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嫻,賀林波
(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長沙 410128)
土地征收是因其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依法強制取得他人土地并給予補償的行為。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的歷史性轉型階段中,土地征收一直是中國城市化擴張與工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城市建設和發展占用農村土地,帶來了土地性質變化的增值收益,而土地增值收益的重新分配及土地征收補償會影響征地過程,農民對土地征收補償的滿意度并不高,存在征地沖突。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農村土地征收、農村“三塊地”等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征地制度改革過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履行好再分配調節職能,讓農民集體分享到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提高農民對土地征收補償的滿意度,最大限度保障農民的權益,助力穩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當前應該重點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隨著土地征收補償制度的不斷完善,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土地征收補償進行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從土地征收補償分配效益角度,郭圣莉等[1]認為中國土地征收補償分配效益受分配模式、村集體結構和領導者特征的共同影響。在土地征收補償程序公平方面,已有研究表明,征地過程中程序公正和補償水平共同影響被征地農民的滿意度,但在一定水平的補償標準下,程序公正的促進作用更顯著[2]。方澗等[3]指出,“公共利益+正當程序+公平補償”是一個公認的征地準則,公平補償是破解中國征地困局的切入口。在土地征收立法上,唐林垚[4]認為中國有關農民住宅征收立法,應當考慮土地與住宅同時被征收的農民不同于房屋被征收的城市居民的實際情況,賦予被征地農民更多城市安置房屋選擇,對完全依賴農地生存和農宅居住的農民予以特別保障,綜合統籌安排被征地農民的住房、就業、社保等實際問題,在事前公正補償合理安置前提下保證征收的完成。
盡管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對土地征收補償分配效益、補償公平性及其補償立法等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但多以客觀因素為主,對征收補償過程中農民的獲得感聚焦不夠。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土地征收補償研究中,農民主體是否得到充分的理解與尊重,農民的獲得感,對于土地征收補償所得的滿意程度更能衡量土地征收是否真正有益于農民。
本文從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影響機制展開研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和中介效應分析方法,根據已有理論分析,以農民的公平感知作為自變量,探尋農民的公平感知對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的影響程度和方向。通過引入認知程度作為中介變量,說明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的影響機制,得到提升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的政策啟示。
土地是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對于農民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生計與保障兩個方面,農戶的土地被征收以后,理應對土地要素進行征收補償。馬曉茗等[5]指出,農戶的征地補償滿意度是農戶對土地被征收所實際獲得的補償與期望水平進行比較而產生的情緒反應;如果農戶實際獲得的征地補償高于期望水平,其征地補償滿意度就較高;相反,農戶的征地補償滿意度則較低。公平感知包括程序公平和結果公平,程序公平關注執行過程中的偏袒和不公平行為[6],強調產生結果的過程的公平性[7]。齊睿等[8]的研究表明,由于對土地征收所引起的特別犧牲的完全補償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公平合理成為中國征地補償的基本原則,補償過程公平,補償結果合理是制度設計和改革的基本方向。董仁周[9]認為程序公正是農民土地征收補償公平的前提條件,是確?!疤岣咿r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的關鍵,但目前征收補償程序存在不公,主要表現在聽證程序成為擺設、強制征收頻繁發生和行政救濟形同虛設三個方面。
征地補償價格是征地補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補償標準過低是影響農民滿意度甚至引發農村土地糾紛的重要因素。因此,一般認為,征地補償價格越高,農戶的征地補償滿意度就越高。但在實際征收補償過程中,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在一定補償水平下,農民對土地征收補償的公平感知程度對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的影響更為顯著,僅單純提高征地補償水平而忽視公平性問題,并不一定能夠顯著改善農民的征地滿意度。
在既有研究中,土地征收補償價格直接作用于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已獲得證實。但是,農戶的征地補償滿意度還存在其他因素的影響機制。農民的公平感知可以作用于滿意度;對土地征收補償認知程度越高的農民,其滿意度也會更高;此外,農民的公平感知會驅動其認知程度的提高,從而影響滿意度??梢姡叫鑼ν恋卣魇昭a償滿意度的影響機制進行定量研究。
劉向南等[10]認為被征地農民的滿意程度是實際補償與心理預期相互作用的結果,與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息息相關。根據已有研究的理論分析,在農村集體土地征收過程中,不考慮其他條件時,農民的公平感知程度越高,說明土地征收補償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越高。據此,可以提出假說1。
H1:在土地征收補償過程中,農民的公平感知度越高,則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越高。
