。作為工作指導類期刊編輯,因為期刊稿件“雜”而不得不研究。
業務學習還規范了不同文體的寫作要求。如改變了以往刊發通訊只用單行題的做法,規定凡刊發通訊類文章不得少于兩行題。或引題加主題,或主題加副題,或是三行題,即引題、主題、副題。引題必虛,主題可實可虛,副題必實。因為,標題是新聞的核心,是一篇簡單的新聞,是展示記者才能的窗口。如我采寫海南師大教師郭力華的通訊,采取的就是雙行題:主題“大愛情懷”(虛),副題“記海南師范大學教授郭力華”(實)。從理論到實踐的歷練,使得刊社編輯的業務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三、欄目的設置與經營
欄目是刊物刊載特定內容的版面,是相對獨立的信息單元,是一本期刊的基本單位,是期刊的窗口,是避免刊物同質化、隨意性和閱讀疲勞的關鍵。
工作指導類期刊的欄目設置與學術類期刊大不同。《海南教育》當年也刊登一些教學論文,但嚴格講,更像是一些教學總結。從刊物的性質出發,我們只能把四分之一的版面用來刊發這些內容,而精力主要用在其他欄目組稿上。為此,我們提出了用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去組稿。有幾個欄目的開設與經營,雖隔多年,但至今難忘。
1.“教育評論”欄目
評論是旗幟,旗幟引領方向。其是引導輿論,反映輿論的重武器,有無評論是衡量刊物質量高低的重要方面。因其擔負著為讀者提供業內重大新聞、趨勢和事件的評論分析,使讀者提高理解與認識的重任。
評論的最高級別是社論。其次是評論員文章、短評和按語。教育評論能提高刊物質量與可讀性,但經營困難。我在中國新聞學院讀書時,老師告知《人民日報》評論部編制31人,均是高手,各有分工。平時各自學習思考各自口子(對口)的新聞、政策、動向,一旦需要,需有倚馬可待之功,必須連夜拿出叫得響的,代表中央精神的評論來。
評論欄目在各家報刊社都是重點、難點。我們刊社我本人、楊應龍,王在存,還有教育廳有關業務處長,都參與了評論的寫作。
編輯部不能承擔重大評論寫作的任務,因其主要是負責刊物出版的管理與編輯流程。而評論員則是要對某一領域深層追問,作出評論與分析的。我曾發表過一篇學術論文—《教育評論的選題與寫作思考》,在教育報刊界小有影響?!度嗣窠逃窌r任總編輯劉堂江曾提出,把全國各省教育報刊社社長、總編輯,均視為《人民教育》評論部成員,鼓勵為其撰寫評論。足見高級專家和國家級專業媒體對評論的重視程度。
2.“教育通訊”欄目
加強指導性、增強可讀性,做好“兩頭”,是工作指導類刊物的追求。于是,我們在《海南教育》開設了“教育通訊”欄目。通訊是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手段,具體、生動、形象反映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報道形式,其與報告文學的根本區別在于“真實”和“時效”。
編輯部學習中,我多次提到,工作指導類刊物,若長期推不出經驗和人物典型,就很難體現自身刊物的性質。而這樣做,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
a.《海南“普九”逐浪高》。這是一篇全面報道海南“普九”成果的長篇通訊。由我和《中國教育報》記者張嵩共同采寫完成,于1997年5月初在《中國教育報》刊發,也算開辟了海南教育工作以通訊形式傳向全國的先河。
b.《青山碧水芳草綠—瓊海市“普九”工作采訪記》。這篇通訊是時任廳長符鴻合提供的線索。2002年初,海南的“普九”工作在各市縣廣泛推進,但發展不平衡。有些地方的初中輟學率仍較高,社會上還有使用童工現象,違背了不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不能工作的國家政策。符鴻合廳長是位懂得運用媒體傳播典型而推動工作的領導,他建議我們采訪瓊海的“普九”做法和經驗。
2002年3月12日,我乘車去瓊海采訪。在市教育局林志強、王志和同志的幫助下,走學校,進邊防派出所,上漁船,見教師,登門看望孤兒。主要采訪學校的控制輟學措施和社會用工制度的落實情況。整整采訪三天,整理寫出了長篇通訊《青山碧水芳草綠—瓊海市“普九”工作采訪記》。作品刊發于《海南教育》2002年4月號和《中國教育報》頭版。后我去瓊海出差,聽到瓊海市電臺在播放紅色娘子軍連歌開播曲后,播報的竟是我采寫并已發表的通訊。自己的勞動得到社會反響,對教育有些助益,不正是職業媒體人所追求的嗎?這不就是扎實行走在海南的大地上嗎?
