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中體藝類學生往往學科學習基礎薄弱,多重視專業備考而忽視政治文化課的學習,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不理想。針對高中體藝類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要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通過突出教學重點,夯實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理論聯系實際,處理好熱點和考點的關系;加強模擬訓練,提高學生解題能力;適度分析講解,實現深層建構,夯實他們學習政治學科的理論功底,促進體藝類學生政治學科成績的提高。
關鍵詞高中體藝類學生;政治課;復習備考;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3)02.0069.03
高中體藝類學生往往學科學習基礎薄弱,背負著雙重高考壓力。近年來,一些體藝類學生只重視專業成績的通過而忽視政治文化課的學習,上課躲避提問,不參與討論,學習效率低下,參加政治考試習慣生搬硬套書本知識,思維缺乏獨立性和創新意識。因此,政治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體藝類學生學習主動性,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夯實他們學習政治學科的理論功底,使體藝類學生熟練掌握并善于運用程序性知識,促進體藝類學生政治學科成績的提高。
一、突出教學重點,夯實學生文化基礎知識
雖然政治高考試題在書外,但“理”卻在書中[1],這個理就是主干知識和高頻考點,也就是通常所講的重點知識。由于高中體藝類學生復習文化課知識的時間有限,因此在政治課復習備考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突出主干知識和重點知識。
第一,構建知識體系,讓體藝類學生從總體上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教師要積極樹立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理念[2],以核心考點為中心構建微觀知識體系,繪制單元結構圖,呈現不同模塊的邏輯框架,幫助體藝類學生廓清知識網絡全貌,形成完整的答題思路。
第二,研讀課程標準、近五年來的高考試題及解題方法,從而篩選出核心知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情境化,突出了對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的指導。教師要仔細研讀并把握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確定教學重點,即主干和核心知識,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考察近5年來的政治高考試卷,我們可以發現教材主干知識是高考命題的首要依據,無論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都堅持能力立意,立足于對學科主干知識的調動和運用的考察。因此,復習備考時教師要引導體藝生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如,唯物辯證法中聯系觀的核心知識有:(1)普遍性;(2)客觀性;(3)多樣性;(4)系統;(5)整體;(6)部分。教師要言簡意賅地通過精講,讓學生弄清每個板塊涉及的主干知識,牢記每條原理的基本內容并能靈活運用。
第三,對易混知識進行匯總。教師要分模塊印發易混易錯知識匯總表,包括每個模塊模擬考試中選擇題、問答題涉及的知識點。在編印的講義資料中,教師可以直接列出體藝類學生易犯錯之處,以及改正的方法。例如,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中的誤區有:(1)聯合國是唯一的世界性、政府間的國際組織。正確表述為: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但不是唯一的世界性、政府間的國際組織。(2)美國總統擁有立法權,負責制定對外貿易的相關法律。正確表述為:美國立法權屬于國會,負責制定對外貿易的相關法律,美國總統沒有立法權。(3)上海合作組織是眾多貿易協定的管理者。正確表述為:世界貿易組織是眾多貿易協定的管理者。
二、理論聯系實際,處理好熱點和考點的關系
高中政治課程具有綜合性、育人性、實踐性特征[3],高考命題往往將課本主干知識與當年重大時事政治相結合,注重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家國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因此,關注時事政治熱點、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升學科能力、使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是政治學科復習備考教學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標。
第一,教師應把社會熱點和高考考點有機結合起來,以分析社會熱點來推動知識的復習,提升體藝類學生學科能力。具體做法是:針對重大熱點問題,教師需要精心選擇典型材料,分別從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生活角度進行模擬命題,強化知識點訓練,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提高學生從不同模塊、不同單元、不同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處理好廣度和深度的關系,對社會熱點問題既要引導體藝類學生多視角地進行思考,又不能停留于表面,必須挖掘出其深處的思想內容。
第二,教師要學會用專家思維設計課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某個知識點去統領社會熱點問題,促進體藝類學生深度學習,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和落實黨的政策和國家意志。例如,運用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哲理可以說明許多國內重大時政熱點問題。如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戰略謀劃,是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我國廣大運動員、教練員弘揚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創造了參加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歷史最好成績,等等。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兜牢民生底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新十條”),科學精準優化完善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等。
