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凱
新疆的水產養殖模式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新疆豐富的漁業資源,還可有效節約水資源,降低養殖成本。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中部,素有“離海洋最遠的地方”之稱。其北面是阿爾泰山,南面是昆侖山,天山橫貫中部,將整個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準噶爾盆地。“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地貌使得新疆一直以風景宜人以及牛羊肉、阿克蘇蘋果、哈密瓜等特產而聞名。
近日,新疆“海鮮”卻迅速火出了圈,三文魚、大螃蟹、澳洲大龍蝦……新疆“海鮮”迎來大豐收。作為中國離海最遠的內陸省份,印象中懷抱著沙漠和戈壁灘的新疆,無“海”何以產“海鮮”?
天山雪水孕育三文魚
一粒來自丹麥的魚卵,遠渡重洋后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安家。天山融化的雪水造就了有著“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淚”之稱的賽里木湖,也滋養著魚兒生長。三年的時間,足夠魚苗生長為兩斤左右的成魚。然后,通過網箱養殖的成群虹鱒魚經過吸魚設備輸送到岸上進入盛滿冰碴的保溫箱急速冰鮮,由運輸船送到岸邊基地進行粗加工,再經冷鏈由尼勒克縣運至烏魯木齊的精細加工廠。不到24小時,便擺在約4000公里外上海消費者的餐桌上。
新疆伊犁尼勒克縣基地養殖的三文魚是三倍體虹鱒,其品質和營養價值不輸進口產品,價格也更具競爭力。三文魚是嬌貴的魚種,能否成功養殖,自然條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但對新疆來說,養殖“海鮮”早有經驗可循,在20世紀70年代,伊犁河流域就開始養殖虹鱒。虹鱒得以利用淡水成功養殖,源于當地優質的水資源。
多沙、干旱,只是新疆的另一面。看似“缺水”的新疆,卻有著豐富的淡水、咸水資源和多樣化的湖泊、河流。新疆的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陸河,為世界第五大內陸河,全長2179千米,流域面積102萬平方千米。新疆的博斯騰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5公里,水域面積1646平方千米。這里已經成為新疆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每年的淡水魚捕撈量在5000噸左右。三文魚產地尼勒克縣,則是伊犁地區的三大冷區之一,基本沒有酷暑,環繞天山的喀什河流淌著天山冰川雪水,目前已經形成三個大中型水庫。庫區水質清澈且流動緩慢,十分適合冷水魚類的生長繁育和規模化養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所長張人銘解釋,流經尼勒克縣的喀什河源自天山雪水,水溫常年在20攝氏度以下,水質清澈冷涼,適宜冷水魚類生長繁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官網顯示,養殖三文魚主要有大西洋鮭、虹鱒、銀鮭和帝王鮭四種。虹鱒是冷水性洄游魚類,既可以在海水中也可在淡水中生存。
有了優質的水源后,養殖三文魚也不容易,在高海拔地區養殖三文魚同樣是一大挑戰。據新疆天蘊有機農業董事長張秀介紹,為了解決三文魚養殖難題,新疆天蘊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院所為支撐、以工程中心為組織形式、產學研相結合的企業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體系。目前,新疆天蘊已與中國水產學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大連海洋大學等8家高校、科研院所進行了合作。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公司目前擁有2個年產3000噸的三文魚養殖基地,還有1個年產5800噸三文魚的養殖基地正在籌建之中。
近年來,中央財政支持新疆漁業發展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僅2023年項目資金就達8158萬元。新疆天然水域漁業資源開發力度逐年加大,冷水漁業發展呈較快增長態勢。與此同時,新疆漁業資源豐富,共有魚類88種,其中,土著魚類46種。2022年,新疆漁業總產量達17.3萬噸,在西北五省區排名第二,其中三文魚總產4554噸,產量占全國內陸產量的15%。
目前,新疆的三文魚已經走出新疆,除了供應國內市場外,還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2023年,新疆天蘊預計銷售三文魚6000噸,可實現收入約50000萬元。
海鮮“游”進“人造海水”
起網、收網、入筐,裝車拉運,一只只體態飽滿、半透明的南美白對蝦在籠筐里活蹦亂跳。
和依賴冷水養殖的三文魚不同,新疆還盛產澳洲龍蝦、南美白對蝦等水產品。這背后,離不開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新疆雖然沒有海洋和海水,但它有鹽堿地。遠古時期,新疆屬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古地中海滄桑巨變后,留下了大片的鹽堿地。這些地的鹽堿度很高,其地表水質與海水非常接近,這就為海水養殖提供了天然條件。但更為重要的一環,是將這些鹽堿地利用起來,將鹽堿水變成“人造海水”。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紅旗農場地處帕米爾高原東部,因地勢低洼,周邊地下鹽堿水都往這里匯集,地下水位比較高,而且水質含鹽堿量大,pH值普遍在8以上,大量的鹽堿水不能夠被農業等其他產業再回收利用,給土壤、作物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當地因地制宜,從現有資源找出路,利用現有鹽堿水資源優勢,探索出一條適合農場鹽堿水水質養殖的產業發展之路。通過招商引資,紅旗農場引進了時時鮮水產有限公司,將鹽堿水改良成人工海水,并在鹽堿灘上建設了數百畝魚塘,養殖羅非魚、南美對蝦、斑節蝦、青蟹等海鮮。
