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霞
(宣城市氣象局,安徽宣城 242000)
雷電災害是指因雷電對生命體、建(構)筑物、電氣和電子系統等所造成的損害[1]。雷電災害被聯合國國際減少自然災害十年(IDNDR)公布為“十種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隨著城市防雷措施的日益完善,城市雷電災害發生率逐年降低,主要表現為電子信息系統受損,農村雷電災害主要表現為人員傷亡和建筑物受損。由此可見,農村是雷電災害防御的重點區域。科技工作者對雷電活動特征和雷電災害防御進行了大量研究[2-9]。以宣城市為例,研究農村雷電災害綜合治理措施,提高宣城市農村雷電災害防御能力,減少或避免雷電災害發生。
宣城市年平均雷暴日數達40.3 d,屬多雷區[10],雷電災害發生率高,全市有多個雷擊村。由宣城市氣象局統計的雷電災情資料得知,2004—2022 年宣城市共發生雷電災害205 起,傷亡28 人,其中,農村傷亡25 人,占比89.3%;建筑物受損25 起,均發生在農村。圖1 為2011 年8 月10 日16 時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鎮徐村村民李茂兵房屋遭雷擊受損現場,圖2為2020 年8 月25 日17 時宣城市宣州區古泉鎮章扎村村民汪衣香房屋遭雷擊受損現場。

圖1 水陽鎮村民李茂兵房屋遭雷擊受損現場

圖2 古泉鎮村民汪衣香房屋遭雷擊受損現場
村民缺乏基本的防雷知識,防雷意識比較淡薄,一些村民存在僥幸心理,認為雷擊是小概率事件,還有少數村民存在迷信思想,認為遭雷擊是因為做了壞事等。雷電災害的發生與環境密切相關,農田、水塘、水陸交界處、空曠地帶、地勢高處等都是易遭雷擊區域,根據雷電災害調查資料得知,農村人員傷亡多數發生在田間勞作、釣魚、雷雨天氣關窗戶、雷雨時野外奔跑、在大樹底下避雨等。雷雨季節正是農忙時節,村民在野外勞作,由于缺乏防雷意識、基本的防雷知識,雷電災害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經調研發現,村民住宅幾乎都沒有安裝防雷設施,大多數公共建筑物也未安裝防雷設施,戶外也沒有任何公共防雷設施可供躲避。供電線路、通訊線路都是架空布設,沒有采取任何防雷措施,給雷電入侵提供了通道。宣城市有多個雷擊村,有的村莊只要一遇到雷雨天氣便會發生雷電災害。
農村地域廣、自建房多且分散,為防雷管理帶來一定難度,并且行政管理約束力薄弱,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公共防雷設施建設經費落實困難,以致雷電災害防御基礎設施落后。
以提高農村雷電災害防御能力為核心,從防雷管理與服務、雷電監測預警、雷電災害防御工程、科普宣傳、應急處置等方面建立起農村防雷減災公共服務體系,保障農村公共設施和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1.1 編制農村雷電災害防御規劃 將農村雷電災害防御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范疇,根據宣城市雷電災害風險普查成果,基于宣城市雷電災害致災危險性區劃情況(圖3),編制該市農村雷電災害防御規劃。加大對農村防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農村雷電災害防御能力。