c.《情灑五指山—記海南省工業學校教師陶海林》。這篇通訊的寫作背景是這樣:當初海南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在全國相對落后。數字顯示,每年約有40萬沒有任何技能的初中畢業生甚至是初中輟學生涌入社會,這對海南經濟特區建設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海南在國家大形勢下,決定加快發展中職教育,爭取在這方面走在全國前面,實現初中畢業后的“5:5”分流,即50%升入普通高中,50%升入中職學校,讓學生以一技之能,畢業后走向社會。這項工作需要大量的職業學校教師,我們選擇了陶海林這個典型。
陶海林是偵察兵出身,通過刻苦學習完成了學歷補償,成為海南省工業學校的一名會計學教師。我們走進了他的家庭,采訪了他的父母、妻子,進學校采訪教師與學生。他愛校如家,自編教材,自做模型,教學生模擬買賣股票等經濟學知識和實用技能。更可貴的是他對一患紅斑狼瘡的學生倍加關心。紅斑狼瘡發病與遺傳、激素、免疫和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陶海林跑醫院,找中醫,常把學生帶回自己家吃飯,像是對待自家孩子一般。雖未能挽救學生的生命,但其仁心可鑒。我們專程去到五指山市暢好鄉這個學生家中采訪,其家長心情激動,場景叫人難忘。
通過采訪,我寫出了長篇通訊《情灑五指山—記海南省工業學校教師陶海林》。通訊在《中國教育報》和《新教育》期刊先后發表,社會反響良好。時任教育部長陳至力批示要大力宣傳像陶海林老師這樣的典型。海南省教育廳也下發文件,要求全省教育系統,向陶海林老師學習。并在通知后面附上了通訊的全文。
d.《大愛情懷—記海南師范大學教師郭力華》。郭力華是海南師范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她是東北人,從青海師大來到海南。她患病后,我先后兩次采訪了她,第二次采訪是在省人民醫院病房。當我在病房看到她時,其全不見昔日的健康與美麗,代之以骨瘦嶙峋,臉色蠟黃,靠坐在病床上,然而微笑依舊。她患的是膽管癌,從醫生處得知,她此時的肝臟,已如樹干般堅硬。
我只是說來看望她,問她能否告訴我她當時來海南的理由是什么?她平靜回答我,她是東北師大畢業志愿去西部的。離開那里,主要是高原反應厲害,常流鼻血。母親因心臟病和高原反應也不能與她共同生活。她望著窗外的天空平靜地說:“我多么思念青海高原的格桑花呀!”這句話永遠定格在了我的記憶里。
我寫的通訊《大愛情懷—記海南師范大學教師郭力華》在《中國教育報》頭版刊發,也刊發在自己的刊物《新教育》上。后來,中宣部精神文明辦出版集子時,收錄了這篇通訊。
當年,王在存、肖美新、戴欣等同志也都下水,寫了不少的通訊作品。
以上兩篇工作通訊和兩篇人物通訊,是我回望在海南記者生涯的所謂“里程碑”,意在說明,編輯、記者工作是需要激情的。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走到基層人群,是職業要求。在深夜寫作郭力華的通訊時,我曾幾度淚目,為良才早逝而惋惜!
