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鑫 馮 慶 周清斌 付 岳 牟芷瑤
(1. 重慶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重慶 401331;2. 重慶市云陽高級中學校,重慶 404599)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與“五育”并舉。在中考物理試題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將傳統文化和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學科德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于“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即學生應具有什么樣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回答了這一根本問題,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關于“六個下功夫”的重要講話高度一致,其內容都是高度重視思想教育價值。其中,國家認同與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都是強調:要培養對本民族文化、對國家具有高度認同的有志青年,所以,通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打牢文化自信根基的意義重大。在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科學態度與責任實際上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社會責任在本學科的具體體現,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在科學態度與責任方面更好地去培養學生。許多我國古代科技成果都蘊含了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學生通過學習,激發了他們探索自然的內在動力,進而認識科學本質,逐步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責任感。
對2019、2020年1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部分中考物理試卷的題型、載體形式、學科內容、能力結構、難度、試卷占比、開放性等多個方面情況的分析如表1。

表1
近年來中考物理命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在增加,從試卷的整體文化質感來看,中考物理命題也愈發體現出物理學科本身在文化方面所應有的魅力。在筆者所選的樣本中,有65%的試卷涉及中華傳統文化,從題型結構來看,涉及傳統文化的試題中主觀題占40.91%,客觀題占59.09%,多數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試題都是以選擇、選擇性填空等客觀題的形式出現,開放性不夠強。根據《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考物理試題應依照物質、運動與相互作用和能量三大主題來進行考查,發現在“運動與相互運動”主題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較多,占總題數的55.32%,而涉及“能量”主題的較少,僅占12.77%。
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作為試題情境,將情境替換掉或忽略情境并不影響學生試題作答,學生可以脫離情境,直接進行思考和分析。沒有進一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試題中,屬于淺度融合。
例1(2019年河南卷第4題):少林功夫馳名中外,一武術愛好者在以如圖1所示的姿勢練功時,他對水平地面的壓力是由于發生形變而產生的;若他對地面的壓強為p,則其中一只腳對地面的壓強為。

圖1

圖2
分析:該題以武術愛好者練功作為試題情境,富有民族特色。少林功夫既是中華傳統文化,也反映了河南地域特色,通過少林功夫來考查學生對彈力產生的條件、壓強概念的理解,具有多重用意和作用。一方面既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體現立德樹人的命題導向,另一方面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設問激思,又能引導教師和學生關注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科學思維能力,但是本題情境可替代性強。
例2(2020年福建卷第2題):五月五,是端午,蒸角粽,掛菖蒲,香囊身邊佩,龍舟水上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蒸角粽是用熱傳遞的方式改變粽子的內能
B. 掛在墻上的菖蒲只受重力
C. 佩在身上的香囊只受繩子的拉力
D. 龍舟依靠浮力向前運動
分析:本題以俗語向學生展示了端午節的風俗,朗朗上口且趣味性強,既有利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相關現象,更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在設問方面,指向清晰,一種物理現象對應一個物理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現象產生的原因。四種傳統習俗中對應了熱傳遞改變內能、菖蒲及香囊的受力情況和劃龍舟的動力來源,同時涵蓋了“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個層面的考查內容,涉及知識也較為全面。但本題也存在傳統文化與物理知識融合程度不夠的問題,題中提供了四幅圖片,但圖片對學生解題和思考的作用不大,學生忽略圖片的文化背景并不會影響對本題的解答。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試題情境,解題時需要結合情境、圖片及相關描述進行思考,忽略情境會影響學生對試題的作答。此類題較好地將試題和傳統文化相融合,引導學生理解和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例3(2020年福建卷第18題):如圖3所示,小兒垂釣時的魚竿是(選填“省力”“等臂”或“費力”)杠桿,“怕得魚驚不應人”是因為可以傳聲。

圖3
分析:本題以小兒垂釣為試題情境,考查了杠桿模型和聲音的傳播等知識。首先,本題涉及古詩詞“怕得魚驚不應人”等,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同時也有利于引導學生從物理學的角度詮釋傳統文化。其次,此題較好地將試題和傳統文化相融合,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同時,也必須了解試題所涉及的中華傳統文化。第一空要學生判斷魚竿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雖然許多學生并沒有釣魚的經驗,但是試題提供了簡明圖片,方便學生了解魚竿的杠桿結構,建構杠桿模型,體現了公平性。解答第二空時,“怕得魚驚不應人”這句詩詞要結合前面的語境,即路人問話時發出的聲音會嚇走水中的魚兒,進一步說明聲音不僅能夠在空氣中傳播,也能在水中傳播,非常生動形象。本題不再是傳統文化的簡單嵌套,而是將傳統文化較深地融入試題,引導學生從物理視角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試題有機融合,解題時學生要對該傳統文化深入理解,才能進一步分析情境背后的物理原理。此類題很好地將試題和傳統文化相融合,引導學生重視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例4(2019年福建卷第18題):圖4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地上運送巨木的情景。架在支架上的橫桿屬于(選填“省力”“費力”或“等臂”)杠桿;支架下面墊有面積較大的石塊,是為了(選填“增大”或“減小”)對地面的壓強。

圖4
分析:本題以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運送巨石作為情境,對情境中的物理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做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試題深度融合。圖片展現了情境細節,便于學生聯想與分析,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有助于學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設問情境與考查內容有機融合,落實考試評價“立德樹人、服務選材、引導教學”核心功能的要求。
在中考試題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通過對2019、2020年中考物理試卷中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試題的梳理和分析發現,這部分試題多以客觀題的形式呈現,開放程度不高,涉及“運動與相互作用”主題的試題較多,涉及“能量”主題的試題較少,且能力水平大多在理解層次。因此,中考物理試卷中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試題仍需進一步豐富,在進行該類試題命制時,應避免“穿鞋戴帽”的低層次融合,遵循育人為本、注重傳統文化與物理學科內在聯系的原則,在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功能的同時,也使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