圖3 宣城市雷電災害致災危險性區劃情況
3.1.2 安裝防雷設施 農村新(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衛生所、文化站、金融服務網點、便民超市、農貿市場、黨群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公交站、污水處理設施等基礎設施必須安裝防雷裝置,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3.1.3 選派技術人員服務農村 組建農村防雷技術服務隊,一方面對農村地區既有的防雷設施開展定期檢測服務,包括農村中小學、幼兒園、黨群服務中心、旅游景點等公共場所和人員密集場所防雷裝置的檢測工作,確保防雷裝置正常發揮作用,另一方面結合農村實際,做好防雷安全宣傳工作,引導村民做好自建房防雷裝置的安裝,加強農村自建房防雷裝置建設的技術指導,切實提高村民雷電災害防范意識和自建房雷電災害防御能力。
3.2.1 雷電監測預警系統建設 安徽省在合肥、蚌埠、阜陽、六安、安慶、宣城、黃山市共布設了7 套ADTD 閃電定位儀,組成閃電監測網(圖4),于2010年投入使用。ADTD 閃電定位儀探測范圍廣、精度高,探測半徑為100 km,地閃位置在系統有效覆蓋區域內誤差小于1 km,該系統能實時監測閃電活動。宣城市共有730 個行政村,以行政村為單元建設雷電監測預警系統。在雷電致災危險性高、較高、雷電災害多發的行政村布設大氣電場儀,大氣電場儀能探測以測站為圓心,半徑15~20 km 的大氣電場數據,結合閃電定位儀、天氣雷達監測資料,可準確預測閃電移動路徑等。

圖4 安徽省ADTD 閃電定位儀分布情況
3.2.2 雷電預警信息發布接收 該市充分發揮已建成的多普勒天氣雷達、閃電定位儀等雷電災害監測網的作用,多手段、多方式發布雷電預警信息,與中國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合作,利用手機短信、電話反撥系統發布雷電預警信息,充分運用宣城氣象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發布預警信息,在全市美好鄉村的所有中心村公共服務或基礎設施項目適當場所布設電子顯示屏、廣播系統等接收終端,確保所有鄉村能在第一時間接收到雷電天氣預警信息。
1)對所有行政村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曾遭受雷擊的村民房屋等按照國家技術標準建設雷電災害防御設施。
2)供電線路、通信線路、有線電視線路、燃料工程(包括天然氣管網、中小型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大中型秸桿發酵沼氣、畜禽糞便處理沼氣等)、生產或儲存易燃易爆物資的車間、倉庫以及堆場等按照國家技術標準建設雷電災害防御設施。
3)根據宣城市雷電致災危險性區劃圖,結合近10 年雷電災害發生情況,在雷電致災高、較高危險區以及雷擊村田間地頭適當位置,建造避雷亭等防雷設施,解決雷雨天氣村民野外應急躲避難題;在易遭雷擊的場所醒目處設置警示標志,提醒村民做好防護工作。
1)大力實施科普宣傳活動。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電子顯示屏、手機、固定電話、科普講座、宣傳手冊、宣傳掛圖、防雷宣傳車、防雷知識熱線等方式方法,開展防雷科普知識宣傳,讓村民熟知雷電災害防御知識。
2)建設科普長廊工程。在行政村的學校、人員密集場所顯著位置設立防雷減災安全宣傳科普長廊(櫥窗),開展防雷法律法規、防雷避險知識科普宣傳,提高村民防雷減災意識,增強群眾自救互救能力。
3)適時組織公眾參與雷電災害高危險區防雷減災應急演練,增強公眾防雷減災應急處置能力。
4)制作防雷減災公益廣告節目,開發防雷減災宣傳教育產品,編制系列防雷減災科普讀物、掛圖、音像制品、教材,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建立村級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和雷電災害報告制度。加強氣象信息員培訓,充分發揮氣象信息員、氣象災害防御責任人和志愿者隊伍作用,做好雷電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傳播、災情報告、應急處置和科普宣傳工作。
農村防雷設施不完善,村民缺乏防雷常識,以致原本可以避免的雷電災害發生。農村是雷電災害防御的薄弱地區,雷電災害以人員傷亡、建筑物受損為主。利用雷電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根據雷電災害致災危險性區劃圖,結合農村地區實際研究農村雷電災害綜合治理措施,能有效提高農村雷電災害防御能力,提高村民防雷減災意識,增強抵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農村地域廣闊,地形復雜多樣,針對不同區域,科學有效地開展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是下一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