農民的公平感知包括程序公平和結果公平,根據程序公平理論,程序公平關注執行過程中的偏袒和不公平行為,強調產生結果的過程的公平性[11]。結果公平是指人們參與社會活動之后獲得分配是否具有公正性。在土地征收補償過程中,農民的公平感知一方面是程序性權利是否得到保障,產生補償數額的過程是否公平,另一方面是該補償分配結果是否公平公正。農民的公平感知程度越高,說明在土地征收過程中農民的程序性權利及補償分配利益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農民的獲得感提高,其滿意度也會提高。其次,嚴金海等[12]的研究表明,農民對參與征地程序的渴望來自于公平偏好或不平等厭惡偏好的驅動,在此驅動下,農民會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土地征收,促進其認知程度的提高,認知程度的提高也對最終補償結果提升農戶滿意度的效應產生重要影響。據此,可以提出假說2。
H2:以認知程度為中介,公平感知會促進認知程度的提高,進而提升滿意度。
認知程度是農民對土地征收政策、程序的了解程度,體現農民的知情權是否得到保障。已有研究結論表明,程序性權利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對征地過程中的農民滿意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在公平偏好的驅動下,農民會更有動力去全方位、多層次了解土地征收,以此來衡量個人所得是否公平合理,在其全面深入了解并參與到土地征收過程中后,即使未爭取到更多補償,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滿意度會提升。綜上所述,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影響機制如圖1 所示。

圖1 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影響機制
為深入分析調查獲取的數據,驗證公平感知、認知程度對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的影響程度,本研究設定以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其中,Y1為農民的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x公平感知為農民對征地補償分配的公平感知;x認知程度為農民對土地征收政策、程序的了解程度;xj為控制變量家庭年收入、性別、補償落實程度、補償方式;βj為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β0為隨機誤差項。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2022 年在云南省的實地走訪調查,M 縣是云南省大理州下轄縣,自被納入云南省首批審核通過的27 個開發區以來,便開始了土地收儲工作,M 縣土地征收補償一直采用貨幣補償與住房安置并行的模式,周邊失地農民較多。為確保樣本具有代表性,選取M 縣工業園區建設地的C 村、M 縣學校建設征用土地的Y 村作為調研對象,Y 村緊靠城區,屬于近城區及城郊區土地,C 村地處山區,屬于遠城區土地。調研采取入戶調研及偶遇式訪談形式,每戶家庭人數以戶籍人口為準,每戶家庭填寫1 份問卷,最終得到樣本373 份,有效問卷368份,問卷有效率為98.66%。樣本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調研樣本基本情況
1)因變量: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為探究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的影響機制,問卷問題設置為“您對此次土地征收補償是否滿意?”備選答案按照五分法賦值,其中5=非常滿意,4=比較滿意,3=一般滿意,2=不滿意,1=非常不滿意。
2)自變量:公平感知。公平感知是農民對土地征收補償過程中的機會公平、過程公平與分配公平的評價,羅明忠等[13]指出,在某種程度上,農民的公平感知反映出其對土地征收工作中村集體乃至上級組織的信任、對土地征收整體平等關系的肯定。本研究通過問題“您覺得此次土地征收是否公平?”來衡量農民的公平感知。
3)控制變量:性別、家庭年收入、受教育程度、農戶社會資源、土地區位、補償模式、征收補償落實度等。農戶的個人特征及補償的客觀因素都可能影響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例如需要進行住房搬遷的農戶由于征收嚴重影響到個人正常生活,給原本穩定的生活帶來諸多不變,其滿意度可能會比僅貨幣補償的農民低;此外,補償落實程度也會對滿意度產生影響,補償落實多的農民與補償落實少的農民相比,滿意度可能較高。
4)中介變量:認知程度。公平感知以認知程度為中介變量,其對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起提升或降低作用,選擇農民對土地征收補償政策、程序的了解程度作為認知程度的代理指標,作為公平感知與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之間的中介變量。
綜上所述,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計如表2 所示。

表2 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計
對調查樣本數據作描述性統計與分析??傮w上看,調查樣本對征地補償的滿意度一般,滿意的樣本有45.92%,不滿意的樣本為54.08%。在對農民的公平感知主觀評價中,認為“一般公平”“比較公平”“非常公平”的占比52.9%,均值為2.82,說明土地征收在大多數被征地農民認知中一般公平。在農戶的社會資源方面,通過問題“土地征收過程中是否有您的近親屬、遠親屬、同一家族宗親、朋友?”了解土地征收滿意度是否受到差序格局的影響。結果表明,僅有2 戶被征地農民在土地征收工作人員中有遠親屬,其余366 戶農戶均無相識工作人員,這說明差序格局對當地土地征收影響較小,以及當地在土地征收的制度設計實施上較為完善,有效避免了差序格局的發生。性別分布方面,男女比例均衡,男性樣本占50.3%,女性樣本占49.7%。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占比達97.9%,其中小學及以下占比68.9%,說明被征地農民群體受教育程度較低。家庭年收入方面,91.4%的家庭年收入在3 萬元以下,其中1 萬元以下的占比62.9%,對比2022 年M 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299 元,表明超過50%的土地被征收地區在該縣屬于經濟欠發達農村地區。補償模式方面,貨幣補償、貨幣補償+住房安置模式分別占比74.1%和25.9%,可見,貨幣補償依然是當地政府征地補償的主要模式。
利用SPSS 26 軟件進行問卷信度檢驗,問卷總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33,大于0.7,說明其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通過SPSS 的效度檢驗,結果表明KMO為0.767,Bartlett 球形檢驗P為0.000,通過KMO>0.7 和Bartlett 效度檢驗(P<0.01)的標準,說明問卷所選測量變量的正確測量程度較高,滿足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條件。
