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莎
【摘要】在閱讀課中設計實踐活動,需立足單元話題,深度解析語篇的主題意義,綜合考量結構化的活動內容,體悟式活動方式和反芻式活動評價,以系列化、結構化的語言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思考,感悟主題意義,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主題意義探究;英語閱讀課;實踐活動設計
小學英語的學習內容是以單元的形式呈現,以主題為引領,由不同類型的語篇組合而成的。學習單元中的語篇是教學的重要資源,其融入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學習要求,也承載主題,是意義探究的切入點。然而在許多閱讀課中,學習活動多停留在語篇表層語言信息的理解和運用中,缺乏對語篇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深層意義的綜合體驗,更缺乏結合生活實際的遷移運用。在閱讀教學中沒有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實踐活動,就沒有英語學習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版)》闡明了“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課程理念。英語學習活動觀,倡導學生圍繞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激活所學知識,參與到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中,即開展系列語言實踐活動。在繪本閱讀課中開展學習活動應指向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設計的問題鏈也應基于主題意義探究。學習活動設計要有層次性,也要有意義,活動之間應產生關聯并指向多維化。因此,承載著單元主題意義探究任務的小學英語語篇閱讀課,需要在深度解析語篇意義的基礎上,設計感悟、理解、體驗、應用、分析、創造等結構化、層次性的學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中,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核心素養,發揮英語學科育人價值。
一、閱讀實踐活動的設計思路
在閱讀課中設計語言實踐活動,需立足單元話題,在單元主題大觀念的指引下深度解析語篇的主題意義,確定學習目標,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以結構化活動內容、體悟式活動方式、反芻式活動評價,設計完整的語言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思考,理解與應用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策略,發展思維品質。如圖1所示。
圖1 英語閱讀課實踐活動設計思路
下面以小學英語六年級“Changes”單元主題中繪本閱讀“The Tiny TV”教學為例闡述閱讀課實踐活動的設計思路。
1.明晰主題意義,確定活動目標
小學英語的學習歷程是以主題為單元循序推進,語篇是主題單元學習的主要載體。在設計語篇閱讀的語言實踐活動之前,需結合單元主題大觀念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度的理解與分析,不僅是分析語篇的主要內容(What),還要對語篇的編寫意圖(Why)和編寫結構(How)進行深入分析,以明晰語篇所承載的主題意義。比如教育科學出版社《英語》(六年級上冊)Module 5 “Changes”主題單元,分析單元學習內容后,確定“了解我們身邊萬事萬物的變化,感受成長意義”主題大觀念,以及“對比使用一般過去時和一般現在時時態描述我們生活的變化”語言大觀念,逐步學習對話文本“Was I a good girl back then?”語篇文本“Then and Now”,以及拓展閱讀課中的繪本故事“The Tiny TV”(選自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第四級下)。其中拓展閱讀的繪本故事“The Tiny TV”是以記敘文(倒敘)方式,主要講述了媽媽為滿足小男孩想要電視機的愿望,兼職打工賺錢的故事。作者通過描述“the tiny TV”的由來,引導學生感悟母子之間的親情,在學習運用一般過去時和一般現在時的時態表達中,激發學生對這份關愛的感激。結合“Changes”單元主題大觀念,和此繪本故事的文本分析,確定了“Things are changing.But love never changes.”的主題意義,為后續的語言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奠定了基礎。
明晰主題意義后,為促進各項素養發展目標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得到融合發展,在繪本故事“The Tiny TV”閱讀教學中,明確學習活動目標。
(1)通過猜詞、品讀、角色扮演的活動積累詞匯,通過預測、尋讀、復述等活動理解故事內容,以發展語言能力,提高學習能力。
(2)通過分析、比較、綜合等高階思維活動,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感悟我們身邊的“變”與“不變”,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提升思維品質,逐步理解文本的主題意義。
語言實踐活動的設計目的不僅僅要理解和應用語言,也要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究主題意義,發展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達成學科核心素養綜合發展的目標。
2.梳理活動內容,逐步理解意義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版)》中的教學提示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圍繞主題,依托語篇,設計體驗、模仿、理解、應用等體現邏輯關聯的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構基于主題的結構化知識。因此,語言實踐活動的內容選擇應呈現系列化、結構化的特點,貫徹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和要求,引導學生參與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中。
