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承鋒,李 佳
(1.山西職業技術學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06;2.同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2;3.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 思政部,山西 晉中 030619)
資源型地域的困境由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其在早期把快速發展經濟作為第一目標,這是由與之直接相關的改善民生的現實要求決定的。在這一價值導向下,追求GDP的高速增長,以能源換發展導致的產業結構失衡以及過于依賴資源優勢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節點,這一舉措也從早期的發展紅利期變成了現代型經濟發展的陣痛期。畸形的產業結構必須得到調整,這已經成為一個共識,具體方式則是造就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同時使整體的行業結構趨于協調。“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進經濟發展重心的調整,是快速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方向。”[1]對于山西這樣重度依賴資源發展經濟的省份而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
“十四五”以來,山西省“推動服務業轉型發展落地實施作為促進全省經濟轉型的重點項目,以建設特色文旅服務業為中心,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創新程度,合理化產業發展生態”,[2]催生新型服務業態,拓展新領域,培育新動能,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已成為山西省長期堅持的發展基本點,本文將就其中一方面即山西特色的文旅消費性服務業進行闡述。對于山西省的現況來說,現代服務業與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處于一種較為尷尬的局面,原有的產業基礎并不具備一般性的強勢集聚。因而對于文旅消費性服務業而言,受近年來“強省會”戰略以及“城市圈”思維的影響,將其與傳統服務業共同運用同一集聚路徑,顯然并不可取。“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地理空間關聯變得沒有那么緊密”。[3]在現有產業基礎下進行擁有內在邏輯的核心分布,并合理利用各地的自身優勢與其進行對接。創造“基建打底,規劃先行,投資引領,消費營收”的文旅服務業發展框架,以發掘本省內需為主體,充分利用周邊省份的空間溢出,設立長足的發展戰略和規劃設計,保證穩定持續的貫徹落實,不貪多,不貪功。
“十三五”時期,“山西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由2015年的5 891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9 03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6.5%,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年均達到了64.3%。服務業投入顯著增加,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省比重由51.2%上升到了57.1%,年均增速達到了8.5%”[4],就2021年來看山西現代服務業數據如下:
如上圖1圖2圖3[5]所示,山西現代服務業擁有了發展新型特色文旅消費性服務業的基礎。在原有基礎薄弱的情況下,產業伊始的高速發展是常態,而現在經濟發展方式向追求高質量轉變。

圖1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長

圖2 2021年服務業增長率

圖3 2021年山西省各項服務業增長值
在現代服務業的各項數據中值得注意的是,文旅產業將成為未來全省經濟轉型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十三五”期間山西“共實現旅游收入27 283億元,年均增長24%,”[6]山西省的特色現代服務業——文旅消費性服務業也以此作為核心開展建設。
盡管在過去五年內,山西省服務業發展取得了較為不錯的成績,但是與全國其他地區、特別是沿海地區相比,差距依然較大。面臨的問題,首先主要是總體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服務業規模偏小,比重較低,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起步較晚、規模小;其次是多數市場主體競爭力不強,沒有達到規模化、品牌化;最后是服務業與其他產業交互滲透不夠,內部結構仍然不盡合理,投資力度明顯不足,地區、城鄉間發展不平衡,融合度亟待提高。
