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昌力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蘭州 730070)
農民的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提高農民收入不僅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還可以為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穩定構建良好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加快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讓廣大農民都盡快富裕起來。中央及地方政府對農民增收問題尤其關注,特別是在少數民族聚集區,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更能提高農民的生活幸福感,進而維持社會穩定。因此,深入分析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有助于解決當下民族地區的收入分配問題,同時持續提高農民收入。在影響農民增收的眾多因素中,金融支持對增強農民抵御風險能力、幫助農民更好更快地適應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金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部門,已逐漸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實現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撐部門,合理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支持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實現傳統農業發展模式轉變提供了物質基礎與制度保障。
從2004 年開始,連續12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工作,農業生產的金融投入逐步增加,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農業貸款余額從1995 年的210.49 億元增加到2020 年的7 782.59 億元,增長了約36 倍,為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為進一步細化和延伸《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有關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目標任務,結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下文簡稱《規劃》),《規劃》強調了立足區域實際,在新起點上構建出寧夏金融有效支持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藍圖。實現寧夏農業發展模式轉變的關鍵在于實現農民增收,因此,在國家相關民族地區農業發展政策紅利的支持下運用現代化的金融手段加快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村人口占比較大、地區金融支持水平分化態勢明顯、農業產業比重持續下降依然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結構轉換的困境,辨析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金融支持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的確切關系以及如何在新發展理念下充分利用金融政策,激發農民增收的內生動力是解決上述困境的關鍵。基于此,本研究選取1995—2020 年寧夏農村地區的相關數據,從長期均衡視角全面系統地分析金融支持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進而提出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為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提供有益借鑒。
金融支持與收入增長問題是學者們的研究重點。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都處于資本稀缺的狀態,尤其是中國西部地區的農村區域資本缺乏的問題更明顯,因此其對資本需求也更加強烈。而要增加農民的產出和收入水平,就應該增加有效的投入以及農業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研究表明,增加金融支持和農村信貸投入是持續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1-4]。方先明等[5]和姚博[6]的研究發現,中國的金融支持水平會促進其經濟增長、產業發展水平以及價值鏈提升。唐雨虹等[7]認為金融支持水平在某些情況下會對經濟增長等產生負面影響;伍艷[8]的研究發現,西藏自治區金融發展方式在解放后由外生向內生轉變,正規金融發展迅速,但存在明顯的“金融弱化”現象。丁業現等[9]的研究發現從長期來看,銀行貸款和地方財政支出是促進寧夏經濟增長的兩個重要因素。鞏艷紅等[10]認為金融規模發展對經濟增長存在較強的正向促進作用,并且隨著金融支持水平的提升,財政金融等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會逐漸變小。
關于金融支持對經濟發展以及收入的影響的研究很多,但很少有研究從長期均衡的視角對寧夏回族自治區金融支持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關于該民族地區農村金融支持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更少。基于此,本研究以農村金融和農民收入為主要研究對象,剖析二者間的關系,厘清寧夏回族自治區金融支持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基于“金融部門——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現有研究理論缺乏和實證結果不穩定等問題,以期在增強實證可信度的基礎上填補現有研究對民族自治區農民收入的缺失,為解決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問題提供實踐價值。
關于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范式有很多,但金融資本作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被學者們認可[11],為了進一步剖析金融支持對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民收入的影響,采取Pagano[12]提出的包含金融部門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進行研究,該模型因妥善處理了部門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被廣泛應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首先,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假定存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該經濟體在生產過程中只生產一種產品,該經濟體的生產函數形式設定為:
式中,yt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第t期的農業總產出,A為金融資本的邊際產出,Kt為第t期的資本存量。同時,第t期的投資可以表示為It=Kt+1-(1 -φ)Kt,其中φ為資本折舊率,由此可得第t+1 時期的經濟增長率為gt+1=Yt+1/Yt-1=A(It/Yt) -1,又由經濟市場的均衡條件假定漏出比率為1 -?,經整理得到穩態情形下的經濟增長率為g=A(?×s) -φ,其中s為儲蓄率,兩邊取對數可得到金融部門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為:
根據模型(2)和已有的研究[13],選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DI)表示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選取農村地區投資比率(RRI)、農村地區金融相關率(RFI)、農村地區貸存比率(RLS)以及農村地區存款比率(RSR)表示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地區的金融支持水平。上述解釋變量及其滯后變量對被解釋變量也存在一定的影響[14,15],將向量自回歸模型(VAR)設定如下。