這些通訊作品的刊發,不但收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獲得了作品獎,也為本社刊物欄目經營,盡了一點力。
3.“鄉村教師”欄目
我們對自己刊物的市場有個基本估計。其主要訂閱者是中小學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如何為他們服務是編輯部要重視的,于是,我們決定開設“鄉村教師”欄目。
為了開好這個欄目,于1998年9月的一天,我帶領編輯部全體,在??谑屑t城湖路省委黨校門口車站,乘中巴車到演豐鎮曲口渡口,改乘渡船去文昌市鋪前鎮調研。學區主任葉能興熱情接待了我們。我們先后在鎮中心小學、西聯村小學,召開了教師座談會,征求刊物開設“鄉村教師”專欄的意見和建議。
經調研,我認為這個欄目不能成為鄉村教師發表教學論文的欄目,那樣就與其他欄目同質化了。而是要讓他們“露臉、露思想、露情感”。最后決定:每期以固定版面推出兩人。內容一是自我簡介加照片;二是請其寫一篇教育抒懷類的小散文;三是附上編輯的短評。傳播對象采取自薦、推薦相結合,也可由市縣通訊站組稿。這個欄目交給了肖美新編輯負責?,F在回想,當時還是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的。
4.“刊中報”欄目
指導工作類的刊物有新聞成分,有一定的時效性。因此,事件新聞的處理給我們提出了難題。全國各省的教育刊物,只有《上海教育》是按照新聞規律辦刊的,眾人圍繞一本刊,社會效益很好,但投資過大。
為了培養我社的通訊員隊伍,為給他們采寫發表短消息提供平臺,使刊物有點傳播硬新聞的味道,我們決定在刊物正中間對開兩個版面,定名“刊中報”,后又改稱“環島新聞”。有報頭、報眼,似是鑲嵌在刊物中間的一張小報。該欄目由王在存負責。別看只有兩個版,但選稿、改稿、版面安排、線條使用等,比處理其他大塊文章更費心費力得多,往往處理幾十篇稿件才能湊成一期。
這個欄目培養了市縣特約記者。如樂東的邢天真,保亭的葉森源,昌江的符永偉,三亞的孫令明,瓊中的王賢才,澄邁的張運群,屯昌的陳應河,臨高的王振聲等,投稿積極。雖然有時新聞要素不齊全,顯得稚嫩,但的確鍛煉了他們,也為其在當地的工作開展,提供了方便。
5.“萬泉河”欄目
受眾的閱讀是有節奏的,任何讀者都不可能從刊物第一頁一直讀到最后一頁,其往往有選擇性。所以,編稿時應注意文體要有別,長短要搭配,輕重要分清,緩急要適當。
為滿足讀者不同的閱讀興趣,我們決定,在《海南教育》開設文藝副刊“萬泉河”欄目,為教師隊伍中的文學愛好者提供一片綠地。欄目以海南著名的萬泉河命名,一則顯示地域性,一則期盼作者如萬泉涌流。欄目內容要求每期選擇一兩篇貼近生活的精美散文,這個欄目竟成了一批老師發表文學作品的園地。如海口實驗中學的熊瑞和,澄邁縣的張運群,還有位姓胡的五指山市干部,都成了高產作者。透過這個窗口,我們看到了作者如何敏銳地感受生活,追求精神的豐盈和品味人生的美好!
期刊欄目經營,看起來簡單,但真正辦出影響,帶出作者群,擁有讀者群,是不容易的。
四、體制變革與刊社、刊物更名
我國各省用于指導工作的教育刊物,大都冠以地名,并在50年代在各省教育廳創辦,如《廣東教育》。
1988年4月13日,海南正式建省掛牌。據知,時任教育廳負責人謝峰,從海南教育的現狀和需要出發,提出要像其他省那樣,成立海南教育雜志社并創辦《海南教育》雜志,要求廳辦公室盡快履行組織手續,加快籌備,爭取當年創刊。具體經辦人是何文生,他是個有心人,數年后,他把當年的申辦報告原稿,鄭重地交給了我。我十分感謝他。
1.創刊
經過努力,《海南教育》創刊號于1988年12月正式出版??缡兹慰偩庉嬜T志龍,其生前把創刊號交給了我,我如獲至寶。創刊號是椰樹封面,上面印有“創刊號”三個字。2014年,我又把“創刊號”用牛皮紙大信封裝好,鄭重地交給了時任社長李捷。