隨著新一輪的信息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融合發展,新一代技術不斷突破和廣泛應用,過去的由于技術缺位所產生的時空限制不斷被解決,同時也不斷地依靠技術優勢所帶來的生產力更新業態,創新服務內容和方式,不斷創造新的消費熱點,滿足不同群體的各類需求。人民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將會對物質、精神等方面需求產生更多變化,這也對消費結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消費性文旅服務產業的建成和發展將會有力地推動山西省現代服務業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山西省發展現特色現代文旅消費服務業,要立足新發展階段,立足本省實際,遵循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以提升人民生活便利度和服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導向,構建有山西特色的現代文旅服務框架體系,包括構筑生產性服務業新支柱,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新引擎,加快形成文旅新地標,打造康養新品牌,著力提升文旅服務業供給質量,構建支撐全省經濟轉型發展的特色現代消費文旅服務產業體系。
首先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創新成為文旅服務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著重創造服務新內容、新方向、新模式,將新技術與傳統文化產業進行融創,加快形成以特色文化內容創新為主要引領,以技術手段做主要支撐的現代文旅消費服務業新體系和發展模式,以提升全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是充分推進“放管服”改革,發揮市場能力,主導資源配置,加速實現文旅服務業準入改革,破除壁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時研究市場區域性比重,以安排產業集聚,不斷深入挖掘并釋放市場活力。同時要更加主動地實施區域間合作,擴大文旅服務業對內融合對外開放,不斷增加其優勢,拓展其空間。
第三是堅持供給合理和需求穩定,運用大數據對市場需求和消費者需求進行統一整理分析,全面接入“互聯網+”信息通道,更加廣泛地連接消費端和生產端,推動市場信息體系構建,注重即時性,形成供給動態平衡。
第四是以融合發展理念優化要素配置,深化業務關聯性、鏈路布置和技術滲透,推動文旅服務業與現代農牧業、交通運輸業深度融合發展。促進文化服務區內部滲透,推進服務業大片區集聚間的交互,以及與周邊輻射區域內的互動,形成整體發展。主要集聚區與其它次要地域間的外部對接方面要搭建雙向發力的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深入挖掘,均衡發展和民生普惠。利用行業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安排經濟中心一定程度下移,造就一批小區域服務中心,加大新技術應用,通過文化服務業跨界跨區融合賦能經濟穩步增長。
最后是立足特色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包涵全產業鏈的整合優化,以拓展產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發揮集聚能力、滿足深層需求為重點,以特色文化資源作為核心,提高文化服務業質量效益,健全服務質量標準,培育特色文化服務品牌,促進服其提質增效發展。
山西轉型發展,既已決定以“非煤”作為基本遵循,則發展方向就主要轉到了第一和第三產業上,同時也首當其沖地突出了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地位,現代文旅消費性服務業在其中有重要位置,山西的特色現代服務業發展框架和模式也由此而來。深度優化文旅融合發展,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全省范圍內,推動觀光農業多點發展,歷史文化和旅游項目線性結合、康養服務和體育運動并行推進,多區結合成面,深度融合發展,多角度多層次地利用各地特色資源,加快鄉村振興,打造富有山西特色的文旅項目。
山西省山區面積廣大,主要糧食作物種植有玉米、小麥、谷子、馬鈴薯、大豆、高粱、紅薯、莜麥、蕎麥、糜黍、雜豆、水稻等十幾種。同時省內“共有小雜糧七大類120多種,種植面積約1 500萬畝,約占全國的1/10,占全省糧食作物面積的15%~20%,”[7]從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潛力分析,具有比較優勢的是玉米、專用小麥、馬鈴薯和以谷子、燕麥、蕎麥為主的小雜糧。山西省經濟作物種植廣泛,品種多樣,主要有蔬菜、水果、棉花、油料、干果、麻類、甜菜、藥材、煙草等,然而此方面收益卻并不理想。因此亟需建設農業標準化體系,對產品完成度和質量進行保障。