新疆的“海鮮”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海鮮產品。有的水產品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可適應在適度的鹽堿水環境中生長,如南美白對蝦,可先進行淡化,讓其適應淡水環境后養殖;對于只適應海水環境的品種,部分地區會通過調配適合其生長的“人工海水”的方式進行養殖,但養殖規模較小。
“這里鹽堿水資源豐富,我們將當地鹽堿水調配成與天然海水較接近的‘人造海水’,模擬海洋環境。”紅旗農場工作人員介紹。
新疆時時鮮水產公司技術負責人陳家珍從1993年開始搞水產養殖,到現在足足有三十年,對養殖技術有一定的鉆研和造詣。據他介紹,根據新疆當地特有的鹽堿地特質,往水里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可以調配出適合海鮮生長的人工海水,“水池內的水經過調配后,養出的海鮮口感也和海水養殖差不多”。
紅旗農場生態智能恒溫養殖基地里,圓形魚池內分別養殖了南美白對蝦、海鱸魚、石斑魚等。“鹽堿水養的蝦風味獨特,口感特別好,肉質鮮甜又不失淡水蝦的彈性。去年投養的魚、蝦再過幾個月才能上市銷售,但是現在已經有很多客戶下訂單預訂。”
兵團農業農村局官網信息顯示,兵團轄區年均可使用地表鹽堿水約1億立方米,地下鹽堿水儲量約1.3萬億立方米,宜漁鹽堿水資源豐富。自2022年起,兵團每年設立1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南疆鹽堿水漁業發展。目前,兵團農業農村局正在編制《兵團南疆師市鹽堿水漁業養殖規劃》,以大力推進南疆鹽堿水漁業發展。
利用鹽堿水養“海鮮”不光有經濟收益。業內人士指出,新疆的水產養殖模式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新疆豐富的漁業資源,還可有效節約水資源,降低養殖成本,同時也為解決我國鹽堿地的治理難題提供了一種可行性方案。而通過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魚菜共生等綠色養殖技術模式,將有效降低養殖尾水氮磷排放量。以漁凈水、以漁控草、以漁抑藻,既修復了水域生態環境,又維護了水域生物多樣性,一舉多得。
“海鮮陸養”仍存“難點”
盡管新疆“海鮮”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但是“海鮮陸養”仍然存在著一些難點,比如養殖周期短、成本高,品種單一,運輸成本高等。和任何行業一樣,解決運輸難題、降低養殖成本、提升海鮮品質是長效發展的關鍵。
麥蓋提縣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三面環沙,沙漠面積占全縣面積90%以上。今年九月,這里的澳洲淡水龍蝦養殖基地開始陸陸續續將成熟的龍蝦撈出銷售。據養殖基地負責人吳志友介紹,2021年10月,剛剛試養半年的首批龍蝦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但目前龍蝦的出售依舊是一個問題。“出售市場主要面向新疆當地,要把這個東西運出去,不是不可能,但是成本太高了。”吳志友自己在養殖龍蝦的同時,還建了類似農家樂的農莊,可以用餐、釣魚。
姜生國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烏恰鎮創辦了新疆豐和水產品養殖專業合作社,自2021年起,他開始嘗試在高鹽度生活環境下對南美白對蝦進行淡水養殖。如今,南美白對蝦苗存活量提升,口感也更好了。但姜生國也坦言,目前,鮮活蝦運輸仍然是個問題,其他地區想要吃到正宗的新疆產活蝦,仍然有待時日。
對于疆外客商的訂單,不少新疆養殖戶都是半喜半憂。喜的是自己養的“海鮮”走出了新疆,市場更開闊了;憂的是鮮活“海鮮”運輸仍是個問題,即便是空運,也存在成本較高的問題。據了解,就蝦而言,新疆養殖蝦的成本相比廣西、廣東、山東等地要高一些,再加上運輸成本,最終蝦的價格每斤要比疆外城市貴十幾到二十元。
除了成品“海鮮”外運之外,魚苗、蝦苗運進新疆也是一筆高昂的費用。為了緩解運費壓力,不少養殖戶都選擇從距離最近的安徽省引進蝦苗,但由于運距遠,成活率并不高。為此,他們正準備冬天搭建溫室大棚,提前培育幼苗,等外部水溫合適了再投放,這樣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產量。
此外,利用鹽堿地和半咸水開展水產養殖是好事,但海水養殖和河口養殖仍難以被輕易替代。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理事樊旭兵表示,魚蝦按生長水域,分為海水型、淡水型、河口型和咸水型。河口型地處河口,在咸淡水交匯處,典型的品種是海鱸魚、大閘蟹、南美蝦。咸水型生長在內陸咸水湖中,典型的品種是青海湖湟魚。河口型魚蝦一般屬于廣鹽型,可以在海水、半咸水和淡水中生長和養殖。在樊旭兵看來,“海鮮陸養”是個模糊的概念,真正的海水魚蝦是無法在淡水養殖的,但河口型魚蝦既可以在淡水中養殖,也可以在沿海或內陸的咸水或半咸水中養殖,不過養殖水體有時需要經過人工調制,這些廣鹽型品種本身的適應性強,是可以適應新環境的。河口型魚蝦,嚴格來說是“海淡水兩棲型”,不能簡單歸為“海鮮”。
樊旭兵強調,利用鹽堿地和半咸水開展水產養殖是好事,因為中國缺乏耕地,以前很多養殖池塘是利用優質農田改造的,現在要“退塘還田”。所以近些年不少不屬于耕地的鹽堿地被改造成魚池蝦塘。但是,鹽堿地水產養殖的潛力有多大?投入和成本是否可以接受?產量有多大?目前還沒有專業機構做出全面準確評估。中國的海水養殖和河口養殖,歷史悠久、規模巨大、影響深遠,是不能輕易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