本研究以農民的征地補償滿意度為因變量,以農民的公平感知為自變量,以認知程度為中介變量,加入相關控制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進一步探究失地農戶滿意度影響因素,具體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農民的征地補償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
多元線性回歸結果表明,公平感知、認知程度對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公平感知變量系數是0.612,P小于0.01,這表明公平感知對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近年來,征地補償標準不斷提升,但農民的征地滿意度依然不高,僅提高征地補償水平并不一定能夠提高農戶征地補償滿意度?!安换脊眩疾痪痹俅蔚玫接∽C,農民不滿意的根源不是征地補償太少,而是在土地征收過程中,無論是程序公平還是結果公平都沒有得到保障。在程序公平方面,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并未得到有效行使。知情權方面,認知程度的均值為2.28,表明超過50%的農民都對土地征收政策、程序不了解,其知情權并未得到保障;其次,在問卷“您在土地征收補償還遇到過什么問題?”選項中,近70%的農民選擇了“農民的意愿得不到反饋”,表明其表達權也未得到保障。在結果公平方面,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征地過程中地方政府存在以低價購入農民土地,再以高價賣給土地開發商,以此獲得高額征地收益的行為,在收益分配上明顯不公,存在對失地農民的利益掠奪現象。因此,農民的公平感知成為影響征地補償滿意度的核心因素。
認知程度變量系數是0.372,P小于0.01,這表明認知程度對被征地農民征地補償滿意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認知程度即農民對土地征收補償政策、程序的了解程度,是農民在土地征收過程中知情權是否得到保障的體現。農民的認知程度越高,說明其知情權得到有效保障,知情權是其他程序性權利得到保障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知情權的實現能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讓征收補償信息更加公開透明,減少暗箱操作風險,促進征收方與被征收方之間的信息對稱,農民只有充分認識并參與到土地征收過程中,才能對征收補償進行客觀衡量,才可能更有效地爭取和保障自身的權益,提升征地補償的滿意度。
為確保檢驗結果具有穩健性,研究還將樣本進行Robust 回歸分析,認知程度的回歸系數為0.234,P小于0.01,公平感知的回歸系數為0.782,P小于0.01,與多元線性回歸結果相同,表明該結果是穩健的。綜上所述,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農民的公平感知對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有顯著正向作用,假說1 得到驗證。
農民的公平感知對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有正向影響,根據前文理論分析,認知程度可能為公平感知的中介變量,對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產生中介效應。為了驗證認知程度的中介效應,需要引入下列方程組。
其中,S為公平感知,W為認知程度,C為控制變量,Y為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中介效應檢驗如下:先檢驗方程γ2=θ2+μ2θ3,如果γ2不顯著,則不存在中介效應,如果γ2顯著,再依次檢驗式(3)和式(4),如果μ2與θ3都顯著,則檢驗θ2,顯著則存在部分中介效應,不顯著則存在完全中介效應。
實證結果如表4 所示。式(2)表明,公平感知對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的回歸模型(即總效應),回歸系數為0.754,P為0.000,表示影響顯著;式(3)中,公平感知對認知程度的回歸系數為0.165,P為0.003,表明影響顯著;式(4)表示公平感知和認知程度一起與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進行回歸模型(即直接效應)分析,其回歸系數為0.720,P為0.000,表明影響顯著,即μ2和θ3顯著,且θ2顯著,且μ2×θ3與θ2同號,表示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表4 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回歸分析
從以上數據分析,公平感知對認知程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認知程度的提升對滿意度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因此,認知程度作為中介變量,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其可能的原因是組織行為學認為人的心理需求和動機直接支配著人的行動,農民對參與土地征收過程的渴望來自于公平偏好的驅動,公平偏好越強的農民,越有動力從土地征收政策、程序等多個方面深入探索尋求公平,在其從不同渠道各個層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地征收補償的過程中,提升了對土地征收的認知程度,同時,農民對土地征收過程的充分認識和參與使其感受到來自征收方的充分理解與尊重,即使最后沒有爭取到更多的補償,這個過程也會提升其對土地征收補償的滿意度。綜上所述,公平感知對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在公平感知上,以認知程度為中介,對滿意度提升有促進作用,假說2 得到證實。
研究結果表明,農民的公平感知是影響土地征收補償滿意度的直接因素,以認知程度為中介,公平感知會促進認知程度的提高,進而提升滿意度。
近年來,征地補償標準不斷提升,但農戶征地滿意度并未提高,僅提高補償標準并不一定能夠顯著改善農民的征地滿意度水平,應更加關注農民的公平感知問題和程序性權利保障問題。這對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有重要的啟示,具體建議如下。一是提高被征地農民對土地征收政策、程序的了解認識,政府、村民委員會要加強土地征收政策的宣傳工作,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具體征收項目實施過程中,所有土地征收步驟應有被征地農民的參與,相關土地征收信息應及時向農民公開,做到土地征收程序公開、公平、公正。二是地方政府履行好再分配職能,不以低買高賣形式對農民利益進行掠奪,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保障失地農民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