首先是要打造知名的農業品牌,建設一批知名品牌,以品牌效應增加其收益。例如陽曲小米就很具特色,每穗結實數百至上千粒,子實極小,色澤黃,顆圓潤,味香甜,農業部批準了“陽曲小米”品牌,已成為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發展山西知名品牌的同時突出陳醋一類的地方象征產品以及省內區域品牌,并形成產業體系引領農業轉型升級。重點是發揮省域內特色農產品,如雜糧、中藥材等有獨特價值的作物和初加工、精加工食品和藥品等,以先發性穩固市場地位,培育品牌,提升收益。打響三晉品牌,是一項艱難而又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要持之以恒,長抓不懈。
其次是創新農業發展模式,積極拓寬農業服務領域。山西作為擁有全地形和山地分布廣泛的省份,保留有較原始和完整的農業生產方式,同時也處于生態環境較好的區域,將農業與文旅結合起來,塑造一批觀光農業和體驗農業,以中長期為主,真正把農業旅游變成一種文化性服務行業,塑造家庭農莊和集體農莊等新形式,容納游客參與。
最后是發展農業產業性服務行業,立足于農業生產及銷售的全過程,重點發展農業市場信息,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營銷等服務,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改革。建立專業機構或者標準化的平臺,進行農業產品的交易,譬如當下受大眾喜愛的“東方甄選”“拼多多助農”“淘寶直播”“京東”等等。加快培育多元服務主體,重點面向農業全產業鏈的專業化服務主體,發揮各主體的優勢,推動各類生產要素高度集聚和有效配置,創建全國性的文旅農業特色品牌,增強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的服務行業對特色農業的全產業鏈支撐。借助平臺宣傳推廣山西特色農產品,打響品牌。2022年12月,山西省參加了農交會,以山西省域農業品牌為主導,現場設有“有機旱作·晉品”展區、省級綜合展區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展區三大板塊。參展企業近140家,產品500多種。其中,“有機旱作·晉品”企業65家,包含“晉藥”“晉糧”“晉菜”“晉肉”“晉果”“晉釀”6大品系200余種產品。曲沃縣“南林交蓮藕”、右玉縣“小果沙棘”、芮城縣“芮城菊花”、忻州忻府區的“忻州糯玉米”入選大會“一縣一特”優質農產品品牌。參展規模為歷年之最,期間山西省產品熱銷、簽約不斷。全國多家采購商與我省企業進行了產銷對接和商務洽談。山西省將借助類似的平臺機遇,進行農產品產銷對接,暢通市場渠道,增強山西農業品牌影響力,推動全省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
更為廣泛和更加深入地利用獨特文化資源,將其與大眾文化進行融合創造,并與當下服務市場消費群體的消費意向進行結合,打造受眾廣泛、時代性強、多樣化的文旅產品,并以文化原生性作為核心,打造有山西特色的現代文旅服務業。
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以創意、體驗為提升方向,優化布局一批特色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在空間上可以是小鎮、街區等多種形式,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形成園區同企業協同發展的格局。深入推動文旅服務業信息化、便捷化,創新消費模式,從前期宣發到文旅,以及后期的文創產品的生產銷售,依照其內容形成有機整體鏈路,挖掘活化文化資源,打造真正的山西現代知名文化。
加快推進全域旅游建設,在人文歷史方面要繼續推動三大世界文化遺產品牌建設和模式創新,融入現代生活取向,增加普適性,例如深入挖掘五臺山古建筑古園林文化、禪修文化、自然生態文化等,打造集自然風光、佛教文化、古建藝術、避暑康養等為一體的旅游園區。在自然地理方面,要依托氣候、地形、溫泉、森林、濕地等優勢資源,打造以自然風光為主體的旅游度假區。在全省范圍內構建更加快速、連貫的不同級別和用途的公路網,以滿足“快進慢游”的時代新要求。重點推進文旅服務行業標準化和智慧旅游建設,完善集散中心、物流保障、信息通達等基礎性文旅產業便民服務設施。
加快建立覆蓋不同種類人群、形式多樣、服務多元的康養產業體系,同時加快與文化服務、特色農業服務以及新興體育熱潮的有機融合是面向未來的下一步山西特色文化服務業發展方向。塑造整體優質環境,以四季分明作為核心宣傳點,選擇風景好、生活便利的地域進行康養中心布置,重點推進一批小鎮、社區、鄉村、中藥材產業基地建設,完善康養產業配套服務和產業集群,加快推進區域醫療中心醫療水平和醫療服務的提質拔高。健全康養管理服務,支持多元主體在有效和嚴格監管的前提下發展疾病護理、母嬰照料和殘疾人陪護等專業服務機構。推進“互聯網+健康”行動,完善健康信息產業鏈,發展個性化健康管理、互聯網健康咨詢等健康養老服務新模式。