1998年,《海南教育》出版100期時,我主編了一本紀念冊作為百期紀念。已退休的省教科所所長劉亨金告知:《海南教育》創辦初期是放在教科所出版的,其編輯業務是教科所工作的一部分,由范高輝負責。
2.建社
1989年省編委正式下發文件,明確海南教育雜志社為海南省教育廳直屬事業單位。財政編制7人,自籌編制8人。從此,刊社有了編制身份證即“差額撥款的省直屬事業單位”。
1993年1月,《海南教育》編輯部從省教科所分出,獨立建社,后按社編制,調整干部,配備人員,成立部室。編內職工工資由財政支付,省教育廳還轉移支付數額不等的辦刊經費。
3.“斷糧”
2002年海南省對教育廳直屬單位進行體制改革。在編委下發文件中,把海南教育雜志社編制,全部改為“自籌經費”。就是說,原體制內職工工資斷糧,由自己解決。同時,把省教科所、電教館由“全額”改成了“差額”撥款單位。符鴻合廳長告訴我:給你們留了個活口,即每年教育廳上報預算時,宣傳支出把你們考慮進去,給點補貼。
4.劃轉
2003年,國家對原來“省廳局只保留一種刊物”的政策,又提出改革要求。即已辦的刊物采取停辦、改制、劃轉政策。停辦不可能,教育廳也不同意。根據海南實際情況,時任主管副廳長徐金龍提出與省教育研究培訓院合并,仍為教育廳服務,結果未準。
時任廳長黃國泰有自己美好的想法。他告訴我,調整是國家政策,把雜志社放到海南師院去,仍在教育系統。有《海南教育》雜志,還有個體制外循環的《家教博覽》,海師有學報、校報,還有個《數學學習》刊物。在此基礎上,咱們申請創辦“海南教育出版社”,就放在海師。若盡力辦成,就是為海南立了功。我回答:省里你協調,北京我去跑。后不久,他告訴我創辦教育出版社,地方關難過,沒可能。此事作罷。
2003年10月24日,在黃國泰廳長辦公室,有黃廳長、海師劉和中院長和我。黃廳長桌面上放著打印好的,海南省教育廳、海南師范學院關于海南教育雜志社的劃轉協議書,協議上面蓋有雙方的公章,當我面,兩位領導均在協議上簽上了他們自己的名字,以示雙方法人認可、生效。然后,給了我一張劃轉協議書。
劃轉隸屬關系對刊社是件重大的事,因其涉及到刊社性質、地位和職工身份。職工們不理解,因對教育廳有不舍的情懷。此后,我們仍在海府路辦公。2005年5月25日,刊社正式搬家至現址:??谑旋埨ツ下?9號海師大東門。
就這樣,作為省教育廳的機關刊社,因機構改革來到了一所大學。后來得知,全國各省刊社基本沒動,只是變成獨立法人。劃轉進入大學者,只有兩家。即黑龍江教育雜志社進了黑龍江大學,再就是海南社進了海南師范大學。
2004年初,在教育廳人事處王賢處長辦公室,海師人事處副處長秦文、財務處副處長陳明昌和我在場,王賢處長向海師移交了刊社編內職工(含退休者)的人事檔案。我們3人在移交手續上,簽上了各自的名字。
劃轉后,海師要求財務會計由校財務處代管,刊社財務只留出納1人。這種財務管理辦法運行一年后,因刊社與大學管理體制差異大,麻煩不適應,只好又回歸原點。
5.刊社、刊物更名
刊社劃轉時,還有一個體制外出版運行的《家教博覽》也一起劃轉。但其沒有財務資料,只有打印的欠外債100多萬的白條,海師不便接收。文體廳又要求:先合并,后劃轉。就這樣,由海南省教育廳主辦的《海南教育》由海南師范學院接收主辦。既然由海師主辦,有人提出改用新刊名《新教育》,這樣涵蓋面更廣。于是,海師就填表格,上報申請由《海南教育》改辦《新教育》,很快被批準?!昂D辖逃s志社”也隨之更名為“海南教育期刊社”。
刊社還是這個刊社,隊伍還是這支隊伍,但情況似乎全變了。職工如何生存,刊物如何定位,受眾是否改變,欄目是否更改。若按原方針辦刊,你已離開教育廳;若按大學辦刊,它又沒有指導的職能;若辦學術刊,隊伍又不適應,又沒有公用經費?;貞洰敃r,真是情何以堪!
