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彤
做好最大誠意、最強力度、最廣范圍吸引年輕人這篇時代大文章,對于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在和未來至關重要。
前不久,農業農村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實施方案》,引導在村農民和在外老鄉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促進人才、資金、技術下鄉,匯聚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力量。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據統計,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1220萬人,為發展中的村莊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活力。同時,鄉村人才數量不足、老齡化趨勢明顯、結構失衡等問題依然存在。不少村干部反映,在規劃村居環境、選準主導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等方面,村民們渴盼更多的發展引路人、產業帶頭人和政策明白人。
如果說,退休干部、教師、醫生、技術人員和退役軍人憑借能力、聲望、覺悟、經驗、資源回報鄉梓是光的延續,那么,年輕人返鄉入鄉創業就是力的再生。做好最大誠意、最強力度、最廣范圍吸引年輕人這篇時代大文章,對于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在和未來至關重要。
這一屆年輕人的鮮明特點是不走尋常路,崇尚一切皆有可能。與家鄉的聯結,不能像他們的前輩那樣,僅靠鄉情維系遠遠不夠,必須將他們個人的遠景規劃與家鄉的可持續發展置于同一頻率之上,讓他們能夠看到和感受到填補空白、迭代發展的挑戰性與成就感。家鄉若想增強對年輕游子們的吸引力,就應該在項目、平臺、資源、協調四個方面下真功夫,全方位給予支持與配合。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在年輕人的發展歷程中,高與低其實是相對的。一二線城市平臺大、影響廣、機會多,但野百合也有春天,返鄉入鄉創業同樣大有作為。這里雖然起點低,但容易見成績;雖然基數小,但容易出效益,年輕人最看重的,是家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寶藏,面對更理性也更務實的他們,家鄉政府部門亦須同步轉變觀念,傳統的酒桌文化等繁文縟節,在年輕一代這里已逐漸失靈,他們不要畫大餅,而要可行性,只有那些與家鄉的自然稟賦和獨特資源契合度高的項目,才能讓雙方的牽手更久更遠。
受教育程度和接觸面的局限以及人才和渠道的制約,很多鄉村難以透徹掌握經濟發展規律和及時了解產業趨勢、最新技術的現狀,導致其缺乏科學規劃、統籌兼顧的能力和選準主導產業的眼光,那些見過外面世界的年輕人才返鄉入鄉創業,補齊的恰是家鄉知識、技術、眼界的短板,所以,家鄉政府部門只有在新與舊、傳統與時尚、現在與未來之間,找到雙方互補的平衡點,才能將年輕人才的新理念、新技術引進來、傳下去。
鳳棲良木,人盡其才。吸引年輕人返鄉入鄉創業,關鍵在于加高吸引人才返鄉的路標,不僅讓他們記得住鄉愁,更要讓他們看得見未來。同時,不能放任等靠要思想,而要共同發力,共同成長,否則,新思路如果沒有當地政府的及時回應,新活力如果沒有當地村民的真心跟隨,再好的項目也很難落地生根,結出碩果。
好酒出深巷,烏雞變鳳凰。一個返鄉入鄉創業的年輕人才,就是一個能量場,千萬個這樣的人才會聚在一起,就能以難以估量的力量,讓家鄉的好山水變成網紅地,讓好特產變成搶手貨,讓好人文變成吸鐵石,最終,讓家鄉父老在不斷提升的文化品位中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