打造有山西特色的多樣化康養服務品牌,要重點培育避暑、溫泉、森林、鄉村休閑、體育運動、中醫藥、文旅、食療等特色康養產品,達成“老有所養,病有所護,弱有所扶”的理想目標,將山西省打造成為集文旅、運動、農耕體驗和休閑度假功能于一體的康養目的地。
交通運輸業在文旅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先導作用,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因此,改善交通運輸建設是促進我省旅游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培育壯大我省服務業的有力保障,也是走出當前山西服務業發展困境的關鍵性措施。交通的便利度對于發展文旅、康養等服務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達的交通對于本就先天地理條件薄弱的山西尤為重要。山西省的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0.1%,因而各地存在事實上的交通聯系問題,特別是偏遠鄉村,部分旅游景點離城市人員流動中心的距離也較遠,公路和鐵路運輸就顯現出了制造和使用的難度。以低空通航作為農牧業、文旅業和康養服務行業的補充項目,充分發揮其快速、便捷的特色。當然由于其成本問題,還是要以公路鐵路運輸為主體,適當推進通航全產業鏈發展,提升航空運輸服務能力。
首先,發展低空旅游體驗消費和空中運動服務產業。例如在農業方面,對部分保鮮程度較強,時效性要求高的產品上,結合使用低空中大型無人機運輸,以破除農牧業產品的交通障礙,這一項不僅可以在省內運行,也可以發揮中部省份的地理區位優勢,作為東西部連接的港口,進行東西部商品交換。在文旅方面,結合山西省資源優勢及市場需求,開展以飛行體驗為主要內容的低空旅游項目,對優質景區實現基本航程覆蓋,一定程度上采用定制飛行的方式,發展中短途航空,大力投入機場建設,構建安全流暢的公共航空運輸網絡。同時擴大公共服務和生產適用,加強低空飛行在消防、搶險、醫療救護、農林作業、氣象、測繪、等領域的應用,支持在航空網絡重要節點建設應急救援中心,開展航空應急救援等公共性服務飛行。推動金融、保險、租賃等業務服務構建,重點加快建設航空項目上下游設備保障和資金支持體制機制。同時建立健全監管體系,保證安全有效的航空運輸產業服務融入山西現代特色文旅服務業中。
其次,培育壯大航空市場和航空需求。鼓勵“航空+”消費,推進通航業與旅游、體育、氣象、醫療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航空利用模式。開展航空體育培訓,利用省內通用機場和飛行營地,結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需求,發展跳傘、滑翔、動力三角翼、熱氣球體驗和航空模型等航空體育消費。舉辦以航空運動、航空消費與航空教育為主要特色航展及比賽項目以及論壇,建設航空主題商業文化街區、航空主題營地、航空主題游樂園、航空俱樂部等,激發通航市場消費,將山西省打造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專業航空產業和服務業基地。
最后,健全通用航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為保證這一項目持續推進就要完善頂層設計,加強通航政策創設和要素供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放寬市場準入,允許多方參與、共同投入,構筑多元投融資體系。大力發展通航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構建地面通航網絡,形成完整鏈路閉合。同時航空信息體系的構建也是至關重要的,在關鍵線路節點布置飛行服務站,為通航用戶提供空中交通管理及各類航行信息和氣象情報、以及必要的技術咨詢、飛行輔導、應急幫助等安全性服務,是安全航行的基礎技術保證。同時也要進行人才培育,優化教育資源,大力支持高校開設通用航空類專業,加大通用航空應用型人才培養。
大力推動傳統農業產業、文旅產業和康養服務業融入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這是時代發展下價值追求的現實需要,也是山西省經濟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山西省要加速提升特色文旅消費性服務業供給質量,培育市場主體,擴張集聚影響,同時優化營商環境,強化要素保障,完善監管體系,為特色文旅服務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全面實現文旅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實現文旅產業轉型速度提檔,文旅服務產業質量升級,構成顯著增強的規模經濟效應,逐步優化公共服務能力,為山西省服務業實現高質量轉型貢獻力量,構建有山西特色的現代文旅服務業,將是一條嶄新的道路,也可能是過于依賴資源的經濟形態下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