近幾年政治高考題的綜合性較強,一些題目涵蓋的知識往往突破課、單元、模塊的界限。同時,政治高考命題更加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重視引導一線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因此,教師可以交替使用上述兩種方法,增強體藝類學生對時政熱點的敏感性,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他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他們的人文精神。
三、加強模擬訓練,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政治高考命題以解決問題為重要指向,從微觀材料入手,緊扣時代主題和社會生活,考查學生對政治學科基本觀點的運用水平、對相關熱點問題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因此,教師要考慮體藝類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對體他們進行針對性模擬訓練,培養體藝類學生的關鍵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
第一,精選練習題。教師既可以精選往年真題,又可以自主命制試題。自主命制試題要以現實或重大社會問題為素材,著眼于提高體藝類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核心素養。在練習題設計上,教師要注意針對不同能力的體藝類學生進行分層設計,如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置體藝類學生喜歡嘗試的基礎題,讓體藝類學生能夠在練習題的解答中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弄清基本的解題思路與答題格式要求。
第二,開展分類訓練。高考政治試卷通常由客觀試題(主要是選擇題)和主觀試題兩部分組成,由于主觀試題的標準答案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因而帶有某種不確定性,所以主觀試題得高分是比較困難的。這樣,我們就應當特別重視選擇題的訓練。通常,教師可以采用比較法和篩選法來提高體藝類學生答對選擇題的概率。對主觀題的訓練,主要目的是讓體藝類學生掌握審題的基本步驟、方法和答題的規范性等。在平時訓練中,教師要嚴格要求,即審題要認真、思路要清晰,先審設問,后分段審背景材料,有效遷移課本知識;答案表述要嚴謹,要根據題目要求,把學科語言、時政語言、材料語言有機結合起來,規范答題。
第三,要求定時完成。學習時間分配是元認知控制的一個重要成分[4]。高考的考試時間安排較為緊湊,體藝類學生要想在如此有限的時間中取得好成績,就必須合理安排解題時間。單項選擇題每題的完成時間應控制在1分40秒內,全部試題完成時間應限定在23分鐘以內,以確保解答主觀題至少有50分鐘的時間。材料分析題基本上有6~7個小問,每小問的完成時間應控制在7分鐘內。在嚴把審題關的前提下,體藝類學生需要快速審讀設問和材料,多角度提煉解題要用到的主干知識,寫清答案要點。
四、適度分析講解,實現深層建構
教師在知識梳理與習題講解的深淺上也要遵循適度原則,給體藝類學生留下自主學習和自我消化的時間和空間,實現知識與技能深層次的建構。
第一,基礎性且容易理解的內容(知識)讓學生自己學習掌握,運用過關習題檢查體藝類學生學習情況。教師僅講個別知識漏洞,不必投入太多的時間。
第二,對高頻考點中有一定難度的內容,教師需要詳細分析并結合練習來完成教學,讓知識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幫助體藝類學生快速掌握課程結構和內容。如,對于《經濟生活》中“經濟全球化”這一難點,教師要詳細講解“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觀念所統領的子觀念及相關重點知識:(1)主要表現: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2)載體:跨國公司。(3)實質: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4)影響:積極方面,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促進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消極方面,經濟全球化存在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等問題;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5)正確態度:總體而言,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和各方利益,我們要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對于這一難點知識,教師可以運用過關練習題組(即大任務)驅動學生學習,提升體藝類學生學習質量。子任務可以這樣設計:一是判斷題:(1)許多商品由許多國家共同協作完成,體現了貿易全球化。(2)經濟全球化實質上以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3)經濟全球化的載體是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4)經濟全球化只存在發展失衡、治理困境問題。二是主觀題:(1)我國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有何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2)經濟全球化將使所有人受益。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第三,大道至簡,對高頻考點中難度高且不容理解的內容可作簡單化處理。如,分析兩種替代品價格變動的相互影響曲線圖,甲商品的價格持續下降,引起其替代商品乙的供求及價格變化。如果P表示價格,Q表示需求,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下列圖示順序能正確反映甲商品價格變動對乙商品價格影響的傳導過程的是:
A.③→①→② B.③→④→②
C.①→③→② D.①→④→②
對于這道題,教師要引導體藝類學生用簡明的思路、便捷的方法破題,循序漸進、分步探索甲商品價格變動對乙商品價格影響的傳導過程:首先甲商品價格下降,需求增加,要選擇①。其次,甲的替代品乙的需求減少,要選擇④。最后,乙商品供過于求,價格下降,應該選擇②。這樣審題,化繁為簡,體藝類學生吃透了題意,就會很快掌握解題的鑰匙,輕松作出正確的選擇。
(楊曉麗,江陰市第一中學,江蘇無錫214431)
參考文獻:
[1]龔從榮.題在書外理在書內——具有創意的中考試題析[J],今日中學生,2004(10):29.33.
[2]頓繼安,何彩霞.大概念統攝下的單元教學設計,[J],基礎教育課程,2019(9):6.11.
[3]蘇百泉.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動型學科課程性質芻議[J],2019(9):132.134.
[4]李偉健,謝瑞波.議程與習慣性反應對學習時間分配的影響_來自眼動的證據[J],2014(3):277.283.
責任編輯:謝先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