式中,t=1,…,26;μt為誤差項。模型中主要變量的數據均來源于《寧夏統計年鑒》。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從《寧夏統計年鑒》獲取,農村地區投資比率用農林牧漁投資/農林牧漁總產值表示,農村地區金融相關率用第一產業占比×(存款總額+貸款總額)/農村地區社會總產值表示,農村地區貸存比率用第一產業占比×貸款總額/第一產業占比×存款總額表示,農村地區存款比率用第一產業占比×存款總額/農村地區社會總產值表示。表1 為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1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n=26)
由表1 可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為5 313.038 元,最大值(13 889.000 元)與最小值(999.000 元)相差較大,可見所選取農村地區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一定的差距。農村地區投資比率均值為3.503%,金融相關率均值為36.172%,貸存比率均值為1.010%,存款比率均值為17.975%,農村地區金融相關率較高,且存款比率明顯高于貸存比率,應進一步加強金融支持力度,合理調整信貸資金,激活農村地區的增收潛力。
為了觀測時間序列的變化趨勢,對上述5 個主要變量繪制了趨勢圖(圖1)。由圖1 可知,人均可支配收入、投資比率、金融相關率、貸存比率、存款比率的時間變化趨勢均與擬合曲線相差較大,因此這5個主要變量的時間序列均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平穩序列,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存在確定性趨勢或隨機趨勢等,影響了時間序列的平穩趨勢。因此,本研究將對5 個時間序列平穩化,具體利用差分法得到差分平穩序列,以保證與其他研究的實證假設相一致。
對時間序列進行實證分析的步驟如下:第一,進行實證前對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以避免偽回歸的情況,以DF檢驗和ADF檢驗為主的單位根檢驗方法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其中DF檢驗因適用于一階自回歸過程的平穩性檢驗而不適合本研究,因此采用ADF檢驗方法檢驗主要變量的平穩性;第二,采用Engel-Granger 協整檢驗方法檢驗時間序列間長期均衡關系的變化;第三,基于上述檢驗得出長期波動關系的動態回歸模型,更深入地剖析金融支持對農民增收影響的變化態勢。
對5 個時間序列進行ADF單位根檢驗,其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 可知,RDI、RRI、RFI、RLS、RSR這5 個主要變量在沒有進行差分處理前均為不平穩序列,檢驗統計量的絕對值均小于1%臨界值與5%臨界值,說明序列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的序列。對5 個序列進行一階差分處理后,檢驗統計量的絕對值均大于1%臨界值與5%臨界值,說明主要變量經過差分處理后均變為單整,需要進一步利用協整分析辨別主要變量序列間是否存在較穩健的長期均衡關系。

表2 主要變量ADF 檢驗結果
采用Engle 等[16]提出的協整(Cointegration)的概念對主要變量進行協整檢驗,證明變量時間序列是否具有協整關系。經過實證檢驗,協整回歸模型的實證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協整回歸模型的實證結果
由表3 可知,回歸模型的修正R2為0.754,說明該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其中除了lnRRI的系數為10%顯著水平上的協整關系,其余4 個變量的系數均為5%顯著水平上的協整關系。進一步對該協整模型進行殘差單位根檢驗,實證結果表明序列為一階自相關平穩序列。回歸模型說明,自1995 年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DI)與農村地區投資比率(RRI)和金融相關率(RFI)呈正相關關系,說明寧夏回族自治區金融規模對農民增收有促進作用,并且金融的溢出效應作用明顯。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DI)與農村地區貸存比率(RLS)及存款比率(RSR)呈負相關關系,可能的原因是該地區的投資效率和投資結構與當地需求不符,金融無法有效支持當地的農民收入,同樣也說明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民未能充分利用金融資本促進個人農業生產活動的增收,金融資源與農民未形成良好的雙向促進關系,導致金融資源無法在農民間自由流動,從而無法實現金融資源的最優配置。
本研究基于長期均衡的視角,選擇包含金融部門的經濟增長模型,分析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金融支持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研究發現,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金融規模和金融相關率對農民增收具有長期的正向影響,且存在明顯的金融溢出效應。但是農村地區的貸存比率和存款比率對農民增收具有負向影響。此外,由于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民的金融參與率較低,所以金融部門對農民收入的短期影響較弱。金融部門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部門,金融部門的發展也與經濟增長密不可分,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持續擴大金融對農業支持的規模,扶持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持續促進農民增收。鼓勵當地金融機構支持積極向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傾斜,增加農村適齡居民的工作機會。借貸規模能夠促進農民增收,因此當地金融機構要增加對農村居民信貸的投放額度,尤其將貧困地區的政策性貸款作為重點,借此幫助農村獲得金融支持較弱的家庭。政府要重視欠發達地區及其農民無法參與正規金融市場的問題,該類人群因缺乏償債能力常無法獲取正規渠道的金融支持,由此,應將政策性貸款向該類人群進行適量的傾斜。同時,處于欠發達地區的基層組織也應積極幫助農戶樹立誠實守信意識,積極增加信用度,使農村地區居民利用好個人信用貸款,減少金融對該類群體的排斥現象,使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要積極發揮當地金融機構支持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發展的作用,充分利用金融信貸資源的配置控制權,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同時借鑒先進地區的投資與管理理念,將區域特色產業作為幫扶重點,通過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將制度政策紅利的增收效應有效發揮出來,以促進地區發展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念,助力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發展。同時,政府應通過適當的金融改革政策引導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民間金融機構對農村地區的投入,加強對鄉鎮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戶借助科技手段,走好科技興農的道路。
政府應加強對農民金融知識的宣傳教育并施以政策引導,提高農民對金融工具的認識,激發其通過使用金融工具實現增收的內生動力。面對寧夏回族自治區部分農民存在的“等、靠、要”心理導致的農民內生發展動力不足、經濟社會建設參與度不強等問題,政府應在充分尊重當地宗教觀念的基礎上,正確激勵農民自主參與經濟建設,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激發農民持續增加收入的主動性,實現金融支持與農民自身發展需求相匹配,結合當地特色創新金融工具,滿足農民自身發展對金融的需求,建立金融支持持續增加農民收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