在繪本故事“The Tiny TV”學習中,語言實踐活動圍繞著“Tiny TV”核心詞,以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引導文本的理解和主題意義探究,如“What did they have before? Did the boy want a TV? How did they have a tiny TV? Do they have this tiny TV now?”用聯系上下文推測、觀察圖片、重點詞語解讀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再以復述故事的形式,在學習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應用實踐語言,感悟人物心態的變化。最后,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思考、分析我們身邊的“變與不變”,提升對故事主題意義的深入理解與創造表達。
3.創新活動方式,深度感悟意義
在教育學領域,美國學者馬頓(Marton,F.)和薩爾約(Saljo,R.)首次提出“深層學習”這一概念,認為深度學習是一種除了讓學生理解記憶知識,更注重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和遷移創新能力的培養,最終學生能夠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狀態和過程。依據“深度學習”理論組織開展語言實踐活動,需在真實活動情景中關注問題的解決,關注學生語言、行為和思維的同步發展,突出“實踐”的意義和價值。
因此,在設計繪本故事“The Tiny TV”的學習時,為了理解新詞匯“programme”,組織學生在“Can you watch programme with a radio? Which programme is your favourite?”問題引導下開展討論,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在思考與辨析中學習理解詞匯。學生在復述文本主要內容,感知故事表達的“Things are changing.But love never changes.”主題意義之后,在復述故事的語言框架指引下,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繼續創編小語段,分享交流每個人生活中的變與不變,深度理解主題意義。通過組織能刺激學生多感官參與且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帶著經驗和認知,帶著思考和行動深度沉浸在閱讀學習中,與自己對話,與同伴對話,與文本對話,全身心地參與活動,提升對文本主題意義的感悟。
4.嵌入活動評價,促進反芻提升
活動評價是語言實踐活動設計與實施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能幫助學生自我反思,深化文本主題意義。然而如何把評價嵌入實踐活動中,考查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語言、思維、態度、情感等,需要運用表現性評價的方法。表現性評價是指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評價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它需要設置任務引發學生相應的表現,且基于評分規則對學生的表現作出判斷。
在繪本故事“The Tiny TV”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復述故事體悟主題意義后,進入遷移創新的實踐活動。為了幫助學生聯系實際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相關經歷,達到語言輸出的目的,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老師設置了分享“Change and Never Change”的表現性評價任務。在繪本故事所創建的感受親情和愛的主題情景感染下,學生需要在語言輸出框架的指引下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經歷體會,同時也給出了語言表達流暢性、正確率、邏輯性和情感表達的真實性、深刻性的評價維度以及評價指標,讓同伴互聽、互評、互學。學生在表現性評價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從繪本閱讀過渡到自己生活經歷分享,在閱讀輸入到表達輸出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學習反思,加深對繪本故事主題意義的領悟,同時發展語言和思維能力,以發揮評價促進學習的作用。
二、閱讀實踐活動的學習過程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了踐行學思結合、用創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要求秉持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在小學繪本閱讀“The Tiny TV”的教學中,設計了系列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的語言實踐活動。
1.在“學習理解”類活動中梳理語篇信息
在語篇閱讀教學中開展學習理解活動,首先需建立與主題相關的情景,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The Tiny TV”教學中,通過觀看“The changes of TV”視頻,說一說“Which TV do you like the best?”即揭示了語篇的主題情景,明確語篇學習的主題,鋪墊必要的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和學習主題之間建立關聯。接著,開展了觀察和預測繪本封面圖片的活動,啟發學生在疑問詞“What…Who…How…”的引導下提出問題,形成認知差距和學習期待。創建主題情景,提出探究問題后,需以結構化、關聯性的問題鏈引導語篇文本的學習理解活動。按照繪本“The Tiny TV”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以“A long time ago—One day—The next day—Finally”為關鍵詞,在問題鏈的引導下梳理語篇信息,通過猜測、聯想、描述、比較、分析等多層活動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以獲得新的與主題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感知并理解故事語言所表達的主題意義。
2.在“應用實踐”類活動中深度理解語篇
