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致遠

美在花城,食在廣州——這句話是不錯的!在老廣的餐桌上,無所不有,或樸素或精美,其中白切雞就是一道原汁原味的人間美味。
第一次吃白切雞,是在粵式餐廳里。潔白的瓷盤中,雞塊被拼成了一只整雞的模樣,煞是精美。盤中的雞肉,雞皮脆黃,雞肉白嫩,不過,雞塊之間還帶著絲絲的血跡。我這正宗的湖南人,看了不禁咋舌:這雞肉是生的嗎?能吃嗎?
在媽媽的“慫恿”下,我終于舉起了筷子,一口咬下去,嫩滑的雞肉一觸即化,在口中爆出絲絲汁水,肉的清香直鉆心田。嫩黃嫩黃的雞皮彈性十足,仿佛是在嚼軟糖一般,甜絲絲,涼冰冰。蘸上醬料的白切雞更入味,醬料的香與雞肉的甜交匯在一起,讓人滿口都是甜香,隨后絲絲咸意,從舌尖潛入,回味無窮。
白切雞做法繁復且講究。正宗的白切雞,取材大多是肉嫩皮滑的清遠雞或湛江雞。除內臟,文火燒水,加鹽,然后將雞放入水中,燙個十幾秒,再提起來,放到涼水里。如此循環三次,再將一整只雞放入鍋中,文火慢煮十幾分鐘,最后將雞放入冰水中,泡上幾分鐘提出來,斬塊,擺盤,一道精致而味美的白切雞,才算大功告成。
父母客居廣州,已經有十來年了。而我生在廣州,長在廣州,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早就與廣州同頻同步了。我喜歡湖南菜的辛辣,直抵靈魂,那是故鄉的味道,令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我也喜歡粵菜的原汁原味,這是滋養我生長的一方水土的味道,令我感到親切。
他鄉不是故鄉,但是,心安之處也是吾鄉!
(指導教師:周世恩)
家鄉最美味
白切雞是一道經典粵菜,始于清代的民間酒店。因烹雞時不加調味白煮而成,熱力及骨而不完全到骨內,故切開后骨內看似不熟還帶點紅,其實是為了雞肉更加嫩滑。