我從生活中悟出一個道理,若不被歷史所淘汰,必須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死守原地,會臨絕境,哪怕隱忍,也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兒。改制不怕,怕的是身后一群人討不到飯吃。只有努力前行,跟上變化,方不被碾死。
經大家討論,一致認為“初心不能改”。我們決定刊物性質不變,受眾對象不變,發行渠道不變。我們的處境和態度得到“娘家”教育廳的支持。此后,文件照發,會議照開,有關領導照樣出席我們的會議。每期刊物出版后,仍第一時間送廳機關50本。凡省教育廳召開教育年會,我們做到刊物上會,記者上會,刊物同會議文件一同裝袋。一句話,繼續主動接受教育廳領導、指導。由于劃轉原因,《新教育》期刊直到2004年6月才出版當年第一期。
6.改企
2012年至2013年,改企之風勁吹。據說是全國統一政策,非時政類報刊全部改為企業。經交涉,《新教育》歸不到時政類。改企牽涉到職工的身份問題,幾位已經按事業單位人員退休的同志,怎么處理?我本人又面臨退休。所以,直到我2014年初退休,刊社的事業單位性質和獨立事業法人地位,都沒有改變,仍是“自籌經費、自收自支”的事業體制。
五、關于“三站”工作
報刊工作必須重視通聯發行,應視其為出版工作的“半壁江山”?!叭尽奔础吨袊逃龍蟆泛D嫌浾哒?、《人民教育》海南通聯站和我社各市縣通聯站。
1.《中國教育報》海南記者站
我首次登上海南島是在1996年9月28日。那是參加全國教育報工作會議后,懷揣教育部有關領導的親筆推薦信,傍晚從畢會的廣西北海登船,次日早晨(28日)到達海口新港。臺風剛過,地面顯得凌亂。我的任務是聯系籌建《中國教育報》海南記者站事宜。
中國教育報社對海南建站十分重視。因當時全國除海南、臺灣外,其他各省均已建站。并且大部分都掛在當地教育報刊社,因其業務相近,便于協調管理。
我首先見了副廳長徐金龍。他看信件后,立即批寫一段話,送給隔壁的符鴻合廳長。很快我被帶到符廳長辦公室。符鴻合看上去精神、敏銳。他1961年以海南省文科狀元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畢業后長期在山西省工作。海南建省后,被調回家鄉,是海南省首任教育廳長。經簡單交談,符鴻合廳長當即說,你現在就填寫干部調動表。于是,我就在他辦公室填寫了干部調動表。他看后說,回去等消息吧。這才有了本文開頭談到的接到正式調令。電話通知我,發出調動通知的是教育廳秘書廖清林。當時,他從華東師大研究生畢業,到任工作剛剛一年。
我調到海南被任命雜志社社長、總編輯后,一邊調整安排雜志社工作,一邊加緊籌備記者站建站事宜。經過海南省教育廳與中國教育報社協商并履行手續后,任命我為《中國教育報》海南記者站站長?;I備告一段落,經報告同意,記者站決定在1997年5月1日掛牌。
《中國教育報》對海南記者站成立十分重視。4月30日,總編輯趙書生和記者部主任張嵩飛臨???。5月1日,時任副省長王厚宏參加了在教育廳會議室舉行的簡短座談會,并參加了在47棟辦公樓舉行的海南記者站揭牌儀式。從此,記者站和雜志社兩塊牌子并行懸掛,歷時13年。
記者站是有發稿任務的。當時,專職記者還未到位,社、站規模不大,事情不少。既要出刊,又要發稿;既要做版,又要采訪。算來我任站長期間共采發稿件55篇,大都在一版刊用。
隨著雜志社經營困難,經費緊張,專職記者的工資和辦公經費急需解決。為此,2009年10月,我向省教育廳黨組遞交了報告。經廳黨組研究決定,把專職記者轉到省電教館,占用電教館的事業編制。于是,專職記者又履行了調動手續。后來記者站機構也從雜志社轉到了電教館。這是2010年的事。
任職記者站站長13年是我難忘的一段歷史。每年都參加教育部會議,提高了我的認知水平,交了一批全國教育新聞界的朋友,也豐富了我的記者生活。
2.《人民教育》海南通聯站
《人民教育》是國家教育部主辦的,用于指導全國基礎教育的綜合性專業刊物,歷史悠久,影響力大。自20世紀80年代起,由它們出面組織成立了“中國教育期刊研究會”,后正規名字是“中國期刊協會教育期刊分會”。會長單位是中國教育報刊社,各省社為理事單位,各社長或總編輯為常務理事。這就為各省刊社增加了一條溝通信息的渠道。每年冬天在北京開會,都會聆聽到教育部有關領導和有關司局長關于做好教育工作的講話。它使我們明確了當年教育工作的重點、難點,也加深了對有關政策的理解認識。同時,會下交流也加深了各省社之間的信息溝通與感情。至今我們仍有個全國退休的“社長群”,仍關心著國家教育事業的進步。