語篇學習中的應用實踐活動,有時是與學習理解活動并行的。比如在故事情景和圖片提示的指引下理解新詞組“make a fuss”之后,教師設計了小組同伴表演此場景的活動,以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新詞,也應用新詞組到片段情景表演中,建立新的語言知識和能力發展的結構。應用實踐活動也可以安排在整篇故事文本學習理解之后,比如在故事結構圖示指引下復述故事,內化語言知識,發展語言能力;評論主人公的成長變化,分析與判斷生活中的變與不變因素,在實踐和鞏固語言知識的同時,深度感知和理解文本的主題意義“Things are changing.But love never changes.”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3.在“遷移創新”類活動中創新主題觀念
遷移創新活動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和思辨,評價文本中主人公的觀點和行為,在對主題意義的加深理解基礎上,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和理解的思想觀念,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創造性地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解決真實情景中的問題,并表達情感、態度和觀點。在繪本故事“The Tiny TV”的遷移創新活動中,引導學生在“Before,I…But now,I…I still…Things are changing,but…never changes.”語言框架的指引下分享自己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就是對文本主題意義“change and Never change”的深入體會和理解,發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讓其掌握學習策略的同時,提升學生分析、判斷、綜合等高階思維能力,引發學科核心素養的融合發展。
三、閱讀實踐活動的設計原則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組織實施語言實踐活動,需充分考慮學習主體—學生,實踐活動應符合他們的認知特征,滿足他們的需求和期待,吸引他們參與到活動中。通過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語言實踐活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淺層學習為深度學習。分析其實施原則如下。
1.意義探究要深
明晰和理解主題意義是語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語篇閱讀中開展語言實踐活動需解決的關鍵問題。語言實踐活動的設計不能僅停留在文本語言表層意思的理解和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中,而是需要通過結構化、有邏輯的語言實踐活動,探究文本的主題意義,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學習理解。在語篇閱讀過程中,通過設定層層遞進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全身心、多感官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讓語言理解、應用與思維發展相融合,以學思結合的語言實踐活動推動主題意義的探究。
2.情景創設要真
在閱讀教學中,語篇是以文本的方式記載著我們真實的生活,為學生展示了一個又一個神奇的故事、精彩的世界,圍繞單元主題組織的多樣態、多內容的語篇是探究單元主題大觀念的主要載體。但是脫離語言情景的語篇閱讀,只有語言文字的堆砌和羅列,這樣帶給學生的就只有冰冷的語言知識,難以讓學生感悟語篇中承載的主題意義。因此,“學習理解”和“應用實踐”的語言實踐活動需構建真實的生活情境,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改變碎片化的文本解讀,幫助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度理解和整體感知語篇文本。“遷移創新”的語言實踐活動更應立足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認知特征,在理解語篇文本的主題意義基礎上發展延伸,幫助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信息,結合生活經驗反思討論主題觀念,進而在真實體驗之中引發真實感悟。
3.問題設計要活
提問是課堂教學師生雙邊活動最基本的形式之一,閱讀教學中語言實踐活動也需要依靠問題來引領。但是怎樣的問題才能引發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教師精心預設的,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能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有問題,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同樣,在語篇閱讀的實踐活動中,需要靈活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產生疑問,學會自主提問,并在問題的引導下主動開展實踐活動,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有方向,行動才有動力。以靈活的問題鏈引導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有效推動語篇閱讀的學習理解和遷移創新,才能達成對文本主題意義的理解。
綜上所述,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活動,需結合單元大觀念解析文本,綜合考量結構化的活動內容,體悟式活動方式和反芻式活動評價,在貼近學生真實生活體驗的活動情景中,通過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問題引導,以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類系列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與應用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策略,發展思維品質,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入而完整地探究語篇主題意義,英語閱讀課才更有意思、有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余文森.學科育人價值與學科實踐活動:學科課程新標準的兩個亮點[J].全球教育展望,2022(4).
[3]李桂珠.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聽說課活動設計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