《人民教育》的發行工作,在海南是與我們社刊發行同時安排的?!吨袊逃龍蟆芬彩沁@樣,這形成了一種機制。以上“兩站”牌子的存在,標明了海南刊社的正統性。工作雖有壓力,但其給了我精神的滋養,往往從專業高人那里學到知識,獲得進步。同時,潛移默化地指導著我們的辦刊。
3.刊社市縣通聯站
我曾在新疆兵團長期工作生活過,并負責過一家地級黨報《石河子報》的總編輯業務。兵團的準軍事化體制,造就了健全的新聞通聯機制,使我印象深刻。用于指導工作的報刊,必須建設一支自己的通聯隊伍。這也是開門辦報、辦刊,走群眾路線,傾聽受眾呼聲的必由之路。
1997年3月,根據海南市場狹小的實際,我替教育廳草擬了海南教育雜志社《關于在各市縣建立通聯站的通知》(廳發〔1997〕37號)文件。內容先就刊社性質任務進行了扼要敘述,后就如何建站做出了安排。主管副廳長吳月珍隨即簽發。我們抓住機遇,快速推進,當年就完成了在所有市縣建站的工作。通聯站站長由教育局長兼任,另設一名兼職通訊員,后叫特約記者,負責供稿和發行業務。
各市縣建站后,我們每年召開一次全省通聯工作會議,交流經驗,表彰先進,頒發錦旗。這形成了刊社一項長期的工作制度。
采、編、印、發,最終要落實到發行上。發行上不去,就談不上“指導性”,甚至連生存都成問題。因為,發行量直接體現著社會、經濟兩個效益。
通過建站,我們終于有了在冊的30來人的通聯發行隊伍。我們為共同辦好刊物走到一起,擁有了共同的情懷。至今,我常常念起他們。如三亞的孫令明、瓊中的陳澤群、瓊海的林志強、文昌的周英豪、定安的蒙海英、秀英區的王海英、昌江的符永偉、澄邁的張運群、屯昌的陳應河,等等。都留在了我的記憶里。
“三站”工作實際是刊社工作的內容之一,占用了我的部分精力。我也從對其管理中獲益良多。
六、心聲
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潮,催生了海南建省,也促進了海南教育雜志社的成立及刊物的創刊。在洶涌澎湃的大江大河奔流中,刊社似一條蜿蜒的溪流,一直默默地追隨著、流淌著,滋潤著這片土地。這方水土養大了我的一雙兒女,風雨同舟的愛人,也在這里教師培訓的崗位上,工作到退休。如今的我,雖芳華不再,但情懷依舊!
20年間,我目睹了海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中職、高職,強化師資培訓,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基礎教育辦學質量等所作出的努力。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采訪調研的腳步,走遍了全省所有市縣、部分鄉鎮和200來所學校。對海南的眷戀,叫我即使在遙遠的新疆,也會每天必看海南新聞聯播,時時關注著自貿港建設的成就和信息。我知道,這就是傳播學講的“接近性”。
20年是人生不短的一程。其間,無論順利與挫折,喜悅與痛苦,也不管遇到的領導政治、政策、理論素養強不強,我都能做到心態平衡,毅然前行。因為,我們的工作是教育事業的一部分,有著較強的專業性。其記錄著教育事業前進的腳步,遺存著歷史變換的年輪。多少次透過燈光與激情,散發出自己微弱的光熱,20年行走在海南大地上,前后9次獲得省級以上作品獎,由此,我聊以自慰。
我懂得,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其主戰場是課堂教學?;诖?,我們始終抱著服務的心態,不忘初心,走在教育的邊上,為這個社會做出了一點點努力,以自己淺淺的才情,扛起了該有的擔當。
無論是刊社還是刊物,其永遠是廣袤原野上的一棵小樹。期刊出版永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需要春雨滋潤,夏風吹拂,也需要社會的關愛與呵護,才會走向秋天的成熟。
二O二三年九月
于新疆伊犁
附:
郭文超歷任學術團體職務:
1.中國地市報研究會理事
2.新疆兵團記協常務理事
3.新疆兵團新聞工作者學會常務理事
4.新疆記協理事
5.新疆新聞工作者學會理事
6.新疆體育記協副主席
7.海南省新聞出版系列高評委專家
8.中國教育期刊學會常務理事
9.中國老教授協會編審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